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各版本语文课本中李白的课文
1. 【人教课标本一年级上册】 课文 第6课 《静夜思》
2. 【人教课标本二年级上册】 识字6 第25课 《古诗两首 赠汪伦》
3. 【人教课标本二年级下册】 第17课 《古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
4. 【人教课标本三年级上册】 第六组 第21课 《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5. 【人教课标本四年级上册】 第六组 第20课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 【人教课标本四年级下册】 第一组 第1课 《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
7. 【人教课标本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 《诗四首 渡荆门送别》
8. 【人教课标本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 《诗五首 行路难》
10. 【人教课标本九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背诵 《月下独酌》
11. 【人教课标本八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背诵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2. 【人教课标本八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背诵 《送友人》
13. 【人教课标本七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背诵 《峨眉山月歌》
14. 【人教课标本七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背诵 《春夜洛城闻笛》
15. 【人教课标本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背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6.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课文 《英英学古诗》
20.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1.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诵读欣赏 诗词曲三首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22.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行路难》
23.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第七单元远行 《早发白帝城》
24.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劳动 《秋浦歌(其十四)》
25.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 第二单元 第3课 《古朗月行》
26.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第二单元 第3课 《夜宿山寺》
27.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 第五单元 第17课 古诗三首 《独坐敬亭山》
28.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古诗两首 《早发白帝城》
29.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六单元 第21课 古诗三首 《望庐山瀑布》
30.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第七单元 第25课 古诗三首 《赠汪伦》
31.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第七单元 第25课 古诗三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2.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一单元 第3课 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33. 【西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语文】 第三单元 第12课 《古朗月行》
34. 【西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语文】 第五单元 第18课 《静夜思》
35. 【西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课文 第二单元 第6课 《早发白帝城》
36. 【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 第23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7.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语文】 第七单元 第36课 古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
38. 【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六单元 第23课 古诗两首 《赠汪伦》
39. 【鄂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 第三单元 古诗诵读 《静夜思》
40. 【鄂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 第五单元 古诗诵读 《夜宿山寺》
41. 【鄂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 第七单元 古诗诵读 《早发白帝城》
42. 【鄂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第二单元 古诗诵读 《望庐山瀑布》
43. 【鄂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 第一单元 古诗诵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4.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七单元 古诗诵读 《望天门山》
45.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 第五单元 古诗诵读 《峨眉山月歌》
46.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五单元 古诗诵读 《子夜吴歌》
47. 【鄂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六单元 古诗诵读 《客中作》
