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分析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所要解决的无非是"写什么"和"怎么写"两大问题."写什么",粗略地分,不外乎写理."怎么写",涉及到写作上的各种技能技巧,头绪比较复杂,不容易单线条地勾出其由浅入深的层次,但大体上还是可以理出一些项目来的.这三条线是:写作的基本能力(即审题,立意,选材,剪裁,布局,表达,修改等能力);思维的基本能力(即观察,分析,综合,概括,推断,想象,联想等能力);驾驭各种文体的基本能力(即掌握议论文的各种写作要领).如果以"写什么"为经,以"怎么写"为纬,把有关"怎么写"的主要方面所列出的若干训练项目穿插着编排起来,也许可以形成一个纵横交织,循环加深,循序渐进的训练程序来.而这样的程序,在目前可能操作起来比较容易。
1.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为了让学生更聪明.而作文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就教师"教"的方面而言,从事语文教学,我深感初中作文教学存在诸多弊病,诸如:一是作文教学缺乏科学的训练体系,缺乏好的作文教材.目前统编教材一直没有专门的作文教材,大纲对作文教学有总的目标要求,但训练的具体内容,每项具体内容所应达到的具体标准,训练的先后步骤等,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并没有得到认真的思考与研究。
在一般的阅读与写作合编的语文教材中,作文训练特有的规律性难以兼顾,训练序列的渐进性不甚明显,训练的重点又偏离目标.新编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编排了三十六个作文训练点,似乎有了一个训练系列,但仍然侧重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所谓常用文体的训练,训练作文的基本能力这根主线还是不够突出.随意性大,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要求,检验手段等,整体目标大都清楚,但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并不十分明了.往往是教师"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感觉该写一篇作文了,便临时布置一篇了事,既或是重视作文及练笔,布置学生写周记之类,也是由着学生的马儿跑,写到哪里算哪里.这样的训练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效果,大家心里恐怕并不是十分了解。
二是重作文练习的数量而轻质量.教学管理中,就作文而言,易于操作的当然是量化管理.故多数学校每学期作文篇数均有量的规定,一般是写6篇大作文,教师要精批细改.语文教师多数要教两个班,终日疲于应付作文篇数的达标,而无力顾及作文训练的"质"的要求了.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学生作文本上朱迹斑斑,本本见红,但所批均为不痛不痒的套话,空话.效率低下.学生积极性差,常是完成任务了事;目的不明确,就文写文,就文改文,没有解决问题;重改不重写前指导,写后讲评,改时不是就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集中笔墨,讲评也不是围绕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讲评,常是胡子眉毛,芝麻绿豆一把抓,错字别字,标题标点,构思立意,开头结尾,照应衔接,语言表述,等等,无一不及,每次都是全方位批改,全方位讲评,什么问题都涉及到,什么都没解决.
2 中考的作文分数权重
中考作文分数在现行的中考试题中,作文占了60分,应试的考察方式不能被忽略,中考作文考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的基本功,对事物的认知.教师不能让学生被背成文进考场,应该带着材料进考场.中考作文效果不佳.由于训练程序僵化呆板,训练手段陈旧单调,训练周期长,且没有检验效果的阶段性标志,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又反过来加重了前两问题的严重性.
二、教材写作训练体系的特点
人教社语文教材的作文训练分为两个系统:
1.与阅读(即课文)结合 ,放在"研讨与练习"中.写作与课文的结合意义在于: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扩大了视野,接受了思想情感的熏陶,加深了对生活的认识,所写的内容与课文有关,有可写的,不愁无米之炊.另外,与课文结合而又有变化,易于激发(触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兴趣,使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这体现了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的写作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新编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作文训练的安排已有改进,不过仍然依附于课文阅读,让作文与阅读教材"近距离"结合,这也许正是对初中生作文拔高要求的祸根。
现行的作文训练一般是穿插在阅读教学的各个单元中进行,单元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处在一种附庸的地位.实际上,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应该有它独立的教学训练体系。
(我认为阅读教材与作文教材必须分编.应按照作文的训练目标与重点来设计编写独立的作文教材.)
