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言语活动,作文能力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人作为社会存在所必需的。指导学生写好作文,说起来不容易,做得比较好就更困难。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结点在‘行’,能够到‘行’的地步,才算有了这种生活的能力”。叶老先生的‘行’,就是指“行文”、“作文”,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运用。
初一年级学生的作文,刚开始往往会出现如下状况:一是无话可说。出现这种情况的学生主要是因小学阶段怕学语文,当读的课文不读,当背的美文不背,当记忆的词语又不能掌握,平时更是少看课外书籍,对周围的生活又不留心,对语文学习兴趣不大或者说还未曾入门等因素造成的。二是抄“作文选”。有些六年级老师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在语文考试中考出好分数,“蛮斫三斧”地让学生几乎每天写一篇作文。有些老师为了拓宽学生作文视线,还建议家长买各类“作文选”(不少望子成龙的家长是主动去买)。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厌倦、懒惰省事:每天一篇何其多也,于是对号抄录“作文选”中一篇,作为自己的作文交给老师。三是乱诌一气。信口乱说,信手乱写,无中生有地想当然乱写,于是出现了“小鸡浮到金鱼缸里”、“到水笼头下淘洗跌散了的糖(或盐)”、“把月亮藏到脸盆里”等等看似有趣,其实荒诞的作文(以上不少的是鱼目混珠的“作文选”中的)。
初一年级正处在“学作文”与“会作文”的过渡年级,怎样将小学少年稚童作文朝中学朝气青年的健康路上带,在初一年级作文指导过程中应体现“引”与“泡” 的过程。
——“引”。所谓“引”,就是将初一年级学生的作文引导到一个较为正确的思路上来,让学生身边有材料,心中有事例,出口能讲述,提笔有文章,写得出较为顺畅、感人、健康、较具格式、较合情理的作文。
首先,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引读美文,引读名篇名著。这样才能拓宽学生的阅读知识面。除了必读语文课本,目下发行的《美文》也应该选读、精读。像少年文学作品《渔岛怒潮》《闪闪的红星》《草房子》等,可引导课余阅读,进而可引导阅读《红岩》《红日》《林海雪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既有故事情节、又具革命传统教育思想的中外文学作品,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笔、圈点、摘录,扫除部分生字,积累优美词语,摘抄重要句、段,发抒个人评论。这样一步步训导,慢慢就能丰富学生语汇,静化学生思维,潜移默化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作文中来。对于阅读兴趣上来了的学生、有阅读潜力可挖的、学习精力有余的、再引导读读古代“四大名著”及多部名家经典作品,对作文水平的提高效果更好。
再者,在教学中开展“说话”活动,常举行故事会、演讲会、谈话交心会,引导学生常说话、多说话。说故事,说有趣味的事,说自己的事,说家中的事,说周围的生活故事。对说得时间长的,说得流畅的,说得有重点有趣味的,说得生动形象的,给予表扬;对胆小怕羞的,说得结巴的,说得浅显短小的,则给予鼓励,以激发学生演说的积极情绪,使他们在演说中能够表现出饱满的热情、执着的神情,同时,还要让演说学生感受到积极情感的体验,如趣味感、兴奋感、轻松感、自豪感。慢慢地,口头演说的习惯表达转到笔下的回味记叙,写作材料就会多起来,写作内容就会丰富起来。关于“说话”,一般地说,不少初一学生的信口表达能力或对话、强辩能力都是不差的,所差的是围绕中心说清楚一件事或重点说明白一件事的能力。老师引导得法,作文中开展“说话”活动是不难的。
第三,引导学生坚持写随笔体笔记。引导初一学生坚持写随笔体笔记是逐步养成天天写日记或周周写周记的习惯,写清楚一段话,写明白一件事,是作文引导中由口头“说话”向笔体记录的转化过程,对逐步提高作文能力大有益处。可以先引导他们随笔写,可以看到什么写什么,听说什么写什么,心里想到什么,笔下写什么,有感即可以抒发,话多写长些,话少写短些。写成了习惯,写到了一定的火候,再引导学生增长篇幅,提高质量。这样,一天天一两段地积累下来,装订成册,在写作文的时候,有些章段就可以拿出来用,慢慢地,作文资料就多起来,写起作文来也就得心应手得多。 学生读进了一定数量的作品,丰富了一定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口述讲演能力,养成了随笔体写作的习惯,在作文指导时,还应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想象。