48. 【湘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 课文 第六单元 第4课 《静夜思》
49. 【湘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第七单元 第16课 古诗二首 《赠汪伦》
50.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古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
51.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古诗两首 《早发白帝城》
52. 【语文A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第六单元 第24课 古诗二首 《夜宿山寺》
53. 【语文A版二年级下册语文】 第三单元 第12课 古诗二首 《赠汪伦》
54. 【语文A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四单元 第11课 古诗二首 《望天门山》
55. 【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四单元 第11课 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
56. 【语文S版一年级上册语文】 第六单元 第13课 《静夜思》
57. 【语文S版一年级下册语文】 第八单元 第25课 古诗两首 《古朗月行》
58. 【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第一单元 第3课 古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
59. 【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四单元 第13课 古诗两首 《早发白帝城》
60.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二单元 第6课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61.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第四单元 第15课 古诗三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2. 【长春版一年级上册语文】 第四单元 汉字家园(二) 《汉字家园(二)② 独坐敬亭山》
63. 【长春版一年级上册语文】 第五单元 有趣的夜空 《古朗月行(节选)》
64. 【长春版一年级下册语文】 第九单元 朋友 《赠汪伦》
65. 【长春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十单元 壮丽的山河 《望庐山瀑布》
66. 【长春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第四单元 乡情·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7. 【长春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第九单元 诗人的足迹 《望天门山》
68. 【浙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四单元 第12课 古诗二首 《静夜思》
69. 【浙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七单元 第20课 古诗三首 《早发白帝城》
70. 【浙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七单元 第20课 古诗三首 《望庐山瀑布》
71. 【浙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七单元 第21课 古诗四首 《送孟浩然之广陵》
72. 【浙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第五单元 第15课 古诗四首 《赠汪伦》
73. 【教科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古诗两首 《静夜思》
74. 【教科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古诗两首 《古朗月行》
75. 【教科版二年级下册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古诗三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76. 【教科版二年级下册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古诗三首 《望庐山瀑布》
77.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五单元 第9课 古诗三首 《赠汪伦》
78.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六单元 第12课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79.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第一单元 亲近大自然 第1课 第1课 《望庐山瀑布》
80.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第五单元 亲情、关爱 第16课 古诗二首 《赠汪伦》
81.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二单元 第6课 古诗二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2.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一单元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第4课 古诗二首 《望天门山》
83. 【鲁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 第三单元 课文 第6课 《静夜思》
84. 【鲁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第六单元 识字(6) 第25课 古诗两首 《赠汪伦》
85. 【鲁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 第五单元 第19课 古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
86. 【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五单元 第17课 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87. 【鲁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 第七单元 第25课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8. 【鲁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一单元 第1课 古诗两首 《独坐敬亭山》