2.将作文与综合性学习整合一起
一是在活动过程中写;
二是写活动,介绍活动过程或者谈自己在活动后的感受,收获。
三、各阶段的训练目标
透过自然现象,看真实面目;
透过社会现象,看发展规律;
透过人事现象,看哲理真谛。
1.初一作文训练的目标与训练的重点。
总体目标:
初一阶段能完整生动的记叙一件事,写出一个有特点的人就可以了。
一个学期中片断练习应多于成篇练习,多作分解性的练习,设置台阶,最终使成篇的作文达标。
淡化文体。
以往的初中作文训练总是把目光盯在写好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所谓"常用文体"上.实际操作中,又自觉或不自觉地求新,求巧,求美,误入一味追求文学性的歧途.我认为,中学作文训练的目的不是培养作家和小文人,初中更应牢记这一点.学生走向社会或继续深造后,不会写散文,小说,本来就无可厚非,而且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他们也无须写什么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因为这三个概念是顺应语文教学的需要而产生的,在现实生活中,它们并不实指某种具体的文章样式.事实上,社会生活要求写的都是一些针对性很强的实用文.会写生活中实用性的文章,是一个公民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具有的能力。
将训练目标定为"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具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等表达能力,会写一般社会生活中实用性的文章。
初一作文训练的重点
关于初一作文训练的重点,我以为应放在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上.其含义有二:一是指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具体指语句通顺,写字规范,表意清楚,标点正确等;二是指不管写哪一类文章都必须具备的选材,组段,谋篇,立意,修改等项能力,以及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表达能力。
第一点看似简单,实为作文训练上的一大难点.不少学生到了高中仍然错别字多,词汇贫乏,句子不通.这说明初中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尚未过关.这个问题应该在初中阶段很好地解决,其难度很大,切不可等闲视之.关于第二点,学生一旦有了写作的基本能力,也就掌握了写各类文章的普遍性规律,能够以简驭繁,日后要他们写生活与工作中需要的实用文,如消息,影评,杂感,贺信,工作总结等,只要对其特殊性稍事了解,也就易如反掌了。
初一初二可以训练作文的基本能力为目标,按组段,选材,谋篇等作文基本能力以及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来组织训练单元,再将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糅合进去。
在作文训练的具体方法上,要改变过去那种"出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循环往复的不变的流程,而代之以更加灵活的"开放型"的训练步骤.将作文训练放到社会,学习,生活的大环境中去,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与具体活动中,为解决实际问题,为了"用"而练习写作,真正做到了"学生为中心",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各种实际需要而写,激发了写作兴趣,强化了动机,其训练效果自然是很理想的了。
2.初二作文训练的目标与训练的重点。
初二阶段重点在作文的修改上.注重写作后的互评,自改.以抒情,说明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
作文写好后,可以让同桌交换读对方的作文,读完后根据作文要求互评互议,然后针对自己布局,立意上较大的欠缺及病句,错字进行自改.这样一来既让学生重视写作,也让他们提高自我评议和修改的能力。
作文的个别辅导教师目光要对后进生。
训练点亦即专题确定之后,具体训练分五步完成:
(1)知识示范:教师按训练点即专题精心备课,用至少一节课给学生讲清该专题的知识要点,基本要求,基本技巧.并通过一定数量的范文分析,或者教师当场作文围绕该专题作比较具体的示范.讲清系统知识,学生作文有章可循,教师做好示范,学生训练有"法"可依,避免了写作的盲目性.学生的写作实际上就是仿写,因此知识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2)分层训练:与一般的训练不同的是,分层训练是教师拟出从一般性的基础题到有一定深度的提高题,使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量力而行,分别选择不同的题作文,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别差异,避免全班"齐步走"以达到因材施教逐步提高的目的.
