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和氏之璧”采得于何处

新学网 > 语文 >  >  > “和氏之璧”采得于何处

卞和抱璞的故事,最早见载于《韩非子·和氏篇》:春秋时,林人卞和得璞于荆山,奉献楚厉王。厉王以为石,刖其左足。武王即位,和复献之,王以为诳,刖其右足。后文王即位,和抱璞泣于荆山,泪尽而继之以血。王见状,使人问其故。和答曰:“臣非悲刖。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为诳,所以悲也!”王命匠剖之,果得宝玉,名为“和氏之璧”。因感其忠,悯其刑,封和为零阳侯,和辞而不就……

卞和献玉,断双足不减其志,虽封侯不动其心,其意不在封禄,而在玉石之分,贞诳之明,其志其忠,令人钦敬,传为千古佳话。楚厉王、武王,视宝玉为顽石,诬贞士为诳人,颠倒黑白,有眼无珠。李白怀才不遇,道路坷坎,尝诗咏其事,讽喻世态:“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郑。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古风》);“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鞠歌行》)

卞和抱璞泣血,《韩非子》和李白均未言明何处荆山。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以人名,荆山之地多传说卞和采玉的故事。

其一,湖北阳新说。《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荆山在湖北阳新县北五十里”,并引《舆地纪胜》云:“为卞和得璞之所。”

其二,湖北南漳县说。《辞源》(商务印书馆1983年修订版)释荆山:“《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汉《孔安国传》:‘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相传卞和得璞于楚荆山,即此。“《太平寰宇记》云:‘卞和得璞开荆山,即此;顶上有池,并有石室,相传云是卞和宅。”清《一统志》谓:下有抱玉岩,即卞和得玉处。“《中国名胜词风俗》:湖北南漳县城西约75公里的荆山南麓,峰峦峻秀,松柏葱郁,洞窟幽奥,溪泉萦回;有岩高百仞,壁削如屏,曰:“玉印岩”,相传卞和得璞于此,故名。岩下有天然石室,高6丈,阔5丈,深四丈,内供卞和像;室右壁有方形石穴,传为卞和取玉旧迹;岩上有石洞,可容200余人;洞顶有池,周40余步,旁有卞和庙,传为卞和住宅旧址。

其三,安徽芜湖县说。《太玉府志》载:“芜湖县东南十六里,介天成湖与长河之间,有大、小二山,曰大荆,曰小荆;上有鹤迹、龟文之石。”《九域志》谓:大荆山即卞和得玉处。山崖有“寒壁”二字,为明御史骆曾所刻。“荆山寒壁”为芜湖八景之一。宋时宣城人梅尧臣有《荆山》诗云:“和楚人,滋楚地;泣玉山,无所记。但见楚人夸产玉,古庙幽幽无鬼哭;倘有鬼,定无足。”

其四,安徽怀远县说。《怀远县志》:“荆山,县新倚也,在治西南,滨淮突起。”《水经注》载:淮水出荆出之左,当涂山之右,奔流二山之间。《图经》云:“荆涂二山本相联属,禹凿为二,以通淮流。”清康熙《凤阳府志》:“今两崖间凿痕犹存”;荆山“高一百八十五丈,周围十七里,东有卞和洞。”《中国名胜词典》也有这样的叙述:怀远县荆山有抱璞岩,传为卞和抱璞泣血之所。岩上有卞和洞,天然形成,幽深宽广,可容数十人;岩壁有摩崖书刻“青螺石帐”四字;人入洞中,仿佛置身玉珠帐里。洞下有石如桃,旧有题咏:元帝仙桃石,往来不识。略剖与君之,万载留踪迹。洞上有坑,曰“采玉”,坑内有玉石层迭,晶莹闪亮,恍若白云攒集,俗称:“白云堆。”洞左有溪,碧流淙淙,名曰“濯玉涧”,传为卞和濯璞于此,故名;右有阁,曰“青山”,又名“梓潼”,其内旧有唐人胡曾《荆山诗碑》,上刻其诗云:“抱璞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日落猿声啼,疑是荆人哭未休。”宋哲宗元七年(1092)上巳节,苏东坡自颖州改知扬州途中,曾慕名率子苏迨、苏过同游荆山,留诗咏叹:“荆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乱。刖人有余坑,美石肖温瓒。”明儒宋濂有《游荆涂二山记》,对荆山胜迹作了详细的记述:至荆山,“岩厂如屋,侧身而入,石屏如床座,可坐人,号为卞和洞……”

……

卞和采玉的故事,古籍记载不仅在地点上有所歧异,而且在时间上也是众说不一。《韩非子》记载为楚厉王至文王时代;汉代的刘向在《新序》中则记为楚共王之时;而一些地志和杂记又谓其中发生在楚平王年间,按史书记载:楚文王在位时间应在公元前677年以前;楚共王应在公元前500年以前;楚平王应在公元前516以前。前后相差150多年。孰是孰非,难以断定。

玉石可分,荆山难辨。哪方地灵产宝玉,何处荆山泣忠魂,成为千古难解之谜。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