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义尔
北京西部的一处铁栏杆里围着一棵古老的大树,树干要几人合抱。旁边的老人介绍,这叫白果树,学名叫银杏,这树至少有几百年了。满树的白果沉甸甸的,一个专门的看树人在旁边搭了个帐篷,顽童在树边上玩耍,古老的树和稚嫩的娃娃构成了一幅关于生命力的画面。离这棵大树不远就是地矿部地质力学所——那是李四光先生创立的学说,在这个院子里,又有一个小院子,牌子写的是李先念的手书:李四光同志纪念馆。李四光,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今天的小学生也知道他是个伟大的科学家,而鲜有人记得他还曾是连续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连续三任地质部部长。昔日的李宅如今是纪念馆,毛泽东、周恩来与李四光握手的照片;毛主席、刘主席签发的地质部长任命书;李四光的笔记,曾用过的照相机、眼镜等;展柜里各种叫不上名字的石头标本;中、英文写就的论文著作等等无不昭示着主人的辉煌与成就。
李四光对国家经济和科技事业的贡献是巨大而又多方面的。仅举几例:外国地质学家断定中国是贫油国。李四光研究分析后总结出几条石油生成的条件,根据这个理论划分了几条构造带,指出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都是远景地带,当前现实的是松辽平原、华北平原、江河平原,北部湾等地,海上资源也不比陆上差。1955年他致信陈云同志,表述了对石油勘探工作的意见。中央根据这些意见和理论调整方针后,有关部门相继在东北,华北(大庆、胜利、大港)等地发现了石油。按联合国能源组织的估计,中国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二位。今天,石油已成为中国庞大的工业,第15届世界石油大会将于10月在北京召开,印证了中国在世界石油工业中的地位日渐重要。
李四光独创了地质力学理论,据此找到了铀,为发展原子能工业提供了原料保证;运用此理,建立了地震研究和地震预报科学;他还研究了第四纪冰川活动,在国际上引起轰动,是他对地质研究的又一伟大贡献……,这些发现对于今后的大型建筑等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李先生已于1971年逝世,今天面对我们的是李四光先生的独生女——李林,博士、教授、中科院院士。
李林原名熙芝,“那是我在桂林上初三时,想报考高中,用真名不行,便随机起了个名,改名这事,和我父亲一样。我父亲原名李仲揆,他14岁报考学堂时买了一张表格要填,慌张中把14写在了姓名栏里,按规定不得涂改,再买表格要花钱,于是就把“十”改成李,四字不好改,正好看到墙上一块匾“光被四春”,就加了个光字,于是就成了现在的名字。我们最早姓“库”,由于家境贫寒,从蒙古地区讨饭流落至湖北黄冈,所以我们的出生地是黄冈。曾祖父即是蒙古族人,家谱上是‘库里家族’。”
李林对父亲的最大印象就是工作,他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一次他在北京大学当地质系主任时,坐在显微镜前已经很晚了,我去叫他吃饭,他从显微镜上抬起头看我站在那儿,就问你是谁家的孩子啊?这么晚还不回家,你妈妈会想你的。我就笑,我是你的孩子啊,请你回家吃饭呢!那时我只5岁。我们住在景山东街时有一个小院,父母都上班,就把我一人放到家里,也不雇保姆,说那是剥削。我就和附近的人都交朋友了,交通警、环卫工人、邻居、小贩们都是朋友。”
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是个兵荒马乱的时期,李四光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奔波于中国和外国,李林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他的智慧和作风,初中未上完就考上高中,高中二年级时就考入广西大学机械系。毕业后到成都航空研究院工作。1946年,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夫妇在重庆招收留英学生,李林获得了奖学金进入了伯明翰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李四光曾在这所大学里获得过硕士学位。那时李四光都是用英文写信给李林,鼓励她“不要着急”。1948年她拿到了冶金物理硕士学位,经人介绍她到了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这期间,李四光夫妇参加第十八届国际地质会议并留在英国考察,同年,李林与同是攻读博士学位的剑桥中国留学生邹承鲁喜结良缘,李四光亲自为他俩在英国主持婚礼,这段时间一家四口在英国度过了美好的时光。
1949年新中国成立,李四光夫妇于1950年回到祖国。1951年,李林邹承鲁相继学成归国。
“那个时候,党叫干啥就干啥。新中国需要钢铁,我们就搞钢铁研究,在中科院上海冶金所一干就是8年,我们的球墨铸铁研究在1956年首次获得全国自然科学奖,新华社还报道了。我们一起的三位女科学家还荣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1956年8月,钱三强约见李林:“我国要发展原子能事业,需要从事材料科学研究的专家,这样还可以把你们调到北京,和父母在一起。”直到1958年,李林所从事的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建成后,李林才调到北京,任物理所金属物理研究室副主任。从此开始了长达13年的原子能研究工作,这项工作有核辐射,按说不宜女同志做,但李林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哪里需要哪里搬。”这也是她一生中几次改行之一。条件不足,半路改行,她全心投入到这新领域中。学俄文,请专家来讲课,多次往返于北京和包头之间(金属铀在包头生产)。那个领域那时候不能发表论文,很多人的很多工作都是默默无闻的。”既使在文革中,李林还参与领导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大型材料热实验室。
1972年,已近半百的李林第三次服从国家科研任务的需要,改行从事超导材料的研究工作,超导材料研究是世界尖端科技,它寻求某种导体在超低温下的阻力近乎零。这在节能等方面有很强的远景应用意义。这个部门叫国家超导重点实验室。
这些年她总共带了多少名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连她自己也数不清了。学生们一个个走向工作岗位走向世界,而她还在科学的高峰上攀登,所里的人们一律称她为“李先生”,称呼中无不流露出对她的爱戴和尊敬。
“李四光的姐姐,就是我的亲姑姑——李希贤,如今还健在,105岁,他们兄弟姐妹共7个,而我是独生女,我也只有一个女儿,但女儿有两个儿子,我很高兴,我跟别人说,这正好补上了。”老人对两个外孙的喜爱溢于言表,甚至把他们的照片放在办公室里。
李林在文革前即是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文革后是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她丈夫邹承鲁先生是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中科院院士(生物化学)。
“李四光是院士,李林是院士,邹承鲁是院士,一家三人同为院士在中国科技界仅此一家。”这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吴阶平说的话。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