(3)自评互评:传统的作文"精批细改"的弊端已是有目共睹,教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且效率低下,学生并不领情常是"一塞了之",正所谓"作文一笔糊涂帐,改与不改一个样".而把批改权交给学生,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互相借鉴间接增强学生作文能力.当然,在交给学生自批互批之前,教师应做好示范,先教给学生评改方法,规定修改符号,明确修改程序.学生可交换互批,也可结成评改小组讨论批改,可固定批改对象,也可经常变换。
总之,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就会通过这些知识去辐射自己的感性认识,并能把它们迅速地组织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别致新颖,匠心独运的文章就会脱颖而出,作文教学的预期目的也就达到了。
3.初三作文训练的目标与训练的重点
初三阶段以议论表达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为主。
初三上学期着力培养学生求同思维能力,语言方面求活,求新,侧重训练说明,议论等表达能力.命题范围侧重社会生活,大自然.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敏捷性,指导学生运用新视角观察社会,人生,力求新发展,新感悟,新表达,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作文,学会快速构思,快速作文,进行篇章综合修改.命题范围广泛,既有现实生活,又有未来生活。
应试教育:
观点:不讲道理谈哲理 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念
材料:
选材一定要遵循三个原则
鲜活:
角度小:选最能表现主题的,以一当十的,以小见大的材料
转化:
语言:精炼 简洁 优美 深刻
三,初一训练方法
应该承认学生的作文练习有别于文人的创作,不应该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写成篇的文章;学生的练笔也不应该一开始就进行创作,应允许学生模仿.学美术的要临摹别人的画,要画石膏模型,画头像(属局部),再画模特儿,最后才能进行创作;学书法也是从练习基本笔画开始,再临摹碑帖.为什么同样是学习一种技能的写作就不能从分解性的单项片断练习开始练呢 又为什么刚刚练笔就要求必须是创作,且要"立意新,构思巧",甚至还要有点"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而不允许模仿呢 要求学生的习作一蹴而就,显然是不科学的。
作文命题范围侧重于个人情感生活。
有效途径:模仿课文 利用课文 评价课文
抄写起步法。
学生可以抄写与教师命题基本相适应的佳作或片断.因为学生抄写的过程,就是收集资料,阅读理解的过程.经常抄"佳作"的同学,其占有资料一定会逐渐丰富起来,其文章鉴赏能力也会相应地提高.只要他起步了,那就必然向前进了一步,一步一步地积累,也可以走出很远的路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但盲目地允许"抄袭"是不行的.学生全篇抄写的文章应注明作者的姓名,片断抄写的要注明出处.凡抄写的部分要作出简单的评论.只要学生能说出一两点文章的"妙"处,教师的最低评价要不低于"合格"。
训练时应注意和教材靠拢,重视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或者说是练习写作的一条捷径,倍受国外教育界的重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目的是使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在写作上得到运用,让学生尽量把教材上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即学以致用.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体现.
我们的作文训练,认识性和实用性作文较少,以文学性作文(记叙文,议论文,散文)为主,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模糊不清;作文训练,以上三种类型都较重视,尤以认识性作文和实用性作文为主,针对性 和实用性强.即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作文训练紧密结合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需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 生活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2.仿写
初一要提倡模仿,培养文风。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的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是有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模仿有时是文章结构的模仿,有时可是某种写作手法的模仿。
字词的仿用是一种借鉴:或名词动用,或贬词褒用,或大词小用;
语句的仿写是一种借鉴:或整句仿写,或特殊句式仿写,或有关修辞格的仿写;
①仿写的基本要求:
仿写的要求分为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显性要求是指命题者在题干中明确提出的要求;隐性要求是指隐含在被仿写的句子中的要求.这里主要谈谈隐性要求:
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后呼应。
内容协调一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仿句和被仿句(或称例句)的内容要有内在的联系,要能够互相搭配,互相衔接.二是仿句与被仿句的内容和精神实质要一致.(感情色彩,正反对立关系,富有哲理性和启迪性等方面.)一定要结合被仿句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前后呼应是指如果被仿句前边的句子与后面的句子在语意上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对应的关系,那么仿句也要在语意上体现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呼应的关系。
句式要统一
句式,即句子的结构形式.句式要统一,是指仿句与被仿句的结构要一致.这就要求考生仿写前仔细观察.观察从整体到局部,试题往往给出了句式,或要求与某一画线语句句式相同.这样,句式的一致就成了所造语句是否符合要求的关键.有时要仿写的是一个短语,那就要首先考虑到短语结构一致,如例句是主谓结构,仿写语句也应如此。
例如:
语文书P14页
"看不厌,看不厌……"
修辞要相同
修辞要相同.是指仿句和被仿句所用的修辞方法要完全相同.仿写前要仔细审视,看被仿句用了哪种或那几种修辞方法。
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
A: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断线的风筝,摇摇荡荡,没有目的。
B: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无头的苍蝇,冲冲撞撞,没有方向。
亲情是母亲手中的针线,亲情是父亲手上的老茧.
