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各版本语文课本中高晓声的课文
1.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文笔精华(一) 《充满活力的春天》
高晓声的资料
高晓声(1928——1999年),江苏武进人。50年代开始创作,已出版《李顺大造屋》、《七九小说集》、《高晓声八一小说集》、《陈奂生》、《觅》、《新娘没有来》等小说集与长篇小说《青天在上》、《陈奂生上城出国记》。
1934年9月至1949年5月,先后就读于武进郑陆桥小学,江阴澄西中学,武进鉴明中学,上海江湾私立上海法学院经济学系。1949年6月赴无锡惠山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学习。1950年5月至1952年6月,在苏南文联从事编辑和创作工作;1952年7月至1957年4月,先后在苏南文化局和江苏省文化局任文化科员;1957年5月,进江苏省文联创作组,专事文学创作。
1957年6月,因参与筹组“探求者”文学月刊社,被打成“反党小集团”成员,同年12月被错划成右派分子,遭公开点名批判,并被处理回原籍武进农村老家。“文革”中又受冲击和审查。直到1979年4月,彻底甄别、平反,并于11月回江苏省作家协会创作组重新从事文学创作。高晓声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委员和理事,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创作组组长,是江苏最早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作家之
1999年7月6日晨6时30分,高晓声因患肺性脑病在无锡逝世,享年71岁。
高晓声檀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炼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等)反映农民陈奂生的人生历程。“上城”为其生活带来转机,“包产”使他找到归宿,“出国”则标志着他走向成熟。从这个人物的“人生三部曲”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农村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广大农民艰难行进的身影。被视为是农村题材反思、改革小说的代表人物。迄今已出版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创作谈等专集和选集30部。部分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其中英、日、德、荷四种文字有专集。
高晓生自述年表
1.1950年创作第一篇短篇小说《收四财》,发表在文汇报“年会”上。
2.1951年华东新华书店出版我的诗集《王善人》。
3.1953年《文艺月报》发表我的短篇小说《解放》。
4.1954年演出我同叶至诚合作的歌剧《走上新路》。1955年出版(通俗出版社)。
5.1957年屈打成右派。
6.1978年冬开始重新握管。
7.1979年3月重返文坛。
8.1979年7月《雨花》发表我的小说《李顺大造屋》。在这以前,5月由《钟山》发表我的小说《“漏斗户”主》。
9.1980年《人民文学》发表《陈奂生上城》。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我的《七九小说集》。
10.1981年和198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我的1980年和1981年小说集。
11.1983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我的1982年小说集。
12.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在1984、1985年出版了我的1983、1984年小说集。
13.我的1985小说集如期完成,但短篇的销售普遍滑坡,一时竟找不到肯为我出版的单位,一直拖到1988年才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因时间拖长了,不得不将书名改为《觅》。不能再按年出版。从此开始,我的创作情绪低落。
14.转写长篇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在1991和1992年先后出版了我的长篇小说《青天在上》和《陈奂生上城出国记》。
15.在这期间还写了一些短篇,1993年由华艺出版社出了我的短篇集《新娘没有来》。
16.1992年之后,因身体关系,转人散文创作,连同过去的零星小文,先后出版了《生活的交流》、《生活、思考、创作》、《钱往哪儿跑》、《寻觅清白》等散文、杂文集。
常用成语
中考 高考名著
高晓声简介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