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1901-1930),乳名霞,字云锦,湖南长沙县清泰都(乡)人,毛泽东恩师杨昌济之女。
毛泽东的夫人,1901年9月26日生于长沙东乡板仓。1913年到长沙读书,1918年随父杨昌济到北京1920年回湘读书,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同年冬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湘区委员会当任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1923年至1927年,随毛泽东在上海、韶山、广州、武汉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大革命失败后,回到家乡板仓,坚持地下工作1930年10月,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遭受严刑拷打,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同年11月,英勇就义于长沙浏阳门外,时年29岁。
杨父昌济(又名怀中),曾留学日本和英国,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先后在湖南高等师范、第一师范和北京大学任教。杨母向振熙,是一们忠厚善良、勤劳俭朴、同情革命、支持革命活动的妇女。
1913年至1918年,杨昌济在第一师范任教时,怀着改造中国与世界宏伟理想的毛泽东正好来到一师求学。毛泽东的伟大抱负、雄伟气魄和精湛学识,深得杨昌济的赞赏。当时,毛泽东、蔡和森、陈昌等一些进步同学常到“板仓杨寓”学习和讨论各种问题。1915年4月5日杨昌济在《达化斋日记》中有如下记载:
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仅隔一山,而两地之语言各异。其地在高山之中,聚族而居,人多务农,易于致富,富则往湘乡买田。风俗纯朴,烟赌甚稀。渠之你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时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
毛泽东的宏论卓识深深打动了年少的开慧的心,她也经常参加他们的学习和讨论,还把自己写的学习笔记和日记送给毛泽东看。毛泽东一师毕业后奔波于长沙、北京等地,为使学生在北京生活有个落脚的地方,1918年夏已出任北京大学教授的杨昌济向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推荐,让毛泽东到图书馆任管理员,月薪8元。这时他与开慧接触更多,并且建立了恋爱关系。毛泽东后来回忆说:“也是在这里,我还见到而且爱上了杨开慧。”
从此开始到1921年春节前夕他们结婚,已有数年书信往返,寄托相思。杨开慧在她的无题自传散文中,对这段恋爱生活作了生动的描绘。
“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我是十分爱他,自从听到他许多的事,看见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不过我没有希望过会同他结婚。……一直到他有许多的信给我,表示他的爱意,我还不敢想相信我有这样的幸运。……自从我完全了解他对我的真意,从此我有一个新意识,我觉得我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我想象着,假如一天他死去了,我的母亲也不在了,我一定要跟着他去死!假如他被人捉着去杀,我一定要同他去共这一个命运!……”
他们结婚前夕,毛泽东曾有情浓词美的《虞美人》写与开慧,状孤身异地,辗转反侧,长夜不眠的刻骨相思: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病逝于北京。随后,杨开慧同全家一道,又回到长沙。先后在长沙福湘女中和岳去中学读书。在学校里,她热情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想,发动和组织同学们向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作斗争。她在《湖南通俗日报》和福湘的校刊上,发表了《向不平等的根源进攻》、《呈某世伯的一封信》,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
1920年7月,毛泽东回湖南后,以主要精力从事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杨开慧不顾家里的困难,动员母亲把父亲去世时同事送的祭奠费,捐献一部分给毛泽东用作革命活动经费。
1921年开慧与毛泽东结婚后,跟随毛泽东在长沙、广州、上海、武汉等地从事革命活动,1925年2月,她带着两岁多的岸英,一岁多的岸青陪同毛泽东回韶山。一面尽力照料毛泽东父子们的生活,为他接待客人,整理文稿;一面抽空深入贫苦农家,发动农民群众,创办农民夜校,宣传革命道理,传授文化知识。如毛氏宗祠当年就曾辟为农民夜校,开慧就在这里当过教师。