亲情是相隔两地的遥望,亲情是一湾深沉的湖水
亲情是父母劳动的汗水,亲情是一杯香醇的咖啡
亲情是不听话时的痛骂,亲情是一句天冷的叮嘱
亲情是风雨中的一把雨伞,亲情是寒风中的一团火焰;
亲情是黑夜里的一根蜡烛,亲情是大海上的一叶小舟;
亲情是疲惫时的一杯龙井,亲情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
亲情是母亲手捧的一分温暖,亲情是父亲肩头的安稳靠山;
亲情是母亲感动的泪花.亲情是父亲严厉的责罚;
亲情是儿子主动做的家务,亲情是女儿细心的照顾;
亲情是外婆慈祥的笑脸,亲情是母亲的一顿团圆饭;
亲情是贫困时的无价财富,亲情是挫折中的一根支柱;
亲情是委屈哭泣时依偎的怀抱,亲情是胆怯懦弱时鼓励的微笑;
亲情是母亲肯定的眼神,亲情是父亲赞许的颔首.
亲情是彼此的思念;亲情是永久的眷恋
亲情是节日里融融的欢笑;亲情是风雨中深情的依靠
亲情是一支古老的藤亲情;亲情是一片深情的海
亲情是一本字典;亲情是一颗明星
语段仿写是一种借鉴:或总分,或分总;或纵向铺陈,或横向列举;或情景交融,或叙议结合;
《理想》的仿写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爱心是水,浇灭仇恨的烈火
爱心是火,消融寒冷的冰露
爱心是露,滋润干涸的心田
爱心是田,让你播种爱的种子
生命是风,吹出嘹亮的歌
生命是歌,唱出希望的船
生命是船,扬起理想的帆
生命是帆,划向成功彼岸
诚信是种子,播种心灵的幼苗
诚信是幼苗,长房绚丽的花朵
诚信是花朵,结出美德的果实
诚信是果实,献给丰收的季节
友谊如水,倒映长青之树
友谊如树,擎起心灵的天
友谊如天,布满幸福的星
友谊如星,给你美好心情
亲情是风,吹动摇曳的烛光
亲情是烛光,牵动着思念的海
亲情是海,承载着无私的爱
亲情是爱,安抚寂寞的心怀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晴,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整篇仿写也是一种借鉴:或一线贯穿,或双线并进;或先抑后扬,或托物言志;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等等。
例如:第一单元
生命体验
事件+感悟
时间顺序 心理描写
先抑后扬 不解 到 赞颂
回忆
仿写时一定和教材相结合,教师在授课时,可抓住课文中某个细节或片段,结合作文要求加以分析,布置为作文.但不是照抄照搬,要同中求异。
例学习朱自清的《春》中的几个画面,先让学生说一说这些段落好在哪里,为什么写的这么好.再安排学生学着这些写法写一写,春,夏,秋,冬四季中任选一季节,描绘某一季节的某一景物。
3.作文片断训练
所谓作文片断,指用一段一节的小篇幅,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做这种片断的写作练习,就叫作文片断训练.其训练类型共有三种:描叙性训练,说明性训练,评议性训练.初一着重于描写性训练,其方法下:
1描述性训练:就是选择景物的一个方面,撷取生活海洋中的一个小浪花,截取生活的一个断面进行叙述描绘。
写记叙文:会用描写,有一,两个精彩的描写段,或有一个精彩的议论段结尾,使文章生辉。
首先给学生搭梯子,让学生能够的着,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这就是我》 《生命》 难度大 可以分解题目 进行描述性训练。
1.展现"我"的个性特长,如:《 的我》
2.展示"我"的兴趣爱好,如:《我的另一片天地》
3.记述"我"的成长经历,如:《妈妈,我长大了》
4.畅写"我"的情感世界,如:《我的欢乐》
5.表白"我"的精神追求,如:《我的心愿》
6.描绘"我"的推测想象,如:《我二十年后某一天的日记》
7.抒发"我"的感悟体会,如:《我的自学体会》
8.表达"我"对自己的认识,如:话题作文《我很重要》
分别以我的朋友,家长,我的宠物的身份介绍自己.每段文字不超过200字。
2说明性训练:就事物的一个方面作介绍。
介绍U盘
3评议性训练:就一件事,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部影视片简单的谈点个人看法,不求多,不求全,谈清楚某方面的感受或体会即可。
例如:
假如将来你经商,你会给自己的公司,店铺取什么名 陈述理由。
店名,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住宅小区名,街道名又何尝不也是文化的一道风景线 让学生继续关注这些身边的"语文",为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命名献计献策。
片断训练的针对性片断训练的主导思想是,从局部着眼,培养学生的"眼力"和"手力",让他们用自己的笔随时写下"眼所见""耳所闻",从一点着眼,从小处着手,逐步提高,过渡到构思作文,得心应手。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之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所谓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就是引导学生增强对各种新变化的敏感性,能留心并发现它,能抓住生活中的各种细节,将看到的生活内容的丰富多彩用片断形式反映它。
