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7年)维也纳报道
新加坡许多家庭里摆设的钢琴上,都有一尊半身小人像,头发蓬松,金刚怒目。他就是有“乐圣”之称的鲁德维·凡·贝多芬。贝多芬这名作曲家生于1770年的德国波恩,1827年在奥地利的维也纳逝世。
贝多芬一生孤独、耳疾缠身,甚至在全聋情况下过了下半生。但在悠悠音乐史中,贝多芬是顶天立地的。他不仅是作曲家,也是艺术家、思想家。第九交响曲中的合唱《欢乐颂》,更成为人类团结的颂歌。
贝多芬的精神究竟在哪里?
记者得未来人之助,到音乐之都维也纳参加他的葬礼,这是1827年3月底,一片肃穆,送葬的行列估计有两万人。
记者出了虫洞,这里的情景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那是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的葬礼。贝多芬被疾病纠缠多时,肺炎未愈,加上肝脏硬化,不幸在三天前,即3月26日深夜病逝于维也纳城外,享年57岁。
葬礼气氛肃穆庄严,抬棺人包括著名钢琴家兼作曲家哈默尔(hummel),另一个音乐家舒伯特(schubert)则负责擎火炬。当贝多芬的遗体徐徐运往威陵墓地时,人人脸上有说不出的悲恸,一些眼角,还淌着泪水。
记者在缓缓前进的人群中,听到两名乐迷在窃窃私语。乐迷甲说:“贝多芬是独一无二的!不错,几个世纪以来,欧洲这里出了不少音乐家,但贝多芬的作品形成了独立风格,而他个人也树立了艺术家的独立人格。”
乐迷乙说:“是呀,贝多芬跟比他年长14岁的莫札特(mozart)学艺,可说青出于蓝。莫札特的乐风是属于18世纪的,而贝多芬则开拓了19世纪的长河。我相信到了另一个千禧年,贝多芬的音乐还是历久长青,广为人们热爱。”
三短一长的音符作出绝世乐章
乐迷甲:“贝多芬是个不肯妥协的人。当他完全掌握了前辈的作曲技巧之后,却相信自己能够创造出前人从来没有的东西。他不按照方程式来写旋律,却以三短一长的四个音符作为主题,登、登、登、凳——,发展出一首丰富完美的第五交响曲《命运》,真是不可思议!”
乐迷乙:“照我看,贝多芬的伟大在于他不屈的精神。在他之前,音乐之父巴哈(j. s. bach)以及音乐神童莫札特尽管都是天才,然而都受雇于教廷或王侯,也听命于他们。贝多芬则要以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心灵,唱出人类的凯歌。”
是的,贝多芬勇者无惧,有时当众破口大骂维也纳的萎靡风气和政治体制,有时则发牢骚,揭发某亲王跟他上课时的糗相。当地三十来岁的诗人葛里尔帕札受访时便指出:“我多么想对贝多芬说:我有你那种力量与性格的千分之一就好了。”
身旁这两位,看来很懂得贝多芬。记者于是表明身分,来个“三人行”加小小论坛。“你说,贝多芬凭什么让帝王将相对他服服帖帖?”我问。
乙回答:“唉呀,你不知道吗?现在流行的是贵族文化!这年头哇,哪个公侯伯爵不想学得一点抚琴弄箫,好让自己能附庸风雅?有的贵族家里还养了唱诗班、小乐队呢!”
甲:“说得也是。其实贝多芬很早便崭露头角了。莫札特听过了他的主题即兴演奏后,便曾评说:他会受世人注目,不久世人都会因他而骚动。贵族找贝多芬做音乐老师,赞助他的作品演出,自己的身价也因此提高不少!”
乙:“贝多芬写第三首交响曲《英雄》时,可说是他创作的一个高峰。当时他很崇拜拿破仑,认为拿破仑革命目的在于为法兰西人求自由,实现共和政治,所以在该曲封面题上‘奉献给拿破仑’。岂料拿破仑却在1804年称帝,贝多芬一气之下把献词撕掉,乐曲转献给他心目中的无名英雄”。
靠顽强生命力走出黑暗的深渊
谈过“贝三”,乐迷甲大概记起了“贝五”中的主题:“登、登、登、凳——,命运之神在敲门!照我看呐,贝多芬一生都跟孤独作战,他从黑暗悲苦的深渊走出来,不向苦难低头,是靠他顽强的生命力。”
根据记者的资料,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生于波恩,父亲是唱诗班歌手约翰。小贝的音乐天分很早便被父亲发现。由于经济越来越拮据,父亲希望把儿子训练得像音乐神童莫札特,赚钱帮助生计,因此他8岁便尝试公开演奏钢琴,17岁时送到维也纳向莫札特拜师学艺,及后又师从海顿(haydn),并在音乐之都定居下来。
由于年幼便遭酗酒的父亲严加逼迫,加上日夜为生活辛劳,贝多芬从24岁起,听觉便逐渐衰退。几年后,他更严重失聪,因此开始离群独居,躲避社交生活。
到31岁那年,他已经听不见较高的乐声和人声,而且终日耳鸣。平时他避免跟人说话,有人隔得稍远些唤他时,他也听不见,以致给人性情孤傲、怪僻乖戾的印象。他本身也变得很消沉。
1802年10月,贝多芬32岁,竟在乡村小住时萌起自杀念头,他甚至给两个弟弟写了这样的遗言:“是的,我的希望,至少在某程度内痊愈的希望,把我遗弃了……噢,万能的主宰,给我一天纯粹的快乐吧!我没有听到欢乐深远的声音已经多久!”
