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端午趣谈

新学网 > 语文 >  >  > 端午趣谈

民间有一谜语很是有趣:

“三角四楼房,里面包黄娘,要吃黄娘肉,还得解带脱衣裳。”谜底就是“粽子”。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取五月阳气始感之意。民谣道:“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一天,家家门楣上插着蒲草、艾叶等物,江河上鼓声如雷竞渡龙舟,而酒宴上粽子和雄黄酒则是必备之物。

粽子又叫角黍,“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之形,故曰粽子,曰角黍。”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说法有六:

一说是“龙”的节日;一说是起源地多禁忌的“恶日”;一说是纪念介子推;一说是纪念伍子胥;一说是纪念曹娥,故又称“女儿节”;最流行的说法是纪念屈原,故又称“诗人节”。楚大夫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遭到放逐。当秦兵攻破楚都郢后,屈原闻之,悲痛欲绝,于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自沉。唐代诗人文秀为屈原鸣不平,写《端午》咏之:“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据考证,食粽并非始于屈原死后,《荆楚岁时记》曰:“夏至日食粽”,这可能与古人“尝黍与祭祖”以庆丰年的民俗有关。但食粽祭屈原,毕竟寄托了人民对屈原的哀思,因为此约定俗成为全国的一种文化节日。《续齐谐记》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

“世人作棕,并带五彩丝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世说》记载:“周时,楚屈原以忠被谗,见疏于怀王,遂投汩罗之死。后人吊之,因以五色丝角黍于节日投江以祭之。”

关于赛龙舟。

传说,屈原投江时,百姓捞救的船只从四面八方驶入汩罗江、洞庭湖,为使遗体免遭鱼侵食,又往江水中凤放粽子一类食物,于是演化出端午节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荆楚岁时记》中说:“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汩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人拯之。”唐代诗人卢肇《竞渡》写得有声有色:“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啖,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关于饮雄黄酒。

端午节还有饮黄酒,插艾、插菖蒲以“驱邪防病”的风俗。清·顾铁卿《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及及手足心,随洒墙壁间,以祛毒虫。”《本草纲目》载:“雄黄能杀百毒,辟百邪,杀蛊毒……带雄黄酒入山中,即不畏蛇。”农历五月,按节气已入夏,虫、蛇渐多,饮雄黄酒,并将之洒于墙壁间,以酒涂染孩子的额、手心、脚心,是为了祛毒杀虫,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宋人戴复古诗云:“柳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不酒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艾上朱门。”写的就是饮雄黄酒、插艾叶之俗。

端午风俗还影响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郁达夫留日期间便有《日本谣》:“纨扇轻摇困倚床,歪鬟新兴赵家妆。红绡汗透香微腻,试罢菖蒲辟疫汤。”

端午节还有绣荷包、佩香囊、分香袋和香球的习俗,如周作人的《端午》诗就这样描写:蒲剑艾旗忙半日,分来香袋与香球。雄黄额上书王字,喜听人称老虎头。

吟咏端午的诗词也是情趣各异。苏轼的《浣洗沙》胸怀豁达:“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老舍的《端午大雨,组缃兄邀饮》则是苦中作乐:“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著旧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前午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洋溢着乐观精神。

《白蛇传》中因雄黄酒而使白娘子现形,演绎出“盗仙草、水漫金山、断桥团聚、永镇雷锋塔”等情节,令这一爱情悲喜剧凭添曲折。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