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奇书”之一,是我国一部流传久远的古典名著。它是以历史真实为基础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它以强烈的思想感情,鲜明的政治倾向,精湛的艺术技巧,深厚的文化底蕴雄居于中国古典文学文坛上,其中的人物刻画、战事描写、心理分析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作品不仅涉及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问题,而且还蕴含着浓厚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哲学等各个领域的精华。它是一部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战争史诗,是一幅充满着智慧和經验的历史画卷,給中国乃至世界的人们以美的享受,作品中透视出来的儒道两家思想给人以精神上的洗礼,其中蕴含着的英雄谋略、经济观念、组织意识,培养了人们的是非判断能力。
[关键词]:
三国文化精神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影响
《三国演义》是一部有着宏大叙事结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的历史文学名著。其中的历史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等可以说是历朝历代妇孺皆知的人物形象。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在后人的心目中有的可以说成了“偶像”“神灵”;有的则成了“汉奸”“卖国贼”,甚至好多人的为人处世观念,经营理念都蒙上了一层“三国色彩”。《三国演义》为什么具有如此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呢?我想就是因为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精神吸引了人们。
首先,我觉得一部作品总是要表现出一种思想意识,要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反映出一个时代的人的需求和愿望。在当日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人们所需求的是要尽快和平、稳定,因此,文章开头就体现出了儒家那种“济世图强”的思想,并且始终贯穿整部作品。范仲俺的经典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来形容和概括《三国演义》中某些人物的思想境界再恰当不过了。有句话是“时势造英雄”,三国时期是一个连年战乱,长期纷争的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那些有识之士,有抱负、有理想的人就开始在平息战乱,统一祖国,安定人民这些方面动脑筋,且付诸实际行动,如“桃园三结义”中刘备、关羽、张飞许下的盟誓,就决定了他们毕生共同奋斗的道路和目的,他们“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国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作品一开头就把刘、关、张三人的伟大抱负和鸿鹄之志展现得有士气和激励之情,因此他们后来的一举一动,言谈举止就受到了人民百姓的关注,饱受战乱之苦的劳苦大众们把国家安定、人民安康的希望就寄托在他们几人的身上了。在人民心目中,他们三人就是百姓的“救世主”,是人间的“神”。后来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曾经这样说过“深巷中小儿……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希望和平统一的心情是多么的迫切,他们三人能否建功立业也是一个关系到人心向背的问题。
为后世所尊崇的“神灵的化身”诸葛亮也是当时人们关注的焦点人物之一。有勇有谋、神机妙算的他是战争胜负的主宰者。在人民脑海中,只要有他参加的战争,就会稳操胜劵。这位盖世英杰,年轻时则隐居隆中,没有过多的去辅佐国家政事,但是他却无时无刻不关心国家大事。后来由于刘备“三顾茅庐”的诚心才把他从隆中给请了出来。次时的他是“受命于败年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二十几年中为完成统一大业,禅精竭盧,艰苦转战,积极进取,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使千秋人士无不感叹。
被后人称为“治世之能匠,乱世之英雄”的曹操虽然在伦理、道德上受到众人的贬斥,但是他那种以定天下为己任的文韬武略,气壮山河的英雄本色,仍然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有血有肉,这些都为后人辩证的角度所称赞。
《三国演义》中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英雄气概,我认为不仅在当时有振奋人心的力量,而且在和平与发展为主流的今天,也同样有着不可磨灭的潜在影响力。当我们的国家曾在民族危难之际,或者是与别国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之时,三国英雄们的治世思想,伟大抱负对我们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和伟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三国演义》体现了“德为先”的治国之本。一个国家稳定,先要民心稳定。所以,要特别注重人们的思想教育。我觉得在《三国演义》中,主要体现了以下俩个方面:
第一,宏扬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诸葛亮是这一美德的直接体现者。“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他常常提到的一句家训,他能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与他在隆中鞠耕十年的乡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后来他出于治蜀的政治需要,更加大力推广俭朴节约的美德。汉末以来,成都地区的一些殷实之家,婚丧嫁娶,往往不惜傾家荡产,铺张浪费。这种奢侈之风如果不扼杀,要想巩固刚建立的蜀汉政权是不可能的。诸葛亮提倡俭朴,就不仅是属于个人“明志”的问题,而是他治蜀的一项主要措施,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移风易俗的大问题,因此,他把能否坚持俭朴生活作为选拔人才的一个标准,被他提拔到丞相府任要职的董和,就是由于敢于反对社会上的奢侈歪风,在他所辖管的区域,基本上都一改奢侈浪费之风,董和去世的时候,“家无澹石之财”。诸葛亮手下的重要将领:如大将军姜维“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乐学不倦,清素节约”;将军邓芝“不治私财,妻子不免饥寒”,死是也是“家无余财”。