鲁迅先生说:“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这是作家写作时创造想象的过程。指导学生作文,发挥创造想象。可以这样说,材料可以“张冠李戴”,可以“借”但不可以“诌”。即用“奶奶”、“姑姑” “阿姨” “妈妈”等人的材料可以创造想象出“我的母亲”;用“路边的水渠”、“我家屋后的小沟”、“校园内的渔池”等内容可以创造想象出 “村边的小河”。切切不能“闭门造车”,没有见过火车而写坐在火车里平稳舒适;没有在小城住过宿而写都市宾馆如何如何豪华(当然,电影电视看多了也写得出一部分内容,就是那样,还是‘借’了影视材料)。
二“泡”。初一作文引导到一定的路线时,第二个阶段就是“泡”长内容。
1. “泡”篇幅。围绕文题及拟定的中心在作文课上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说”作文。先从正面阐述,再从侧面分析,表面上说说,实质性地说说,从浅处叙说,往深处讨论,鼓励学生放心地说,大胆地说,说得不到位,说错了话,甚至所引事例说走了题也不要紧,教师本人或指点其他学生拨正话题后,加以鼓励再引导说下去。通过这种方法,让部分学生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说透所要写的人或事例,再引导大家结合自己的经历的体会写作文,就不会无话可说,也就能无形地增长作文的篇幅。
2. “泡”结构。这主要体现在自然小节及段落层次的安排处理上。教师板书命题后(有时还可以同时出具本篇作文的写作要求),引导学生讨论,在拟定中心的基础上自拟作文提纲。初一记叙文,无论写人或者叙事,先得考虑写什么样的主事例,补充衬托什么样的次要事例,再考虑以什么开头方式引出人物或事例,开头写中间的几处事例之间如何联系、过渡,怎样围绕所写内容结尾,前后又怎样照应。以上系列内容所打腹稿都体现作文提纲上。有了提纲骨架,对照写出的作文,一气呵成后稍加修改,作为初一学生基本上就可以了。拟提纲过程是一个使作文趋向完整的构思过程,可以先从学生初拟提纲中体现出的简单的五至六小节,启发引导学生拟出八至十小节,乃至十几个小节以上的较为复杂的提纲。就这样慢慢地引,慢慢地泡,初一学生六至八百字,及至更长一点篇幅的作文就不难写出了。
3. “泡”文章的润色饱满。一篇优美的散文,一部吸引读者的好小说,充溢在字里行间的往往是文情并茂。我们学生的作文也应该写得情景交融充满朝气,较有生活气息。初一学生刚从小学过渡上来,在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基本功后,应引导他们在作文的文采上用些功夫。比如,在精美的描写上“泡”。肖像描写,要留心观察,仔细回味,要写得文如其人,较具那人的特点,要杜绝“浓眉大眼”、“国字脸”、以及反角“三角眼”“老鼠须”等公式化脸谱;景物描写,要引导学生平时多留心走过的不同环境的独到特点,用一些优美、形象、质朴、自然、口语化,还应在提示语描写上多引导,有准确、适当的修饰语充实进提示语中,以提高人物语言描写中的对话效果。指导一篇记叙文,除了上文说过的指导开头、结尾、照应、过渡外,在主事例的记叙描写中,又可以“泡”出主事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指导一篇抒情散文,设计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让学生多方面组织材料,可以设计段落排比,让文章从总体上“泡”出一定的文采,还可以设计一组段落总领句,让各小节围绕着展开叙述、描写,“泡”出丰富多样的,较有特色的好作文来。
作文的“引”与“泡”,决不是“千笼馒头一锅汤”,还应当因学生而言,因时机而宜。
第斯多惠曾说:“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重要的,最高的规律。”本身爱好作文的,或本来较有作文基础的学生,一点就通,根本不太需要教师再去“引”与“泡”;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引引”与“泡泡”终会有效;关键是对作文基础较差,或者一度“重理轻文”的学生,在作文指导的“引”与“泡”上是需要很化一些功夫,甚至要经常个别辅导,开点“小锅灶”,将他们引上兴趣之路的。当然,初一作文指导的“引”与“泡”的做法远不止这些, 也不是说其他年级就不需要这样做,更不是说没有其他更好的作文指导方法。这里所说的只是个人浅见。总之,要做好这两点,教师思想上首先要进入有积极情绪状态,指导课要有较强的感染力,授课要亲切、热情,语言要生动活泼,较有幽默感,让学生爱听,所引事例要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味,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引”来(或“借”来)觉得新鲜、有意思,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生动,感人,可读,不枯燥。
有人说,初学作文难得长,写好文章不易短。的确如此。初一学生作文,稍一皮塌懒惰,就难出四五百字,刚开了个头,不知不觉就收了尾。如果“引”与“泡”实施得较好,初二年级再巩固,学生一提笔就能“洋洋万言”。到了初三年级开始“收”,再在初三年级作文的“精雕细刻”上用功夫锤炼指导,慢慢地,会训导出学生较好的作文功底来的。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