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新课程标准下高一高二阶段作文教学设想

( 字数:340 )
首页 > 作文教室 > 新课程标准下高一高二阶段作文教学设想

新课程标准下高一高二阶段作文教学设想

华南师大附中 黄 胜

一、高一高二阶段的纵向式文体训练:有效地打好作文的多方面能力基础。

有人认为近年来高考作文淡化文体,因此高中作文教学与训练不要进行文体分类训练,也不要进行文体模式训练。我认为这种观念是错误的。理由有三:其一,高考写作要求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这是高考写作一贯的要求。从2006年起,高考考纲中关于作文的基础等级有“符合文体要求”的明确规定。其二,淡化文体,并不是说不要文体。考题要求是“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也就是说可以让考生发挥自己的长处,长于写记叙文的就写记叙文,长于写议论文的就写议论文。因此掌握各种文体的基本模式及创新形式,很有必要。其三,学生进入高中时,写作能力差异很大,有的学生的作文已达到高考优秀作文水平,而有的只相当于甚至低于初中水平。比如给学生一个话题,要他展开分析,把道理讲得透彻一点,如果议论文基本模式不掌握,恐怕很难写好这篇议论文。为了不造成学生作文基本能力上的某些缺漏,让学生在文体上有多种选择的余地,所以有必要在高中开始阶段继续进行一段时间的文体模式训练。高一高二阶段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文体训练,能有效地打好高中学生作文的多方面能力基础。

以文体为线索,可以有效地串起作文训练的多方面的能力要求,是纲举目张的作文复习思路。把文体训练划为“纵”,就体现了一定的顺序性。作文训练中的文体训练就是要体现先“死”后“活”的过程。“死”,就是要严格按固定文体进行训练。比如,统一写规范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典型的散文。一般而言,高中作文训练初期,这种训练是免不了要进行的,它是以后文体训练的基础。按固定文体训练,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复习并熟练地掌握各种主要文体的写作要领,让学生领会不同文体在不同情况下的相对优势。

2006年高考考纲要求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文章,鉴于历年高考大作文都没有考说明文(考场说明文很难做到材料具有客观性),所以一般不安排说明文的大作文训练,高一重点安排记叙文的训练,高二重点安排议论文的训练,高二下学期开始进行不限文体的写作练习,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长处,确定某一文体进行强化训练,力图通过训练使其作文达到基础等级的一等等级。

初期训练体系安排概要:

次序 体 裁 内 容 训 练 点要 求

① 记叙文 审题与立意 符合题意与文体要求,思想健康,中心明确。

② 记叙文 构思与表达 学会选材并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充实内容。

③ 记叙文 实用技巧指要

④ 议论文 审题与立意 符合题意与文体要求,思想健康,中心明确。

⑤ 议论文 结 构 掌握议论文的各种结构方式,使结构完整。

⑥ 议论文 论证的方法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使议论文内容充实。

下面是笔者设计的记叙文和议论文训练要点:

(一)记叙文

记叙文往往是通过叙述事件来塑造形象或表现主题,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俱全,因此在结构安排上往往有不同的线索和顺序,如时空顺序、感情变化线索,等等。记叙文是在高一做过基本训练的,学生已掌握写作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基本技巧,如“怎样写出事件的波澜”等,所以笔者在此基础上拟订了以下训练要点:

1.叙事记叙文指要

(1)记叙一件完整的事,从一件事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在完整的叙述过程中,再辅以一些小事件进行烘衬。具体选择过程中,那些不平坦、不寻常的事是首选,往往挫折才会吸引人,惨苦才会感染人,曲折是对意志的磨炼,痛苦是对人生的历练,困惑是对人生的考验。挫折、惨苦、曲折、痛苦、困惑,只要写得真切、具体,最容易感人,升华主题。另外,写好一事,重点不是在成功、鲜花,而是鲜花与成功背后的艰辛、痛苦、矛盾、分歧、牺牲、失去的欢乐、不屈的抗争,才有意义,才更真实。

(2)围绕一个中心,记叙多件事,即高中阶段所说的“复杂记叙文”,对于事件的选择可以在满足中心的前提下,有较大的时空跨度,但一定要注意其顺序和详略。

2.写人记叙文指要

(1)写人的性格。不同氛围的形态中各种情态的性格,不同人物关系中所显露的形态不一的性格,形形色色人物所固有的或变态的种种样样的性格,显示这种性格的事项、情景、场面,人物表演出来的种种细节及嗜好,沉迷程度等,均在选用范围。或专写人物的某种趣味,撷取其言行举止的典型材料,如潇洒、深沉、厚道……以至写出其风度、气派或人情味来,文章的情感往往会流露于笔端。

