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造纸术的传播

新学网 > 语文 >  >  > 造纸术的传播

公元105年发明造纸后,造纸术就从河南向经济文化发达的其它地区传播。蔡伦被封到陕西洋县为龙亭侯,造纸术就传到汉中地区并逐渐传向四川。据蔡伦家乡湖南耒阳的民间传说,蔡伦生前也向家乡传授过造纸术。东汉末年山东造纸也比较发达,出过东莱县(今掖县)的造纸能手左伯。另外,纸和藻饰书通过丝绸之路也先后传向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

晋代开始,我国书画名家辈出,大大促进了书画用纸的发展。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他父子时期书画用纸大有提高。晋与南北朝的书写纸抄经纸为麻和楮皮制造,纸面已敷用淀粉与白色矿物涂料并进行研光。

隋代统一南北后,唐、宋继承与发展了数百年造纸的成就,并开辟了唐、宋我过手工造纸的全盛时期:唐代书画与佛教盛行,使纸的需求剧增,造纸的原料扩大到用藤和桑皮等。书画纸还用淀粉硝煮成涂料涂布后再经打蜡,最后用粗布或石块等揩磨砑光。写经纸还用黄檗染成黄色以避蠹。北宋时安徽已采用日晒夜收的办法漂白麻纤维以制纸,抄出的生纸光滑莹白,耐久性好。南宋时我国南方已盛产竹纸,王安石、苏东坡等都喜欢用竹纸写字,认为竹纸墨色鲜亮,笔锋明快,当时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仿效,从而促进了竹纸的发展。宋代不但盛产竹纸,而且开始用稻、麦草造纸。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中记载了浙江人以麦、稻杆做纸浆及与油藤配用造纸。

到了明代,我国用竹子造纸的技术(指手工)已臻完善,该时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系统叙述了用竹子造纸的生产过程,并附有生产设备与操作过程的插图。该书已译成日、法、英文传人日本与欧洲,是我国系统记述造纸工艺的最早著作。

经过元、明、清数百年岁月,到清代中期,我国手工造纸已相当发达,质量先进,品种繁多,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发展传播的物质条件。

我国在发明造纸以后,起先是把纸本书携往国外,然后造纸术也逐渐外传。

纸和造纸术首先是传向与我国山水相连并早有交往的朝鲜。公元384年,东晋熟悉造纸的和尚摩罗难陀从山东乘船渡海至百济国,带去各种书籍献给百济国王,并在朝鲜传播造纸。唐、宋之后,朝鲜高丽纸质量甚至一度曾超过我国。

公元610年,朝鲜和尚昙征渡海到日本,把造纸术献给日本摄政王圣德太子,圣德太子下令推广全国,后来日本人民称他为纸神。

造纸术传人阿拉伯是在公元751年。那一年唐将高仙芝在与阿拉伯大食国在中亚西亚坦罗斯城(原苏联南部哈萨克地区)的战争中失败,被俘去一批造纸工匠出身的士兵。当地人组织这些俘虏传授造纸方法,并在撒马尔康办起用棉花造纸的厂子。

公元751年之后,造纸术就逐渐传向阿拉伯与欧洲各国。从文献资料汇集的各地开始造纸年代的顺序大体是:伊拉克的巴格达(793年),叙利亚的大马士革(795年),埃及(900年),西班牙(950年或1150年)摩洛哥(1100年),法国(1180或1189年),意大利(1276年),比利时(1320或1405年),德国(1320或1336年),荷兰(1323或1580年),奥地利(1356或1498年),瑞士(1411年),英国(1488或1494年),波兰(1491年),瑞典(1532年),丹麦(1540年),匈牙利(1546年),芬兰(1560或1660年),莫斯科(1567或1576年),挪威(1654年)。

1575年西班牙人到墨西哥建纸厂,把造纸术传到美洲。1690年荷兰人把造纸术传到美国费城,从美国传到加拿大已是1803年了。造纸术传到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则是清朝晚期才发生的事。

尽管造纸术发明于中国,并且我国造纸业在很长的历史范围内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但由于我国封建社会历史过长,手工工艺与应用技术的发展未能上升到机械化大生产的水品,长期以来仅仅利用水碓等简单水力机械。而在17世纪到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解放了生产力,随之而来的产业革命已将手工造纸推向全面机械化阶段,使西方造纸工业超过了发明造纸术的中国。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才成批建设了大型国营机制纸厂,逐步形成了基本自给的造纸工业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纸张新品种和产量都在大幅度地增长,1989年纸和纸板的总产量已达1264.5万吨,在产量方面已跃居世界第四位。

因此,中华民族不仅有理由为发明造纸技术而骄傲,也完全有理由为四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造纸工业的发展而欢欣。虽然我国造纸工业的技术装备、人均产量、品种、质量等与国际先进水品还有较大的差距,但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应该也能够重振造纸术发明之邦的神威。

还必须指出,曾经有人提出在东汉之前的西汉就已经发明了纸的观点,国外也曾有人声称发明造纸术的国家不是中国。这些观点是缺乏根据的,也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报错

纸的分类

纸的含义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