具体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教给学生观察和分析的方法.这些方法是:
①由表及里,深入思索。
环保局长步行上班
5月16日,北京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徒步6公里上班
乞丐现象
②由点到面,目力集中.观察,宜"细"不易"粗".走马观花,只能"见大不见小",写出来也免不了"一般化".只有把视线集中在某一"点"上,落实在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具体事物上面,才能发现特征,辨别异同。
③由分到合,先分后合.集中目力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件具体事物,这"目力"又怎样具体运用 还是不能"囫囵"地看,而是要"化整为零",从各个侧面去看。
④由此及彼,展开联想.观察与思维,联想等是密切不可分的.只有在观察的同时,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才能丰富材料,充实内容,突出特征.否则,不是浮泛,就是干瘪.学生的观察文之所以往往瘦而瘪,浅而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想不开,拓不开.比如写人,要能够通过察颜观色,听话听音等来联想到人物的内心活动,并能够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行动描写等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
⑤随手采撷,及时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也要培养学生勤于动笔,随时记录观察,思索所得的习惯.对周围的事物多看,多想,并且把观察所得随时记录下来,养成习惯,看了写,写了看,久而久之,观察能力也就会逐渐提高.
作文片断训练,可作为培养学生想象力,促使文章生动的一条有效途径.经常写生活细节,有意无意去观察认识生活,就会熟悉生活,即"世事洞明"。
5口头作文:
这里涵盖着"思想——言语——文字"之间转化,是个语言心理行为的大工程.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这么一个概念——作文教学是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综合训练.识字,讲读是基础,社会实践是内容,它是学生基本技能综合训练的一种手段,具有再创造的特性。
指导学生把握思维的方法 同一个题材,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发现的问题不同,得出的结论也 各有不同.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构思时思路开阔,八方辐射,"万涂竞萌",要想使学生立意时独出机杼,不 落窠臼,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必须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他们的多维思维方式.运 用这种"扩散"型的思维,学生就会感到思如泉涌,要写的东西很多,就会感到作文绝非是"自古华山一条路 ",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样,就可以从诸多的角度中选择自己体会深刻,材料新颖,立意独特的角度 来写,克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毛病.
材料的多角度立意
一, 就"圆"这一图形,展开联想和想象,说明一个人生道理.
从圆的形象特征展开联想
"人生就像一个圆,一个空心圆,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填满它."—揭示了只有通过奋斗才会换来一个充实圆满的人生的道理.
从圆的终点和起点展开联想
"人生中最无聊的莫过于绕着同一个圆不停地跑."——表示对机械重复,缺乏创新的生活的否定.
从圆的半径和面积上展开联想.
"在事业的圆中,以目标为圆心,以努力为半径,圆的大小总是与半径成正比."——形象揭示了个人努力与成功的关系.
从点及其运行的轨迹展开联想
"圆的形成是因为有了点的奉献."——人生只有不断地奋斗才能有所收获.
从圆心到圆周的距离展开联想
"圆代表着公正,从圆心到圆周各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先观点后解证,阐明公正的含义.
