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朱冬松
今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11周年纪念日。不久前,记者接到一封特别的来信,这封信是当年负责生产石英玻璃和半导体材料的秘密工厂北京玻璃总厂605分厂技术科理化实验室曹金瑞工程师特意写给记者的。年近七十高龄的曹工是当年亲自参与研制毛泽东同志水晶棺的技术工程人员之一。曹工在信中告诉记者,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在其逝世后用来保存其遗体的水晶棺的研制过程和制作工艺,一直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话题,但多年来一直作为“机密”悬而未宣。事实上,毛主席水晶棺的研制过程,凝聚了许许多多工程技术人员、科学家和普通工人师傅的劳动、智慧和情感。然而时至今日,当年参加研制的骨干,年龄大多到了古稀之年,一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已经去世,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如不抓紧整理,将成为永久的空白和遗憾。因此,曹工联系了当年和他一起参加水晶棺理化性能实验、如今已经71岁高龄的老同事杨俊英女士,两位老人愿意通过本报将如今不再保密的水晶棺研制过程公之于众。
主席逝世10多天后紧急受命
曹老回忆说,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后,供职于605保密工厂理化实验室的他偕爱人、孩子回江苏海安老家避震。9月9日,全国人民惊闻毛泽东主席逝世,10多天后,曹工接到北京总厂的紧急调令,要求其立刻返京“有重要政治任务”。曹工风尘仆仆回到北京后被正式告知中央已经决定永久保留毛主席遗体,并且成立了紧急工作领导小组。作为“保留遗体”这项系列工程中最重要的一环,研制存放毛主席遗体的水晶棺材的任务由北京玻璃总厂承担,担任这一任务的副总指挥是时任玻璃总厂厂长的肖秧同志。由于当时605分厂是生产石英玻璃制品和硅材料的保密单位,所以水晶棺的主体研制任务由605分厂负责,曹工、杨俊英等4位工程技术人员先后被安排在理化实验室做水晶棺的理化性能实验。当时上级下达的任务是要用10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水晶棺的全部研制工程,605分厂的相关技术干部和工人在极端保密的状态下开始了紧张的研制工作。由于任务时间紧,所以上级决定水晶棺由国内3个保密工厂协作完成:北京605分厂负责水晶棺盖和前后堵头的研制,上海新沪玻璃厂和锦州115厂负责水晶棺两侧和底部棺板的研制,最后将这些部分整体拼装。
水晶棺两次返工突破工艺难题
据两位老人讲,水晶棺棺盖成品的厚度要求为30毫米,长度要求2.4米,宽度要求1米(约)。这样大面积的水晶板对于当时只能做小块水晶薄板的605分厂而言的确是个技术难关。技术人员经过多次返工实验,终于用传统的“气炼”工艺制成了一块长、宽均符合规格的水晶板,但是厚度仅有10毫米,未能达标。另外,这种制作工艺耗材过大,几乎耗尽了当时库存的质量最好的海南水晶原料。但是在第二次返工后,试制品在自然光的照射下,用肉眼可见气泡和瑕疵多得不可胜数。于是技术人员给这种制作工艺彻底判了“死刑”。经过无数次的实验,终于,一种全新的工艺在605分厂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技工徐兆彩的设计下诞生了。
被特许近距离地参观毛主席遗容
徐师傅发明的新工艺方案分为“打砣———模压———拼接”三部分,其中的关键设备是“打砣机”,其高度很高,水晶粉可由这种机器顶部均匀地撒下,再由一种特殊的火焰“氢氧焰”烧结而成水晶砣,由这种砣经过模压工序而成的水晶砖和水晶板面积是传统制品的数倍。
新工艺的第二部分是“模压”工序。利用磨、挖、涂油等方法,使水晶棺板表面平滑如砥。
新工艺的第三部分是“拼接”工序。这一程序最关键,不允许在拼缝中夹进气泡和耐火材料(如石棉等)的飞渣。因此要用特制的“氢氧焰”喷射灯进行烧烤,这种灯照的温度很高,但工作间没有排风设备。曹工回忆说,当时正值1976年的寒冬腊月,工人们穿着厚厚的金属防热服,一干就是一宿,经常大汗淋漓。
关于整个水晶棺所用的材料,曹工回忆说,开始实验时想选用海南水晶原料,后来又决定选用纯度更优的东海水晶原料,所有材料都是由605分厂理化实验室按照各项指标逐一验定的。这些指标包括:剩余应力(即水晶棺随着周围气温硬度发生变化的情况),气泡情况,是否有白点以及“云块”瑕疵。观察这些瑕疵需要用特制的“强冷光照明灯”,它是由复旦大学蔡祖泉教授为毛主席仪容和棺木照明专门研制的。
所有的板材完成做工后,由北京玻璃研究所完成水晶棺整体的黏结、镀膜等最后的工序。特殊的黏结剂和镀膜涂料是由中科院化学所、感光化学所和北京玻璃研究所专门研制的。
就这样,全体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连续奋战了10个月,有人居然没有回过一次家。1977年七八月间,毛主席纪念堂正式对外开放前,曹工、杨俊英等工作人员被特许近距离地参观了毛主席遗容。看到毛主席安详的遗容和晶莹光洁的水晶棺,回想起一年来带着感情研制水晶棺的日日夜夜,大家无不心潮澎湃,很多人的双眼已被泪水模糊。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