(2)要写活人物,需抓住人物的神采气质。并把自己的理性认识抹上至情、至性的色彩,同时确定下合适的感性材料,情节性的、道具性的、戏剧性的、情绪化了的种种载体。

(3)抓住规定情境氛围写人物的特定情绪,写情绪化了的细节,使全文笼罩在浓郁的氛围情调中,充满强烈的情趣。

(4)写人且求精短,绝不汲汲于人物的全貌,人事的全程,而是运用简单的材料,极其简省的笔墨,写出人物鲜活生猛的精神来。

(5)写熟悉的知情知性的知音人物,往往容易得手,但写某一机会里瞬间熟识的陌生人,也极有可能写出上乘之作。因为,初交的新鲜,识与不识的巨大反差,一拍即合的激情,或不打不交的经历本身是人性最为裸露的时刻。

(6)综合使用“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用好细节刻画,做到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中对人物的描写。也可从侧面描写,描摹其待人接物的种种姿态、性情、习惯,这种浓入淡出、寓浓于淡的写法,并非易作,而一旦出手,往往自成高格。

3.记叙文写作规律

(1)处理好中心与材料的关系。

记叙文的中心要求单一、集中,而材料应是中心的体现,并受中心的统率、制约。

(2)对材料的处理要做到详略得当

处理依据是中心需要,最能表现的详写,有关的略写,无关的不写,绝不选用重复材料

(3)要素交待要清楚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作为记叙文的要素,应交待清楚,特殊情况下可采用模糊方式给读者留下一定思考空间,但不宜太多。

(4)叙事线索要清晰

线索是叙事性文章的脉络,是连缀材料的红线,做线索的可以是时间、地点、情感、某个具体的物,某句话……在文中常常表现为重复出现的某个词,某句话等等。

(5)安排好顺序与结构

记叙文的顺序有顺序、倒序、插叙、补叙,彼此无优劣之分,行文中应酌情综合选用;结构上要注意安排好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其中的“照应”除首尾照应之外,文句照应和文中前后照应也应力求体现。

(6)恰当使用人称,小心人称混乱,尤其在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的使用中更应注意。

(7)尽早步入话题,大可删减没必要的铺垫。

(8)表达方式的综合使用。

即记叙、描写、议论的综合使用,描写可增强形象性、而议论则可以画龙点晴揭示主旨,但抒情与议论的使用一定要密切结合所写人、事、物、景,防止无病呻吟,空发感慨。

(9)表现手法不宜单一

衬托:正衬、反衬均可加强效果,分出主次。

渲染:运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事件多方面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以突出气氛、刻画人物。

象征:借用具体形象来暗示与其相似的某些特定事理或情感,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曲折隐晦的表达情感,又能使深奥的道理表现得浅白,如火光之象征希望等。

伏笔:在前文把下文要出现的人、事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合适之处作呼应,使情节更加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如《项链》中伏笔的设置。

(二) 议论文

1. 议论文的基本模式

议论文是通过事例来证明某一个观点,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俱全。贯穿全文的“线索”不是“感情”,也不是“时空顺序”,而是严密的判断、概括和推理,也就是逻辑顺序。

(1)简单引复述材料,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2)是什么?——简要对所提观点进行解释。

(3)为什么?——采用相关正面事例(古今中外,一般超过两个)。

适时加入正面道理陈述 。

如果不这样做会怎么样?——反面论证 。

采用相关反面事例(古今中外,不超过两个)

适时加入反面道理陈述。

综合以上论证,重申、肯定观点。

(4)怎么样?—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进行辅助论证, 深入开掘。

(5)回扣材料,重申论点。

2.议论文写作规律

(1)议论文的类型:立论 、驳论 。

(2)议论文之三要素:

论点(单一、具体、精当)

论据(典型、简练、恰当、不重复)

论证(方法多样,角度全面)

(3)常见论证方法:例证、引证、对比论证、喻证、引申法

(4)常见议论结构: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

(5)议论文基本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6)议论文的开头,即提出论点的方法:从事例中提出,从问题中提出,从比喻中提出 ,从引用中提出,从对比中提出。

(7)议论文的结尾: 总结全文,卒章显志,篇末点题 ,呼应开头,推究原由,再度深化 ,推而广之,希望劝戒,留有余味

(8)议论文的行文要求: 角度要新,说理要深 ;语言多采用问句、排比、短句、比喻。

二、贯穿始终的横向式素材积累:保证作文有料可用,有话可说。

高中作文训练中的“横”,是指按类别进行的素材积累。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空恃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高考作文时,许多同学的文章内容空洞、虚假矫情,根本原因就是强为无米之炊的结果。

作文训练的“横”是一条纬线,可以贯穿在以文体训练为经线的“纵”中进行,这样,命题时就不仅要考虑文体的问题,还要兼顾题材的范围。素材积累方面的工作重点还要通过划线为点,相互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划线为点,就是把作文可能涉及的素材划分为一个个的点,笔者就是按照“生存与生活”、“交往与合作”、“德行与情感”、“学习与教育”、“环境与社会”、“价值与理想”、“方法与效率”、“辩证与科学”、“思想与文化”、“联想与想象”这十个方面来带领学生进行课内与课外素材积累与整理的。相互协作,意思是对不同的题材,在每个同学全面注意的基础上,再通过同学间的分工来深入进行某一种素材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最后通过相互交流达到全体同学的素材丰富。