从圆的周长与面积展开联想.
"在所有周长相等的几何图形中,圆的面积最大,是因为它比别的图形
引导学生辩证分析问题 青少年学生最少保守思想,他们思想解放,喜欢独立思考,勇于标新立异 ,但和成年人比,他们还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思想还幼稚,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没有深度.这些特点常常 在他们的作文中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应对他们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之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提高他们辩证分析能力.通过这样辩证地分析,才能去伪存真,寻找出材料所揭示的正确观点,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情,进行评论,文章必然会抓住要领,褒贬得当,就不至于泛泛而谈,单薄无力了.
报纸:新闻的评论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我国作文教学的一般过程是: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整个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思想受到束缚,创造性无法得到发挥;能否以"取材——构思— —写作——推敲——评价"为作文的教学过程,它的特点与学生的写作过程相一致,整个过程体现的是"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创作个性得到良好地发展。
6.另外,为了更好的开展作文教学,使作文教学收到实效,还开展了以下一系列的辅助活动,也是要求的"作文与综合性学习整合"。
:
1,结合作文训练办手抄报,班刊和文摘报,每月一次。
2,美文推荐,每人每周推荐一篇美文,并附推荐理由。
3,由教师组织,开展演讲比赛和辩论活动。
4,开设收视课,课外阅读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 。
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开阔他们的视野,为写作积累素材。
课外阅读的材料来自报刊,杂志,网络等,有时由教师推荐,复印成文,发给学生阅读.有时侯由学生自我推荐.阅读时,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对于文中的精彩句段要求他们做好摘抄工作.阅读后,互相交流心得体会,以加深认识,指导自己的写作,有时让学生写读后感。
课外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什么样的活动方式最能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发挥条件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有选择地开展,课内外结合,才能更好地 开发引导学生的天资和禀赋,启迪学生的智慧,从而使学生形成能力,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效果.另外,开展课外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处在从旁辅导,咨询的地位,不像课堂教学中一切活动都是在老师的精心 设计精心组织下进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病.要注意的是, 课外活动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要防止和克服"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
《百家讲坛 易中天评三国》 《于丹讲孔子》 《孔子动画》
(一)学生分组搜集店名 可按家庭住址划分小组,搜集附近街巷中的店名;也可按兴趣成立"考古"组,追寻历史上东城店铺的名称.
(二)将所搜集的店名分类并作点评
①不认可的:认为这些店名好言"大",名不副实.
②颇受好评的:
③有争议的:
7 作文的讲评:
作文评价方式在整个作文教学体系中,评改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我们让这一环节落空,那么作文训练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就难以挣脱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形成的疲软状态.所以,更新作文评改理念,在当下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作文教学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然整个语文教学理念在日益更新,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尤其是评改)理念就也应该随之更新.我认为,对一篇学生作文,不应该存在绝对的评判标准,不应该只是惟一的分数和惟一的评语.因此,作文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我们的评改理念也应该与整个语文教育的理念相适应.
一是缺乏普遍的推动力,也就是说对所有学生的写作热情不能产生推动作用.每一次作文本子发放下来,总是极少数学生面对自己的分数激动不已,面对自己的评语喜上眉梢,而其他大多数学生看看分数然后惊诧不已,瞧瞧评语于是皱着眉头。
试问:这少数学生的作文和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其分数和评语都真的无可争议吗 作文的好差标准难道是绝对的吗 老师的打分尺度难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吗 当然,在正常情况下,极个别特别好或极其差的作文,被老师用来做"典型"或"反面教材",也许因为老师斟酌得审慎一点,评判的结果可能会离"准星"稍微近一点,从而能够被大家广泛地认同;然而,更多的作文,它们的分数是否就一定恰如其分呢 评语是否就一定切中肯綮呢
我想,既然"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教师充其量不过是一个读者,尽管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读者.有时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大胆地放手,也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甚至于多次参与,那么学生的写作热情也许就会极大地提高的.
分数和评语:变静态为动态
要克服上述弊端,要使分数和评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和转化力,我们就必须建立一个全新的理念:分数和评语都不是静态的,它们是动态的.
