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中小学各版本语文课本中王鼎钧的课文

1. 【人教课标本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 《那树

王鼎钧的资料

王鼎钧

王鼎钧,山东临沂兰陵人,今属苍山县。1925年出生於一个传统的耕读之家。由於对日抗战,王鼎钧少年时代就和家人分离,八年抗战,他有四年多时间在日本占领区生活,打过游击;抗战军兴,42年夏去大后方投入李仙洲将军创办之国立第二十二中学,辗转安徽、河南、陕西各地。抗战末期初中毕业即辍学从军,随国民党军队宪兵团经南京、上海、沈阳、秦皇岛、天津、青岛。1949年到台湾。

幼年受沈从文作品影响,立志写作;受夏丏尊影响,立志帮助文学青年。14岁开始写诗,16岁尝试评论「聊斋志异」,19岁在陕西安康日报发表第一篇作品「评红豆村人的诗」。到台北后,考入张道藩创办之小说创作组,受王梦鸥、赵友培、李辰冬诸先生调教,奠定基础,终身自学不息,力行不懈。1950年代初期,他进入中国广播公司做剪报、贴资料的工作,有一天,编撰组一位撰稿人员临时不来了,主管就叫他临时写了一篇广播稿,结果比原来那位老手写得还好,於是就把他调去专门写稿。在中广公司,他先後担任过中国广播公司编审组长、节目制作组长、专门委员等职务,写了许多广播剧本;後来又进入中国电视公司做编审组长,并且参与电视剧写作。先后主编台北扫荡报副刊,台北公论报副刊,征信新闻报副刊,中国语文月刊。亦曾为正中书局编审,及台北三大文艺基金会评审委员。1953年至1954年间,在台湾“文艺协会”主办之“小说研究班”,从事小说创作之研究,并开始从事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之工作。此外,他还担任《中国时报》的主笔和“人间”副刊主编(1963年至1966年),并担任过幼狮公司期刊部的总编辑。在工作的同时,王鼎钧从来没有停下写作的笔,他用本名和「方以直」的笔名,在台湾各报纸副刊写了杂文专栏,并从事舞台剧和小说创作。同时也开始撰写探讨小说技巧的理论文章。先后在中国文化学院、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世界新闻专科学校讲授新闻报导写作及广播电视节目写作,亦为各种文艺营、写作研习会上深受欢迎之讲座。对创作风气、欣赏水准影响广远。

在台期间主要作品有散文《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大林出版社)、《人生观察》(1965年1月,文星书店)、《长短调》(1965年9月,文星书店)、《世事与棋》(1969年10月,惊声文物公司)、《情人眼》(1970年12月,大林书店)、《碎玻璃》(九歌出版社)、《灵感》(九歌出版社),小说《单身汉的体温》(1970年3月,大林出版社)、《透视》(大江出版社)、《王鼎钧自选集》(1975年,黎明文化事业公司)、《钟》(1980年,尔雅出版社)。写作技法《文路》、《讲理》、《作文七巧》及《作文十九问》,1976年曾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年选》(巨人出版社,台北)。

1978年应新泽西州西东大学之聘来美,任双语教程中心高级研究员,编写美国双语教育所用中文教材。1990年退休后定居纽约,主要作品皆在此一时段完成。《文学种籽》《左心房漩涡》《看不透的城市》《两岸书声》《有诗》《海水天涯中国人》《山里山外》《随缘破密》《沧海几颗珠》《千手补蝶》。王鼎钧不断突破自己,随着时间的累积其人生境界和艺朮境界越来越圆通。最近出版的《葡萄熟了》评曰:「鼎公」散文技巧圆熟,境界圆融,态度圆通,风格圆润,信手拈来、浑然天成,不带矫揉造作。他的散文呈现「涝水尽而寒潭清」和「繁华落尽见真淳」的景观,行云流水,若不经意,而刻意经营者不能到。2001年,尔雅出版社出版他的选集,名曰〈风雨阴晴〉,此书显现了王鼎钧散文之多面风格及特色。王鼎钧曾获新闻局图书著作金鼎奖中国时报文学奖推荐奖、吴鲁芹散文奖等。

王鼎钧的文学生命丰富。论时代,他历经抗战、内战、台北时期和纽约时期;论文学潮流,眼见写实主义挂帅、现代主义挂帅到后现代。文学发展的道路曲折,有左翼导向,党部导向,学院导向,本土导向和市场导向几个阶段,兼收并蓄,取精用宏,以'良工式古不违时'自我经营,颇耐时潮淘洗。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中国人的眼泪和痛苦,但也看到中国人的微笑和希望。凭借他的观察力、想象力,写出了他最好的散文。王鼎钧的写作范围多元化,诗、散文、小说、剧本、杂文,其中以散文最具感性和知性。在台湾文学界,王鼎钧是大家公认的散文大家,他在台湾为力行将小说戏剧技巧溶入散文之一人,对文体的混合(在台湾)或有首开风气之功。自称“在媒体间忘返、在媒体中忘倦”,发现媒体特性处处影响文学作品之形式及内容,发为论述,促进媒体及文学之圆满合作,亦主张作家对报纸广播电视不能过份依赖,在当时皆言人所未言。所作论述得深入浅出、化难为易之三昧,可读性高,雅俗共赏。长年浸润,对文学尚有若干独到的见解,发为随笔杂感书评剧评,对同时代的人多所启发。蔡倩茹的《王鼎钧论》曾描写到:王鼎钧以他的生命历程创造了一种可能性,纵然生命的年轮里,有太多时代的辙痕,在他作品中,却能将根须吸收的人生经验加以升华,复能在文路上日益精进,无论是理性的哲思,或是抒情的时代刻划,都给人宽厚的温暖、清明的指引、心灵的飨宴,彷佛那浓浓的树荫。

