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濂
1972年10月至1975年6月,按毛泽东的要求校点注释印刷古代历史文献,共86篇,包括史传、政论、辞赋、诗词、散曲等体裁。由于版本字体较大(最大的达36磅长宋字体),称为“大字本”。这是按毛泽东意图专门印制的,这些大字本选注了《晋书》、《旧唐书》、《三国志》、《史记》、《旧五代史》,选注了屈原的《天问》、柳宗元的《天对》,选注了《商君书》、《韩非子》、《荀子》、晁错、刘禹锡、王安石、李贽、王夫子等人的著作;选注了庚信、江淹、白居易、王安石、陆游、辛弃疾、蒋捷、汤显祖等人的辞赋、诗词、散曲等。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毛泽东在他生命最后4年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以及他黄昏岁月复杂的心态。
“九·一三”事件后,毛泽东布置注释了《晋书》中的谢安、谢玄、桓伊、刘牢之传,反思事件发生后的时局。之后,他布置了屈原的《天问》、柳宗元的《天对》,对历史、自然、宇宙的永恒的哲学问题发生了兴趣。1974年3月,毛泽东布置了一批“评法”批儒的大字本,当时席卷全国的“儒法斗争”浪潮从此肇其端。毛泽东借宣传法家坚持变革和儒家反对变革来维护“文化大革命”。1974年5月,毛泽东布置注释了庾信的《枯树赋》、谢庄的《月斌》、谢惠连的《雪赋》、江淹的《别赋》、《恨赋》,这时的毛泽东面对政治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疾病与家庭、壮志与暮年,造成他错综复杂的心态和至深的精神创伤,使得他不得不从中国古典辞赋诗词中寻求心志的抚慰了。毛泽东晚年曾说他一生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打败蒋介石,一件是文化大革命。他不承认文化大革命搞错了,对一切否认文化大革命的言论和行动,他都是不能容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己,却又疾病缠身,己经没有诗兴,不能动笔的情况下,他只能把万种情思寄托于古代诗词。不能不指出,1975年4月,周恩来病情恶化,毛泽东布置了张元干的《贺新郎》词。词云:“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毛泽东把这首词最后两句改为“君且去,不须顾。”他己清楚地意识到周恩来病情的严重性。这首词寄托着他同这位相处几十年、对自己无恨忠诚、在处理国事须臾不能离开,然而在思想上又不能完全同自己一致的老战友的复杂感情。
“大字本”古籍反映的问题是深刻的。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古国,毛泽东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积淀中成长起来的领袖,中国历史文化对他的影响至巨且深。他读中国古书,并广泛运用到政治生活上,使他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传统政治体制和环绕这种体制的政治斗争的影响,成为他晚年思想的重要部分。这是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政治体制造成的一代伟人晚年的悲剧。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