89. 【鲁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课外古诗词背诵 《峨眉山月歌》
90. 【鲁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课外古诗词背诵 《春夜洛城闻笛》
91. 【沪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 第五单元 古诗诵读 《夜宿山寺》
92.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第三单元 读课文了解内容 古诗诵读 《秋浦歌》
93.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第五单元 读课文圈划词句 古诗诵读 《早发白帝城》
94.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三单元 古诗诵读 《望庐山瀑布》
95.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八单元 古诗诵读 《独坐敬亭山》
96.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五单元 古诗诵读 《望天门山》
97.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三单元 古诗诵读 《峨眉山月歌》
98.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 古诗诵读 《赠汪伦》
99.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 古诗诵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00.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第四单 元唐诗精华(上) 第17课 李白诗二首 《送友人》
101.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第四单 元唐诗精华(上) 第17课 李白诗二首 《月下独酌》
102.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第四单 元唐诗精华(上) 每周一诗 《客中作》
103. 【北京版一年级下册语文】 第五单元 第13课 古诗二首(二) 《静夜思》
104. 【北京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第四单元 第11课 古诗二首(一) 《夜宿山寺》
105.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语文】 第七单元 第25课 古时两首(二) 《早发白帝城》
106. 【北京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 古诗三首(一) 《赠汪伦》
107. 【北京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四单元 第13课 古诗四首 《望庐山瀑布》
108. 【北京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六单元 第21课 古诗四首 《送孟浩然之广陵》
109.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山中问答》
110.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越女词》
李白的资料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身长七尺有余(约1.83米),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徒居中亚。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今苏联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他的家庭可能是个富商,幼年所受的教育,除儒家经籍外,还有六甲和百家等;他的生活情趣和才能也是多样的,他不仅是一个“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的青年作家,同时还是一个“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的少年游侠和羽客,传说他曾经为打抱不平而“手刃数人”。二十岁以后,他开始在蜀中漫游,曾登峨眉、青城诸名山。这些生活经历,对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也造成他的思想的复杂性。
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他浮洞庭,历襄汉,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以安陆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游踪所及,几半中国。李白的漫游有恣情快意的一面,但也有他的政治目的。他没有也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这和他的“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都不相符合。因此,在漫游中,他有时采取类似纵横家游说的方式,希望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知名人物的推毂,如向朝朝宗诸人上书;有时则又沿着当时已成风气的那条“终南捷径”,希望通过隐居学道来树立声誉,直上青云,如他先后和元丹丘、孔巢父、道士吴筠等隐居嵩山、徂徕山和剡中。他尝自言“隐不绝俗”,说穿了也就是隐居以求仕。
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终因吴筠的推荐,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人的喜悦是可以理解的。李白初到长安,太子宾客贺知章一见叹为“谪仙人”,声名益振。玄宗召见时,也“降辇步迎,如见园绮”。但实际上玄宗所赏识的只是李白的才华,把他看作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因命供奉翰林。这不能不使李白感到他的政治理想的破灭。同时,他那蔑视帝王权贵的傲岸作风,如他自己说的“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又招致了权臣们的谗毁,也使他感到长安不可以久留。在度过一段狂放纵酒的生活之后,他上书请还。“五噫出西京”,他的心情是沉重的。三年的翰林供奉,使天真的诗人李白初步认识到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现实政治的黑暗,开始写出一些抒发愤懑,抨击现实的诗篇。
