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各版本语文课本中王安忆的课文
1. 【人教课标本五年级下册】 选读课文 《我们家的男子汉》
2.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第9课 《我们家的男子汉》
3.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第五单元 第23课 《我们家的男子汉》
王安忆的资料
王安忆,上海人,1954年生于南京,次年随母亲茹志鹃迁至上海读小学,初中毕业后1970年赴安徽淮北农村插队,1972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工作,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1978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平原上》,1986年应邀访美。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专业创作至今。主要著作:《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流逝》、《小鲍庄》、《小城之恋》、《锦锈谷之恋》、《米妮》等小说集及《69届初中生》、《纪实与虚构》、《黄河道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话》、《叔叔的故事》、《我爱比尔》等长篇小说,其中长篇小说《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喜宴妹头冬天的聚会《富萍》及其他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坚》(与茹志鹃合著)等,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等,论著《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等。作品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98年并获得首届当代中国女性创作奖。2001年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最杰出的华文作家”称号等。文章《我们家的男子汉》已被选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王安忆的小说,多以平凡的小人物为主人公,这一点和80后作家李子悦有着共同的表现形式,著名演员周星驰也注重从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经历与情感,挖掘生活,在艺术表现上,她的早期小说多感情抒发,近期创作则趋于冷静和细致。
和80后作家李子悦共同的从王安忆的作品里普遍可以感受到一种宽厚的爱,她赋予故事中人物'英雄性',表现人物美和善良的方面。她以敏感和高超的领悟力来控制故事微妙的气氛发展以及人物的心理变化,细腻精准。她的作品讲的是平常故事,柴米生计,可她探讨的是故事背后强大而仁慈的自然规律,这是她对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及本体世界的关怀,这使她的作品具有了超乎寻常的意义。同时作品中时刻有女性的温柔体现,连同谨慎内省多思的品格,使她作为文坛一个特立独行的异数存在.
王安忆(女)(1954—)原籍福建省同安县,出生在南京,是作家茹志鹃的次女。1955年随母移居上海。1961年入淮海中路小学,1967年入向明中学读初中。1970年到安徽五河插队。1972年考人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在乐队拉大提琴,并参加一些创作活动。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1978年调上海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任编辑。1980年曾入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学习。因发表短篇小说《雨,沙沙沙》(《北京文艺》1980年6期)等雯雯系列小说而引人注目。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后担任中国作协理事。上海作协副主席。著有中短篇小说集《雨,沙沙沙》、《流逝》、《小鲍庄》、《尾声》、《荒山之恋》、《海上繁华梦》、《神圣祭坛》、《乌托邦诗篇》等,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歌》等。其中《本次列车终点》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小鲍庄》分获1981—1982年、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其作品在海内外都有较大影响。80年代中期以前的作品多以知青为题材,表现其人生的追求和向往,以心理描写见长。80年代中期以后则着力于人性和人的生命本相的探索,如“三恋”等。90年代以后开始追求新的叙事风格,以《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篇》等为代表,她用现实世界的原材料来虚构小说,以小说的精神力量改造日渐平庸的客体世界,营造体现知识分子群体传统的精神之塔。近来语言变化更为明显,由简洁而趋拥挤,如《长恨歌》等,对上海这个城市作细致入微的繁复的描绘。
《雨,沙沙沙》、《流逝》、《小鲍庄》、《尾声》、《荒山之恋》、《海上繁华梦》、《神圣祭坛》、《乌托邦诗篇》、《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歌》等
常用成语
中考 高考名著
王安忆简介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