诸葛亮既然能招納如此之多的治国贤才,一是因为他卓越的胆识和自身非凡的才华;二是因为他能履行自己提出的一些规章制度,能用自己的为人标准来约束自己。他在一次北伐途中,向刘后主上了一道表章,其中曾记载道:“我一身在外,衣食都由国家供给,在成都家中,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一家温饱有余,不要再增加私产,如我死时,有家财万贯的话,就对不起陛下和人民”。他临终前,除指明自己的后继人及撤军设想之外,关于自己的丧事,也有明确的遗嘱:他要求把自己葬在汉中定军山,依着山坡,不需任何陪葬品。诸葛亮的勤俭节约的美德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借鉴。但是,在改革开放步伐快速前进的今天,与国际经济政治日趋接轨的当下,我们党内有部分人士经不起金钱的诱惑,完全成了金钱的牺牲品,给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带来了不良影响。在我看来,一个国家要发展,一个地区要进步,领导干部养成诸葛亮那种勤俭节约的良好生活作风是很重要的,给人民群众做表率,树丰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是炎黄子孙,血液里流淌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凝聚起来的民族文化精神,我们不能因为时代的进步而忘了民族灵魂的精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把民族文化传统发扬光大,我认为也是壮大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主措。“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人人养成节约俭朴的良好习惯,国家的资源储备就将越来越丰富,国家的综合国力也将日趋强盛。
第二,《三国演义》中渗透着“斥责奸凶,惩恶扬善,彪炳忠义”的道德价值取向。
东汉末年,战乱连年,外戚宦官专权,奸佞当道,使人民陷于了民不聊生,水生火热的困境中,人民希望有道明君出现,在《三国演义》里就出现了宽仁厚德,极重情义的刘玄德,他的文才和武艺都不算很大,却能以信义团结诸葛亮和关、张、超、黄等人,以仁爱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赢得了一生的美名,在历史上成了“仁德明君“的典范,因此,人民群众就把国家统一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相反,曹操的本事很大,文韬武略样样具备,但是,由于他利欲熏心,奸诈狡猾,猜忌心强,还口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修教天下人负我”的狂言。因此,就失去了民心,没有很强饿群众基础,成了一个“乱世之能匠”。当时,贪官横行天下,人民希望有一个能统卛全国,掌握国家命脉的贤相出来,于是,就出现了智慧和神灵的化身——诸葛亮。他在当政的二十多年中,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他的报国理想没有全部实现,但壮烈的悲剧却更加激发了人们对他的长久思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在《演义》中,有忠义之心、谋略之才的人也比较多,如义薄云天的关羽,嫉恶如仇、快人快语的张飞,都被刻画得有血有肉。
以上两个方面在整篇文章中都体现得非常的清楚,我想,这是作者对治国的一种理念,同时,也被我们后人所借鉴和继承,特别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三国演义》成为被后人一直称颂的古典文学作品之一的一个原因吧。
第三,在这部巨著中还蕴含着深谋远虑,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治国之道。
在《三国演义》中,慧眼识英雄,伯乐寻千里马的事例很多:刘玄德“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就是一例。诸葛亮隐居隆中,“自比管、乐”、“熟谙韬略,日看兵书”,由于他勤奋刻苦,善于观察、分析,使他自己成了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物,在三国战乱时代,有着伯乐眼光的刘备为了统一祖国、建功立业,以自己真诚的心打动了诸葛亮,最终得到了众人频求的诸葛亮,促使他的政权日趋稳定。诸葛亮自己也可以说独具慧眼,敢于用人,前面提到的董和、邓芝就是他任人唯贤人才观的充分体现。在《三国志、姜维传》中说的是“诸葛亮收姜维”的故事:在诸葛亮第一次出兵北伐时,姜维正好随天水太守马遵外出视察,“太守马遵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于是夜逃保上,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这段话说的是姜维投降诸葛亮,是因为马遵怀疑姜维有通敌行为,把他抛弃,不准他进城回家。他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只好来见诸葛亮,诸葛亮收了他,之后,又加以重用。作品在行文过程中,把诸葛亮消极被动地接受姜维的投降改造成为积极主动地争取姜维,这不仅使文章的戏剧性增强了,而且还从中体现出了诸葛亮唯才是举,思贤若竭的用人心情。刘备就是因为有诸葛亮等这些深谋远虑,文韬武略的文武将才,才使他能在当时三分天下,成为一代君王。这种“治国之道”对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纵观《三国演义》之所以被后人称道,主要就在于给予了人们很多的经验和思考。《演义》的文学价值是非常之高的,文章中的为人处世观念、分析判断方法乃至道德价值取向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学涵养。作品开头的“桃园三结义”成为数百年来人民群众互相联接“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高尚榜样。我们现在的“诚信、团结”也是从中提取出来的社会价值取向。“读三国故事,做诚信之人”,也是其感染力之所在。
在经济和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三国演义》中的文学精神时时在牵引着我们前进。对《三国》的应用,已经扩展到现代商战、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才竞争、领导艺术、赛场竞技等领域,因为人们可以从中吸取很多宝贵的文学精华,还能培养自己处变不惊,泰然自若的能力。伟大领袖毛泽东在他生前花了半个多世纪解读和运用了《三国演义》的丰富经验,总结荟萃了数百年中国人政治军事智慧的历史名著《三国演义》在任何时代都有借鉴意义,是中国数百年来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三国演义》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是非常丰富的,它能给读者的思想带来文化的洗礼,能让读者在宏大的叙事结构中汲取古人的文化精髓。
[参考资料]:
毛泽东读《三国演义》
单长江《三国文化刍议》东方出版中心
振声《三国演义纵横谈》
谭洛非《论三国文化精神》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