侄儿不上进间接使贝多芬死亡
乐迷甲又开口了:“据贝多芬晚年的知交说,除了病痛和生活的艰苦,侄儿卡尔(karl)也使贝多芬痛恼万分。”
原来贝多芬的弟弟卡斯帕于1815年死于肺病,遗下一名8岁儿子。贝多芬跟他那不入流品的弟妇争取侄儿的监护权,还把卡尔视如己出,称他为儿子。可惜,侄儿不争气,伤透了贝多芬的心。
乐迷乙说:“对侄儿卡尔,贝多芬可说寄予厚望,辛辛苦苦替他筹划,让他上大学,他却要经商。可是,卡尔也没好好做生意,反而出入赌场,负了不少债。他甚至说:因为伯父要我上进,所以我变得更下流。”
乐迷甲:“一年前,卡尔曾企图开枪自尽,侥幸被救活,竟向警方投诉伯父虐待他。不过旁人看得出,贝多芬因此深受打击,他的死可说是卡尔的不上进间接导致的。”
卡尔后来从了军又退役,似乎痛改前非,从贝家领了一笔房地遗产,安享晚年,直到1858年才去世。当然,这都是贝多芬死后很多年的事,记者没告诉这两位谈了这么久却一直没问姓名的朋友,因为“点破未来”是这次时空之旅的禁忌。
患耳疾后转向内心探索的音乐
据说贝多芬临终前呢喃的一句话是:“朋友,鼓掌!喜剧已经结束了!”接着是生命的休止符。
乐迷乙若有所思,轻声说:“我想,贝多芬的耳疾曾影响了他的思维。他不再追求表面上能听到的乐声,而是深深向内追求心灵的音乐。”
这时,记者脑际响起了贝多芬的最后遗作之一——第九交响曲《合唱》中排山倒海的声音:“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声音响彻云霄,绕梁不散,在缓缓的、肃穆的葬礼行进之中。
他总是爱上不该爱的人
在一般印象中,贝多芬的音乐是雄伟刚烈的,像第三(英雄)、第五(命运)和第九(合唱)交响曲,第五首钢琴协奏曲(皇帝)都是。但乐迷不难发现,贝多芬的乐曲也有许多柔情似水的地方,例如f调和g调的两首浪漫曲,“悲怆”钢琴奏鸣曲的第二乐章,小提琴与钢琴的“春天”奏鸣曲等。
有人还穿凿附会,给他的《月光曲》(moonlight sonata),即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写了个美丽的故事,说在月光如银的晚上,贝多芬遇到一位像仙子般的盲女孩,触动灵感写下该曲。事实到底是怎样呢?
是的,贝多芬一生并没有结婚,可是这并不等于说他没谈过恋爱。有的贝多芬专家甚至说,小贝所找的对象是注定他一生不结婚的,因为对方不是名门贵媛令他高攀不起,就是有夫之妇,产生的爱情绝对不会有结果。
恋爱是他作曲的推动力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恋爱的欢喜与悲哀,是贝多芬作曲的一大动力。1801年,31岁的他致函友人韦格勒(wegeler),信中提到“一个亲爱的甜女子,是爱我也是我爱的人”。这里所指的,相信是他的学生茱丽叶塔伯爵夫人(countess giulietta),也就是《月光曲》所要献给的人。
这名从意大利迁居来的伯爵的女儿,当时年轻貌美,年约16岁。不过,茱丽叶塔于1803年结婚,新郎却不是贝多芬,而是加伦勃(gallenberg)伯爵。因此,《月光曲》中既充满了贝多芬对茱丽叶塔的热爱,又表达了他恋爱的烦恼。
贝多芬也曾向茱丽叶塔的表妹约瑟芬(josephine)求过婚:约瑟芬的年长丈夫戴姆(von deym)伯爵在1804年去世。不过,这桩“婚事”似乎持续拖了三年,一方面是贝多芬本身的优柔寡断,一方面是约瑟芬家人的施压,爱情终告徒劳无果。大概是在1811至1812年间,这名金牌王老五曾写了三封从未寄出的信。信是写给“永恒的爱人”,对方是谁,至今仍是个谜。这三封信虽写上月份和日期,但没注明年份。信中的内容有沸腾的诗歌情怀,也有关于日常的健康和不适的投诉,说明这不是什么文学写作的练习,而是确有收信的对象。
专家说,贝多芬并不是坐怀不乱的柳下惠,但即使他意乱情迷,对作曲一事却绝对是严肃的。贝多芬一生只写过一部歌剧《菲德里奥》(fidelio),便是歌颂忠贞的爱情。他还批评莫札特歌剧《唐乔望尼》(don giovanni)戏中主角是名风流伯爵,放浪不羁始乱终弃,讲的是“不道德”的故事。
未来人说:
怀才不遇?请看贝多芬
你能想象,谱了曲又听不见自己作品的痛苦吗?
在西方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贝多芬,面对的就是这种遭遇。
他的伟大不只在于音乐,还在于人格。一支《命运交响曲》,诉说的就是一个顽强的生命力,从黑暗悲苦的深渊中走出来,迎向命运不可驱避的威力,而最后奏出的还是人类得胜的凯歌。
不少人自称“怀才不遇”,解读贝多芬的一生,让我觉得很多人是无病呻吟。说穿了,他们的“不遇”,要嘛就是怀中根本无“才”,要嘛就是不肯努力,或两病俱全。
不世的才华,抗争性的人格,贝多芬之所以永恒不朽,就这么简单。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