众所周知,分数与作文水平未必完全一致,有时它们的差距竟令人十分惊讶,从而引起非常大的争议.此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给一个分数和评语,绝对不是实事求是地衡量学生作文实际水平的最好方法,绝对与人们对整个语文学科人文性,模糊性,主观性这些特点的最新认识不相适应.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分数可以变动,评语可以多元地呈现呢 这就涉及到一篇作文的视率问题.
现在,我们已经把分数和评语放在了一个动态过程之中,而能够实现这一动态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提高作文的视率. 什么叫视率呢 就是指一篇作文,作为劳动产品被自己和别人尊重的程度,作为信息产品被自己和别人了解的程度.简单地讲,一篇作文完成之后,就是要看,包括别人看和自己看.没有看,实际上就是没有评价;看的人少乃至只有一个人,实际上就是评价的效果低,乃至只有一种评价.在这里,视率与评价发生了联系,也就是与分数和评语发生了联系.
过去,一篇作文的视率非常低,学生写好后,只有老师看,而且常常只看一遍,或者在互改时被另一个学生看,也常常是只看一遍(只有少数学生的作文有机会被老师所评讲和被大家所了解).要使分数和评语处于动态的过程之中,在动态过程中呈现出来,就必须打破这种评改体系的静态模式,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人更多地参与,让一篇作文赢地更多的目光,占有非常高的视率.那么,具体来说,怎样提高视率呢
第一:多个方面参与。
在通常的教师评改之外,我们还要增加学生的互改.不过,这种互改,不是过去那种机械的"结对子",这种互改,是交互的,复式的,立体的,多层次的,是更高意义上的互改,我们可以把它称作"互联网"式的评改.经过这样的互改,一篇作文的分数和评语就不再是惟一的了.分数的多种和评语的多样,确实得益于视率的提高.视率的提高,极大地刺激了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和热情,从而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劳动被尊重着.
第二,多种方式呈现。
当今是一个信息时代,媒体极其丰富,交流和传播信息的工具非常多.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学生的一篇作文就是一条信息.过去,一篇作文往往只有一个读者,它就像韦应物《滁洲西涧》里所说的一棵幽草可怜地在"涧边生"着,少人知晓,无人赏识.那么,作为一个信息产品,它如何才能被别人广泛地了解呢 这就必须提高视率.在看的过程中,信息才能实现其价值,作为信息的作文才能取得其训练效果.作为信息产品,一篇作文的内容被反复呈现的方式有很多,主要有:
将一些文章的全文或更多文章的片断出成黑板报或编成小报(传阅或张贴);在多媒体教室上评讲课,充分地利用实物投影的优势,最大可能地把更多学生作文的内容放大到大屏幕上;把某些优秀作文的全文或一些作文的精彩片断粘贴在网络上,我们应该对精彩片断的呈现予以高度重视,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人感到自己创造的信息被广泛地关注着,从而从面上鼓舞每个学生的信心,从根本上调动大家的写作积极性.
第三:变作文本为作文纸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使用装订成册的本子作为载体来给学生书写.这固然有其方便的一面,如便于保存;但是,不便于提高作文的视率,不便于作为信息来即时呈现.可我认为,应该把文字的载体设计成作文纸比较好,这样就可以避免作文本的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有利于学生之间的频繁交流,从而提高视率,因为每一次作文都是写在一张纸上的,而一张纸可以不受已经装载了其它作文内容的整个本子的约束。
其次,它有利于作文这种信息物灵活的呈现,我们可以把它即时地张贴于教室的墙壁上(不必从本子上撕扯下来或誊写下来),可以整版地转换成复印件让大家人手一份(评改或欣赏).
我要补充说明的是,这张作文纸,最好把"得分栏"设计出来,而且能够容纳几个不同的分数,这样就会提醒和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评改。
四、总结:
总之,实施这一作文教学专题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和语文活动的有关要求,符合新教材编排的特点,符合作文训练的阶梯性,即遵照单项到综合,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程序,符合语文教学系统论的有关理论。
作文教学对教师个人素质的要求很高,她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教师世界观的亮相,让我们做一个理性的思考者,勇敢的探索者,积极的实践者,学生的合作者,在作文教学中,披荆斩棘,与学生一道前行。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