“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天宝三载春,李白离开长安后,再度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在洛阳他遇见了杜甫,在汴州又遇见高适,这三位诗人便一同畅游梁园(开封)、济南等地。李白和杜甫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天宝四载秋,李白和杜甫分手后,又南游江浙,北涉燕赵,往来齐鲁间,但以游梁宋为最久。这时期李白的生活是窘困的:“归来无产业,生事如飘蓬”,心情也很悲愤:“摧残槛中虎,羁拽鞲上鹰”,但始终没有丧失他的乐观和自信,也没有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他相信自己“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随着天宝年间政治的日益黑暗,他揭露现实的作品愈来愈多,反抗精神也愈来愈强烈,成为他这一时期创作的显著特色。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由宣城避地剡中,不久即隐居于庐山屏风叠,密切地注视着事件的发展。次年冬,永王李粼以抗敌平乱为号召,由江陵率师东下,过庐山时,坚请李白参加幕府,李白出于一片爱国热情便接受了他的邀请。不料李粼暗怀和他的哥哥唐肃宗(李亨)争夺帝位的野心,不久即被消灭,李白也因而获罪,下浔阳狱。出狱后,又被判处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李白这时已五十八岁,在“世人皆欲杀”的残酷迫害下,经常爽朗大笑的诗人有时也不得不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之悌》)乾元二年(759),李白西行至巫山,因遇大赦,得放还。他经江夏、岳阳、浔阳至金陵,往来于金陵、宣城间。上元二年(761),李白六十一岁,闻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他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但行至金陵,因病折回,所以他说“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次年,宝应元年,李白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家。初葬采石矶,后人遵诗人遗志,改葬青山。和杜甫一样,在安史之乱期间,李白诗歌的特征,也是爱国主义精神。
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作为一个天才诗人,他还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行径。这和他的思想的复杂性是分不开的。一方面他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要求“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并且认为“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有时他甚至把庄子抬高到屈原之上:“投汨笑古人,临濠得天和。”与此同时,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所谓“以武犯禁”、“不爱其躯”、“羞伐其德”这种游侠精神,在李白身上也是存在的。所以他又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儒家思想和道家、游侠本不相容,陈子昂就曾经慨叹于“儒道两相妨”,但李白却把这三者结合起来了。这就是他在诗文中再三重复着的“功成身退”。这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所以他非常钦幕范蠡、鲁仲连、张良等历史人物。主观上的结合并不等于事实,在黑暗的现实面前,李白这种人生理想始终未能实现。但他又始终在追求,矛盾、冲突、以及遭受打击后的愤懑、狂放等便都产生了。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最录李白集》)这对于我们理解李白思想的矛盾复杂性质是很有启发的。当然,李白的思想也有庸俗、消极的一面,如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等,这在他的生活和创作中都有所反映。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阳奋发的典型音调。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 赤鸡白狗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他的七言古诗(《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 ); 五言古诗(《古风》59首); 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李白生平
七零一年(武则天长安元年)李白生。
七零五年 (中宗神龙元年)李白五岁。发蒙读书始于是年
七一零年(睿宗景云元年)李白十岁。攻读《诗》、《书》及诸子百家。
七一五年(开元三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渴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 七一八年(开元六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
七二零年(开元八年)李白二十岁。出游成都、峨嵋山。谒颋于成都。颋甚赞其才,复励之以学。
七二一年(开元九年)李白二十一岁。春归家昌明。此后三年均在匡山读书。
七二四年(开元十二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七二五年〔开元十三年)李白二十五岁。春三月自三峡东下。经荆门山至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在江陵与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相遇。夏游洞庭(在今湖南省境内)、庐山(在今江西省境内)。秋游金陵(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七二六年(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春往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秋,病卧扬州。冬,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
七二七年(开元十五年)李白二十七岁。居于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逐家于安陆。
七二八年(开元十六年)李白二十八岁。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于斯。
七三零年(开元十八年)李白三十岁。春在安陆。前此曾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因遭人谗谤,于近日上书自白,终为所拒。初夏,往长安,渴宰相说,并结识其子张相。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别馆。又曾谒见其它王公大臣,均无结果。暮秋游邢州(在长安之西)。冬游坊州(在长安之北)。
七三一年(开元十九年)李白三十一岁。穷愁潦倒于长安,自暴自弃,与长安市井无赖之徒交往,初夏,离长安,经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县)。秋到篙山,恋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逐有隐居之意。暮秋,滞留洛阳。