开慧和毛泽东结婚后,1922年10月长子毛岸英出生,1923年11月、1927年2月又先后生下次子毛岸青、小儿岸龙(后下落不明)。
1923年冬,毛泽东奉中央通知由长沙赴上海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一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在他离开长沙时作《贺新郎》给开慧,充满儿女情长和离愁别意,既是对杨开慧坦荡胸怀的由衷赞美,也寄寓了毛泽东不可遏制的殷殷爱意。毛泽东那伟大刚强的个性里也不由涌现现缠绵脆弱的情愫,但他的理想和抱负让他全身的血液沸腾,在爱情与事业之间,他选择了最完美的方式,双双比翼齐飞,同翱翔于浩如烟海浩天宇之间……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已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目,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开慧带着3个孩子与保姆陈玉英回板仓,做党的地方工作。由于政治环境险恶,关山远隔,夫妻俩从此就断了联系。1930年11月,开慧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杀害于长沙浏阳六外的识字岭,年仅29岁。
1930年冬,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江西)得到杨开慧壮烈牺牲的噩耗后,立即写信给烈士亲属,对烈士表示沉痛的哀悼。信中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来寄钱为烈士修墓。今长沙板仓杨开慧烈士陵园有用毛泽东寄的钱修立的墓碑,上书:“毛母杨开慧墓男岸英岸青岸龙刊民国十九年冬立。”
1921年冬,党在长沙小吴门外清水塘租了一所房子,作为湘区委的秘密机关。杨开慧担任湘区和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同毛泽东一起战斗和生活。
当时反动军阀极力查禁进步书刊,一些马列主义的书刊,已经不能在文化书社公开出售,毛泽东于1922年创办了湖南青年图书馆,杨开慧担任图书馆的负责人,向工人、进步知识青年提供有关马列主义的书刊,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
这段时间,毛泽东集中力量开展工人运动,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湖南工人运动风起云涌。为了使毛泽东有充沛的精力考虑和处理革命大事,杨开慧主动承担了大量的机关日常事务工作,挑起家庭重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体贴毛泽东。当时,毛泽覃、毛泽建、何宝珍、张琼等一些小青年也住在清水塘,他们感到,整个长沙城是一片黑暗和冷酷的世界,而在这城郊的清水塘,他们生活在毛泽东和杨开慧的身边,却感到无比的亲切和温暖。
1925年2月,杨开慧随同毛泽东回到韶山,这是开慧第一次来到毛泽东的诞生地,这里的山山水水,茅屋草房,以及花草树木,她都感到特别亲切,她更关心和热爱这里的贫苦农民。按照当地风俗,她和毛泽东一起以“走人家”的形式,深入贫苦农民家里调查、谈心,了解他们的疾苦,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鼓励他们起来和地主豪绅进行斗争。
开慧积极协助毛泽东创办农民夜校,在很短的时间里,韶山地区办起了二十来所农民夜校。她理着短发,穿着青衣短袄,领口露出一线洁净的白边;下穿灰色长裤,一双天足穿着白袜套布鞋,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农民宣传革命思想,传授文化科学知识。
她用“农民苦,农民苦,打了粮食交地主。年年忙,月月忙,田里场里仓里光”的歌谣,向农民指出农民长年累月的过着痛苦生活,决不是穷人的生辰八字不好,而是地主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结果。她从“洋油”、“洋火”讲到帝国主义对我们的侵略、压榨。她态度和蔼,端庄大方地对乡亲们说:“我们这个学校,不要大家念《三字经》、《千字文》,而是让大家学点用得着的东西,学点写字、算数的本领。还要让大家知道为什么我们农民总是忍饥挨饿的原因,让大家知道现在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它将来又会是什么样子……”
接着,她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大字:“手”、“脚”。她说:每个人都有两只手两只脚。我们的手是做事的,脚是走路的,也用脚劳动。如用脚车水、舂米,有时走路肩上还压着重担。可有的人手不劳动,脚不走路,出门三步也要别人前扶后送,用轿子抬着走。同样是手和脚步,为什么不一样?”
