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民革南京市委文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仲山就来到位于中山陵东侧的中山书院,上午10点,由他发起的“纪念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诗书画联展”在这里开幕。这一天离孙中山逝世八十周年纪念日还有一个星期。
展览早在几个星期前就已经布置完毕了,“博爱”、“天下为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在展厅四周,挂着近百幅写有孙中山名言的书画作品。
由于中山书院坐落在中山陵比较偏僻的角落里,再加上没怎么对外宣传,到这里观看的游客并不多。在中山陵正门口一块硕大的广告牌上,写着“2005南京国际梅花节”几个大字,下面是一连串的活动安排,书画展和纪念孙中山的专场演出“博爱之花”等隐藏于其中。
大型景观音画演出“博爱之花”于3月12日上午10点在中山陵音乐台广场开始,演出共耗资200万元,演员300多名,由“共和篇—梅花”、“博爱篇—玫瑰”、“大同篇—荷花”、“尾声—花烂漫”四个部分组成。用中山陵策划中心陈恳主任的话来说,这是80年来的第一次。
在第一部分的开场白中,主持人这样说道:“革命的车轮辗碎了封建王朝,辛亥的炮声震醒了东方雄狮,一个世纪伟人站在历史的巅峰,俯瞰千年沧桑,力挽血色中华。孙中山,山巅之山,神州大地因你而卷起了狂飙,炎黄子孙因你而挺起了脊梁;孙中山,世纪之山,你创造‘共和’的伟业与日月同辉,你以天下为公,致力于世界大同的博爱精神,永世流传。”
演出开始前,中山陵举行了传统的谒陵仪式。谒陵程序比较简单,省市领导踏上台阶,献花圈,念悼词,绕场一周,三鞠躬,整个过程在一小时左右。谒陵是纪念孙中山活动的一个惯例,每年逝世纪念日和诞辰纪念日各一次,从1929年孙中山安葬在中山陵之后,除了因文革中断十年之外,年年如此。
孙中山纪念馆馆长助理刘东华在中山陵工作了七八年,黄埔军校的学生前来谒陵的场面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不管刮风下雨,夏天还是冬天,他们都是一律西装革履,步伐整齐划一,夏天的时候,衣服几乎全部湿透了。一位80多岁的老学员坐着轮椅来,非要人抬着轮椅上去。
从3岁起,王仲山就开始跟家人一块去谒陵,每年两次。他的外祖父参加过辛亥革命,帮孙中山做过密使,是蒋介石的拜把兄弟。王仲山记得,解放前几年,每次外祖父带他去谒陵的时候,都是人山人海,黑压压的一片。一到“博爱”牌坊,所有人鸦雀无声,没有人嬉笑、奔跑、大声喧哗,只有从陵寝出来以后下台阶的时候才开始互相问候。
后来,外祖父跟蒋介石一起去了台湾,母亲就每年带着他一起去,他们在附近的山上摘一点小花,再摘一根杨柳枝,圈成圈,把花插上去献在中山先生的坐像前。那时候的中山陵,老百姓自由进出,根本不需要门票。
文化大革命期间,所有的谒陵活动就停止了。在通向孙中山陵墓的台阶两旁,有两尊没了尾巴的石狮子,陵园工作人员说,是文革时被红卫兵当“资产阶级的尾巴”弄掉的。1987年调到民革南京市委后,去中山陵成了王仲山工作中的一部分。但王仲山说,谒陵越来越流于形式。
从小受家庭熏陶,王仲山最崇拜孙中山,连名字的读音都跟孙中山一样。他不是孙中山专业研究者,但在采访中不管问到孙中山哪个时期的事,他都说得头头是道。王仲山慨叹说,现在的小孩有多少知道孙中山的,连金庸的《天龙八部》都编进小学教科书了,是不是也应该编一个《少年孙中山》进去啊。
王仲山觉得,孙中山对他这一生最大的影响有两点,第一是爱国,第二是就勤奋。而这不也正是一个民族得以强盛的根基吗?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