七三二年(开元二十年)李白三十二岁。自春历夏在洛阳,与元演、崔成甫结识。秋,自洛阳返安陆。途经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结识崔宗之。冬,元演自洛阳到安陆相访,二人同游随州(今湖北省随县)。岁未,归家安陆。
七三三年(开元二十一年)李白三十三岁。构石室于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开山田,日以耕种、读书为生活。
七三五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三十五岁。五月应友人元演之邀游太原。秋,滞留太原。
七三六年(开元二十四年)李白三十六岁。春在太原,曾北游雁门关(今山西省代县)。南下洛阳与元丹丘相逢。秋,至篙山元丘处,结识岑勋。南返途经襄阳时,与孟浩然再会。是年杜甫二十五岁。在齐鲁燕赵一带漫游。
七三八年(开元二十六年)李白三十八岁。春,又出游南阳、篙山(元丘的居所)、陈州、楚州(今江苏省淮安县)。
七三九年(开元二十七年)李白三十九岁。春至初夏,在安宜(今江苏省宝应县)。夏,漫游于吴地(今江苏省苏州市)一带。秋,逆长江西上,经当涂(今安徽当涂县),至巴陵(今湖南省岳阳县),适逢王昌龄被贬滴岭南(今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二人会晤。冬,自巴陵归安陆。
七四一年(开元二十九年)李白四十一岁。居东鲁,与韩淮、裴政、孔巢父、张叔明、陶河等隐于祖徕山(在今山东省州市北部),纵酒酣歌,号称“竹溪六逸”。又以学道为事,意欲出游越地。
七四二年(玄宗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四月,游泰山。夏,与子女一道至南陵(今安省南陵县),欲游越中。玄宗征召入京,返南陵。秋,赴长安。与太子宾客相遇,贺以“谪仙人”称之,复推荐于朝廷,得玄宗优遇,命为翰林院供奉。
七四三年(天宝二年)李白四十三岁。诏翰林院。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官中行乐词》,赐宫锦袍。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
七四四年(天宝三载)李白四十四岁。春正月,送贺知章归越。三月,自知不为朝廷所用,上书请还山,赐金,离长安而去。初夏,与杜甫识于洛阳。旋往开封,请北海高天师授其道,决心遁入方外。秋,与高适、杜甫共游梁宋(在今河南省)。冬,北往安陵(唐属平原郡,在今河北省吴桥县北),乞盖寰为造真(道教的秘籍),由高天师如贵道士授录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的道观紫极宫。还归任城。
七四五年(天宝四载)李白四十五岁。春在任城。杜甫来东相方。二人同游于任城一带。夏,与高适、杜甫同渴北海太守李邕于济南。秋,与杜甫复会于郡(今山东省曲阜市),二人同游甚密。秋冬,在鲁郡别杜甫,游金乡(今山东省金乡县)、单父(今山东省单县)。
七四六年(天宝五载)李白四十六岁。春,游鲁郡。卧病任城甚久。秋,病愈,又游于鲁郡。是年自春以来屡有南游之念,终于秋末启程。至宋城,又游梁园(汉梁孝王所造的一座的御苑,又名兔园),旋到扬州。
七四七年(天宝六载)李白四十七岁。春在扬州。旋至金陵,遇崔成甫。南下途中经丹阳(今江苏省镇江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秋到越中,往会稽吊贺知章。登天台山(在今浙江省台州天台县西)。冬返金陵,此后二年,留居金陵。
七四八年(天宝七载)李白四十八岁。春在金陵,夏至杨州,秋游霍山(今安徽省六安县南),冬到庐江(今安徽庐江县),谒见江太守昊王李抵。
七五一年(天宝十载)李白五十一岁。春在任城。秋滞留在高凤(后汉的隐士)石门山(又名西塘山,在今河南省叶县西南)元丹丘居处。秋末,自开封北游幽州(今北京市),经河北道、邺郡(今河南省安阳市)。
七五二年(天宝十一载)李白五十二岁。北上途中,游广平郡(今河北省南部),沿途留连。十月,抵达范阳郡(即幽州,今北京市)。初识安禄山跋启与边地战事之真相,颇感危险,即离范阳而去。
七五三年(天宝十二载)李白五十三岁。早春,自范阳南下魏郡(今河北省魏县东),游西河郡(今山西省汾阳县),继续沿汾水南下,入潼关(关所在今陕西省,为洛阳与长安之问的要地),登西岳华山。至历阳(今安徽省和县)横江浦渡长江。秋,又南下游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县)、句溪、敬亭山等地。
七五五年(天宝十四载)李白五十五岁。夏游当涂。秋游秋浦(今安徽省贵池县),冬返宣城。旋至金陵,获安禄山乱。门人武谔许去鲁中(今山东省)接其子女南下。分别后,自往宋城接其妻宗氏。 七五六年(肃宗至德元载)李白五十六岁。岁初,与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春在当涂。旋闻洛阳失陷,中原横溃,乃自当涂返宣城,避难刻中(今浙江省膝县)。至漂阳(今江苏省滦阳县),与张旭相遇。夏至越中。闻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大胜,又返金陵。秋,闻玄宗奔蜀,遂沿长江西上,入庐山屏风叠隐居,永王数次下达聘书,几经犹豫,终于决定下山入其幕府。
七五七年(至德二载)李白五十七岁。正月,在永王军营,作组诗《永王东巡歌》。永王兵败丹阳,李白自丹阳南逃。旋被搏入寻阳狱中。妻宗氏为救其四处奔走。江南宣慰使崔涣与御史中承相宋若思极力救之,乃获释。宋若思辟白为军幕参谋,以掌军中文书事务。并随宋若思一同至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九月,病卧宿松(今安徽省宿松县)。曾两次赠诗宰相张镐求救。终以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夜郎。
七五八年(肃宗乾元元年)李白五十八岁。李白自寻阳出发,开始长流夜郎,妻弟宗嫌相送。春末夏初。途经西塞驿(今武昌县东),至江夏,访李邕故居,登黄鹤楼,眺望鹦鹉洲。秋至江陵,冬入三峡。
七六零年(肃宗上元元年)李白六十岁。春由洞庭返江夏。秋至寻阳,再登庐山。决意游仙学道以度余年。冬在建昌(今江西省修水县西北)。岁末至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
七六一年(上元二年)李白六十一岁。流落江南的金陵一带。靠人娠济为生,闻史朝义势力复盛,李光弼派兵镇压,再次请缨入其军幕,但因病而半道还。冬初,寄宿于当涂县令(县知事)李阳冰处。曾出游历阳,旋归当涂,卧病于斯。
七六二年(代宗宝应元年)李白六十二岁。早春,卧病当涂。晚春三月,作最后的一次旅行,游宣城、南陵。秋归当涂,病况日下,自知无望。而李阳冰又退隐在即,欲走无路,精神失常。临终之际,将平生所著托李阳冰。十一月,卒于当涂,有绝笔《临终歌》一首。
常用成语
中考 高考名著
李白简介
李白《静夜思》千古之谜马茂元
李白的月亮姚丽萍
李白《静夜思》鉴赏马茂元
李白的月亮世界探幽徐大贵
李白的故乡余 言
孟浩然为何没给李白写过诗?王者文豪
李白诗歌中的“勾践灭吴”王依林
李白《静夜思》千古之谜马茂元
李白的月亮姚丽萍
李白《静夜思》鉴赏马茂元
李白的月亮世界探幽徐大贵
李白的故乡余言
孟浩然为何没给李白写过诗?王者文豪
告诉你一个你不知道的李白葛承雍
李白的月亮世界探幽徐大贵
蜀道难李白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赠汪伦李白
望庐山瀑布李白
浪子李白与情圣杜甫方舟子
永远的李白刘雪枫
寻李白余光中
李白山水诗的艺术成就李文初
李白飘逸诗风的构成吴桐雨
读李白《蜀道难》诗宗孝祖
李白山水诗与画同源的意境周方舟
李白诗歌中的心灵世界管窥康怀远
重新看待李白与盛唐的关系陈秀中
李白《蜀道难》余福智
李白的生平、诗歌、个性杜晓勤
李白年表陈才智
李白说过的名言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