写了大半辈子,王鼎钧最念念不忘的是他一直要写的回忆录,这部回忆录已经出版了三册,第一册「昨天的云」,出版于1992年,写他的故乡、家庭和抗战初期的遭遇。第二册「怒目少年」,出版于1995年,写抗战後期到大後方做流亡学生的情形。第三册「关山夺路」,出版于2005年,写国共内战时期跋涉六千七百里路的坎坷。最後一册,王鼎钧要写他在台湾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和付出了什么。王鼎钧要用这四本书显示那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这样宏大的写作心愿,完全显示出王鼎钧先生的豪迈与气魄。

王鼎钧作品也深受学院理论家的关注:多本研究其文学艺术的论著出现,专著如:1997年4月,蔡倩茹:《王鼎钧论》,台湾尔雅出版社,2002年7月。马国光教授专著《风雨阴晴王鼎钧─一位散文家的评传》.亮轩,台北:尔雅出版社,2003.4。专门以王鼎钧先生作品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有:《王鼎钧散文研究》国立臺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研究生:蔡倩茹指导教授:杨昌年2001。《散文捕蝶人─王鼎钧散文研究》,彰化师范大学国文学系,研究生:陈秀满指导教授:陈启佑,2002。《左心房漩涡之语言风格》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研究生:罗漪文,指导教授:刘承慧2004。《王鼎钧及其散文研究》,臺北市立师范学院/应用语言文学研究所,研究生:丁幸达指导教授:冯永敏2004。大陆江南大学庄若江教授:《沉郁苍劲神韵无穷——王鼎钧散文艺术论》,《台湾文学研究》,1997年4月。

上世纪90年代王鼎钧作品开始与内地读者见面,《台港澳文学选刊》《读者》等多家报刊杂志登载其作品。出版个人著作有:《大气游虹》中国友谊公司1994/12;《王鼎钧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3;《昨天的云》,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1;《风雨阴晴》,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4;《情人眼》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6。

目前大陆百度贴吧也建立起王鼎钧吧。http://post.baidu.com/f?kw=王鼎钧王鼎钧本人经常光顾,与网友探讨文学、人生,王鼎钧先生的回帖温文尔雅,充满爱心,其谦谦君子风度给诸多网友留下美好的印象。

附一:王鼎钧创作数十年,著作等身,如果将其所有散文作品依照类别区分,可归纳为以下六类:

1.抒情散文--《情人眼》(情话)、《碎琉璃》、《灵感》、《左心房漩涡》、《心灵分享》、《活到老,真好》、《海水天涯中国人》、《山里山外》、《看不透的城市》。

2.小品--《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意识流》、《随缘破密》、《千手捕蝶》。

3.杂文--《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

4.创作理论--《文路》、《小说技巧举隅》、《广播写作》、《讲理》、《短篇小说透视》、《文艺批评》、《文艺与传播》、《文学种籽》、《作文七巧》、《作文十九问》。

5.文艺评论--《两岸书声》、《沧海几颗珠》。

6.自传回忆录--《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

摘自臺北市立师范学院丁幸达硕士论文《王鼎钧及其散文研究》。

附二:网上有一则关于王鼎钧先生的简介,疑是先生自己撰写。读书不多是先生自谦,当作在学校时间短解,全文如下:

王鼎钧,山东临沂人。一生流亡,阅历不少,读书不多,文思不俗,勤奋不懈。正式写作由一九四九年算起,迄今未敢荒废,曾尝试评论、剧本、小说、诗、散文各种文体,自己最後定位於散文。已出版『左心房漩涡』等散文集十四种,其他十一种。在台湾为及早力行将小说戏剧技巧溶入散文之一人。诵前人『良工式古不违时』之句日求精进。为基督信徒,佛经读者,有志以佛理补基督教义之不足,用以诠释人生,建构作品。吾生有涯,而又才力不逮,常引为恨。曾仿佛家四弘誓愿作铭以励天下同文,铭曰:『文心无语誓愿通,文路无尽誓愿行,文境无上誓愿登,文运无常誓愿兴。』