基于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素材准备的过程还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1.有效地利用课本中的现成的素材。

课本的文言文里有很多的经典事例,这些事例不仅存在可做多种开掘的可能,而且同时为自己和阅卷老师所熟知,既便于开掘利用,又易为阅卷老师所认同。课本现代文里的事例相比于文言文里的更鲜活生动,如能合理运用,亦能为文章内容增添亮色。课内与课外的材料交相辉映,文章内容就会显得充实不单调,生动不刻板。

2.建立“题材根据地”。

一般情况下,大家对某一范围素材掌握多停留在常规的层次上,如果每个学生能深入地对某一领域作一些关注和研究,掌握到他人没有掌握的材料,作文时就能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内容。比如足球、流行音乐、文学等等,如果我们能在某一方面有高人一筹的积累,不论是写“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写“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写“诚信”,还是写“心灵的选择”等等,都可以把题材引入自己熟悉的“根据地”,从而使文章在内容上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如1999年高考作文《为三毛立传》一文运用了跨越时空、驰骋想象的手法将题材引入到自己所熟知的人物三毛的身上。 这是一篇满分作文。作者对三毛很有研究,一定读了不少三毛写的以及他人写的有关三毛的书,这些事考生本人并没有亲身的经历,但文中想象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要“将她的记忆一点一滴地记录下来”。这些点滴包括“她童年时的孤僻、苦恼与欢乐”,“她的求学经历”,“她在异国他乡的经历”,“她对荷西的爱,对父母的爱”,“她自杀的原因”等,描述极为细腻真切。 在炎热的夏日,在疲倦的评卷中能读到这样别致的文章,有耳目一新之感,这就是这位考生因专而精的不同于常人的选材功夫。

3.要注意积累新鲜的材料。

高考作文百万人同题而作,选用新鲜的材料,才能给评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李渔《闲情偶寄》里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 做到材料新鲜的方法很多:或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或推陈出新,旧料翻新;或跨越时空,驰骋想象;或写出独特经历,或反映时代印记等等。特别要善于对旧材料能从新的角度加以分析,挖掘新的含义,或是采用别人文中未用过或很少用过的材料。要做到这些,笔者提醒同学们在平时的作文选材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选材以今以中为主时,尽量从生活中选择紧跟时代潮流,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现实问题的事例,这些事例总是新颖的,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选材以洋以古为主时,要选择那些历久弥新、洋为中用的事例,因为回归古典(如《赤兔之死》)、借鉴西方也是新颖生动的重要途径。

二是选用名人事迹言论时,避熟就生,尽量不选为人熟知、人人皆用的。如有位作者在一篇《也说班门弄斧》的杂文中引用华罗庚说的“我总是反对‘不要班门弄斧’的成语,而应当改为‘弄斧必到班门’”这句话,就用得恰到好处,使文章增色不少。

三是运用求异思维,打破惯有的思维定势,从相反角度观察、分析、理解事物,往往能使老掉牙的材料化腐朽为神奇,如前文所述的“滥竽充数”“伯乐相马”等材料即是。

例如2000年一篇高考作文《换个角度看问题》中有这么一段话:

“记得《读者》杂志上有关于这样一个小姑娘的故事。有一天,小姑娘心爱的波斯猫得了病死掉了,她站在窗子前边看佣人们土葬她可爱的小猫,伤心得大哭起来。小女孩的外祖父走过来,为她打开另一扇窗子,说:“孩子,为什么不看看这扇窗子外有什么呢?”小女孩就走到另一扇窗子前,这时她看到的是家里的园丁正在为那些漂亮的玫瑰花修剪枝叶,小女孩很快忘记刚才的悲痛,快乐得笑了起来。那时候读这样一篇文章的时候,我就想:小女孩的外祖父还真有本事,懂得为她去开另一扇窗子,让她快乐起来。真的,老人也就是善于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并教会他的外孙女看问题换个角度而获得快乐的。”

这里作者选用平时读书积累来的旧材料翻出新意,阐述观点,言简意赅。这篇作文得满分与这则新鲜有趣的材料的选用关系极大。

笔者鼓励同学们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因为它是独一无二的。2001年高考作文有一位同学就以自己老师在高考前一天说好在当天晚上要打电话,而“一晚上始终无电话铃响”的亲身经历,发表了自己对“诚信”这一话题的看法,批评自己老师言而无信的过失。2001年高考作文《诚信古今说》中叙述了一件作者哥哥亲身经历的著名学者、北大副校长季羡林讲诚信的事情,选材也很独特。

选用新鲜材料,要求考生注意观察生活,思考身边的人和事,关注报纸和电视上的时事新闻,并恰当地引入作文中。如在1998年高考作文中,许多考生写到了抗洪抢险、城市工人下岗等事情,在1999年高考作文中,许多考生写到了刚刚发生的美国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事件;2000年高考作文中,许多考生写到了高考制度改革;2001年高考作文中较多涉及到经营欺诈等。这些材料里面就有时代的印记,能反映考生的取材能力。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