开慧讲的这些通俗生动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乡亲们。此次回韶山,她还当过这年成立的中共韶山支部的4个支委毛新枚、庞叔侃、钟志申、李耿侯的入党介绍人。宣誓仪式就是在上屋场毛泽东卧室的小阁楼上秘密举行的。韶山地区建立了二十多个秘密农会以及公开的群众性革命组织----雪耻会。
1925年秋,毛泽东去广州,开慧于同年冬离开韶山前往广州协助毛泽东收集、整理资料,编写文稿,担任联络工作。家里没有请保姆,因此,开慧除了积极开展革命工作,还得照顾家务,抚养两个孩子,生活非常艰苦。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7月攻克长沙,10月占领武汉。为了发展全国农民运动,配合北伐,10月毛泽东离开广州到武汉,12月17日,应邀由汉口返回长沙,参加和领导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和工人代表大会。杨开慧先回长沙,住在望麓园,协助毛泽东为全省农民运动作工作。
大会结束后,毛泽东于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深入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等县,进行三十二天农民运动考察工作。开慧对大量的调查资料,进行了认真的选择和整理。
2月,毛泽东和开慧先后到武昌,住在都府堤41号。在这里毛泽东写下了《湖南民运动考察报告》。同年3月,在《战士》周报上公开发表。当时,生活条件很艰苦,开慧由于工作忙,加上怀孕,身体不太好。但她仍然拒绝同志们要她单独开伙的建议,不搞特殊,和大家一起吃饭。她生下孩子后只二十来天,就又投入紧张的工作,协助毛泽东处理日常事务,经常工作到深夜。1927年4月27日至5月6日,中共五大在武昌召开。由于与陈独秀的意见相左,毛又一次"赋闲"。毛泽东和杨开慧默默登上武昌黄鹤楼,写《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去。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1957年,毛泽东写了一首诗--《蝶恋花.答李淑一》,热情赞颂杨开慧等烈士的革命精神。他把曾同他患难与共的妻子比作“骄杨”。
1962年,当友人章士钊请教作者“骄杨”一词寓意时,毛泽东无限崇敬的说:“女子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稍后,当二儿岸青、二儿媳邵华请求父亲把《蝶恋花.答李淑一》手书给他们时,毛泽东当即铺氏握笔,沉思有顷后,挥笔题写:“我失杨花君失柳……”岸青邵华还当是父亲笔误,询问道:“爸爸,不是‘骄杨’吗?”毛泽东满怀爱慕和怀念之情道:“称‘杨花’也很贴切。”
1962年11月,当烈士母亲92岁的向振熙老人病逝时,毛泽东立即致信烈士兄长杨开智:
得电惊悉杨老夫人逝世,十分哀痛。望你及你的夫人节哀。寄上500元,以为悼仪。葬仪,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我们两家是一家,是一家,不分彼此。
权延赤据李银桥的回忆写成的《掌上千秋》有如下描述:
他再不曾闭眼。拾起又放下的是《楚辞》,拾起又放不下的是美好的记忆。杨开慧温柔娴静的面容,她那纯洁善良的微笑,她深邃的总是含着期待之色的眼睛,如此清晰地活跃在面前,当抚着她那娇小柔嫩的身体时,简直无法将这个身体同那名坚强的妇女运动的领袖、大革命时期最活路的女共产党员联系在一起。而事实上,她们又确实是同一个人。她就是这样集中了女性温柔和革命者坚强意志的两种品格的杨开慧。在那严酷的斗争中,在冷冰冰的世界里,她给予毛泽东脱去甲胄,获得宁静温馨放松身心的机会。她为他生育了三个孩子,却不曾拖累他一丝一毫。她好象生来就是为了奉献,不曾提过哪怕是一件小小的要求。没有,毛泽东无论如何想不起她生前提过什么要求,就是怀孕反应最厉害的时候,呕吐得满眼是泪,一旦和毛泽东目光相遇,她便会露出一种羞怯甜美的笑。不曾叫苦,甚至不曾说一句想吃什么的话。在家庭中她是贤妻良母,在革命活动中她是忠诚勇敢的战士。直到1930年牺牲,她不曾有一点动摇,一点委屈,就那么安静、坦然地走上了刑场……
一大颗泪珠在毛泽东眼角颤动闪耀,粘粘的,沉甸甸。他眨了一下眼,那晶亮的泪珠便一滚而下,噗地溅落在枕巾上。于是,更多的泪水小河一般随在其后流淌而下。他为一种负疚之心所折磨,他对自己的过去和家庭怀有负疚之心。特别是当他得知杨开慧一直活到1930年才被何健所杀害的确切消息后,那天他没吃晚饭,并且失眠了。他甚至朝第二个妻子贺珍发了一通无名之火。因为他为各种流言所惑,不明实情,在两年前已经与贺子珍结婚。而杨开慧却在两年后才牺牲。她的牺牲很大一个原因是由于她是毛泽东的夫人!
地下党支部同志寻找到杨开慧烈士为生养的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时,身边工作人员曾悄悄议论毛泽东的家庭为革命作出的牺牲。毛泽东听到了,曾伤感地对卫士说:你们可以这样说,我不能这样说。对我来说,爱人和孩子为我作出了很大牺牲。我是对他们负疚的……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