附三:楼肇明谈王鼎钧的散文(节选):摘自《王鼎钧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

由于散文文体是一种特殊的品类,有广义和狭义之区分,它的变革往往并不局限在纯粹的职业的散文圈子内。如果说,陈之藩开辟了一片散文新思维的空间,复兴这一文体作为思想载体的古典地位,而新的审美规范的建树和开拓,不得不让位给纯粹的文艺家去完成。人们熟悉作为散文革新家的余光中的名字,而另一位也许艺术成就更大、境界更为深沉博大的旅美华文散文家王鼎钧,则是为大陆读者所知不多和相当陌生的了。余、王二氏均属创造了散文阳刚之美的作家。倘若我们能平心静气地如同审视中华古典散文的传统那样审视现代散文的传统,那么,现代散文作家中究竟有几位能像庄子、韩愈、苏东坡那样,拥有泰山日出、雷霆万钧的阳刚气象?!台湾散文原本承袭了周作人一派,周氏又承袭晚明小品遗风。毕竟有一种衰败倾颓、夕阳归鸦的气象。是故,王鼎钧和余光中在散文文坛崛起,且不论其思想倾向上还有哪些毛病,他们两人那狂洋恣肆、突兀峥嵘的想像力和排山倒海、阅兵方阵般驾驭文字的能力,将散文的阳刚之美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是没有理由加以拒绝的。余、王二氏,艺术风格和心理气质上存在差异,余为雄健豪放,王则沉郁顿挫;余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注在情感内涵及表达方式上,王则更为关注民族审美心理、文体体式之变异,及散文容量空间的拓展上。但他们两人可谓珠联璧合,共同为完成对现代散文传统的革新,奠定了坚实稳固的基石。

粗略地讲,王鼎钧在散文审美变革中的贡献有三。其一,对人的研究,特别是从审美角度,把人放在历史风云激荡的漩涡里加以表现,可谓是王鼎钧贯串自己一生全部创作的主线。他紧紧抓住人的两大系统:生物层次和社会层次的交汇渗透,人作为灵与肉,精神与欲望的双重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互为依存,互为制约的。他从中剥离、并有声有色地描绘了美与丑、悲与喜错综复杂的图画。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人的“欲望”的双重性,它一方面是发展社会物质文明的驱动力,另一方面“欲壑难填”又造成无可估量的破坏;它既是人性的一部分,又是导致人性堕落的罪因。不仅《欲》《网中》这一类篇章让我们领悟到作家的深邃哲思和良苦用心,在《那树》《青纱帐》中,也同样能看到这一思想在不同侧面上的延伸和阐发。前者写象征物质文明进步的城市的扩展,人和事却事与愿违地破坏践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后者虽然写抗日战争年代的故事,但它的核心基础,仍然是欲望的善恶二重性,但在艺术揭示中,则戒拒了任何一种政治的或道德的说教,也有效地规避了以往思维中那种二值判断的习惯,而于复杂中求真、求善、求美。其二,从美感思维的形态上看,王鼎钧对传统中单向度的“乐感文化”,持重新评估与自觉批判的态度。他笔下的人物、事件乃至情愫抒发,无不具有一种拂逆传统欣赏心理的悲剧美,带有双重苦难的性质(时代苦难和承袭传统文化心理堕力而带来的苦难)。美不是苦难和因袭的重担,而是在这种重压下被扭曲却不能被摧毁、被泯灭的人性。他笔下的悲剧,终是与惩罚和毁灭的主题,美丑为邻的主题相绾结。但这种惩罚毁灭的主宰者不是西方文学里至高无上的神。他也不曾从邪恶和废墟中去发掘令人战栗的美。王鼎钧说:由于“时代把我折叠了很久,我挣扎着打开”,因此他要从历史“水成岩的皱折里想见千百年的惊涛拍岸”,就“用异乡的眼,故乡的心”来审视和表现一切。“用异乡的眼”来审视“故乡的心”,对于作为“故乡的心”的民族文化性格,对于中国现代散文“内文本”的迁徙、变异,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其三,举凡散文这一包孕极广的体裁的各类体式,杂文、小品、叙事散文、抒情散文、散文诗,王鼎钧无一不能,都有开创性的建树。在文体上,结构与文调大开大阖,快速、锐利、错落,时而空灵,时而平实,时而拙朴古雅,时而诙谐俚俗,融悲怆和幽默,繁华与恬淡为一炉。他将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结构引进叙事散文中来;用音乐家谱写“交响诗”和“四重奏”结构乐章的办法组织长篇抒情散文;为了扩大散文以小见大的容量,他将一般的寓意象征,改造和廓大成世界本体的象征,换句话说,他笔下的意象和象征,每每有一种哲学上本体论的味道。在想像的方式上,他还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输入以前,就不时采用超现实主义手法,抒情中常常错杂进奇警的幻觉和错觉,其寓言体小品中,局部和细部是写意的,整体和全局上又每每是写实的。这种写意和写实的交融,是他开发了潜意识深度世界奇幻宝藏的一大收获。

常用成语

中考 高考名著

王鼎钧简介

王鼎钧:人经风雨阴晴 文成鼎鼐滋味黄万华

四千字·五十年——廖玉蕙访问王鼎钧

最美和最丑王鼎钧

脚印王鼎钧

王鼎均散文选读王鼎钧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