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良东
杜甫素有“诗圣”之称,他的诗歌被称为唐代现实主义诗歌最杰出的作品,被称为“诗史”,他那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也受到人们高度的推崇。读杜甫的诗常常为他那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高尚情操而震撼,特别是他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境界,更是让人钦佩不已。在人们的心目中,杜甫便成了忧国爱民的化身,文学史也好,有关杜甫的传记也罢,大都是誉美之词。须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太完美的背后必然有被灰尘掩盖的历史真相。
在这里,我不想对杜甫的身世做详细考证,仅想选取杜甫的几首诗略作分析。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杜甫有多首酬和严武的诗作,这是其中的一首。从这首诗中可看出杜甫对严武的感情可谓情深意长。诗人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二百里外的奉济驿站,依然不忍相别。而且还高度称赞了严武,离任时东西两川属邑的人们都讴歌他,可谓政绩卓著。这就是读这首诗的大致印象,我们或许会因此认为严武是一个惜民如子的好官。但倘若翻开史书去看,却完全相反。据《旧唐书》记载:“前后在蜀累年,肆志欲逞,恣行猛政。梓州刺史章彝初为判官,及是小不副意,赴成都杖杀之,由是威震一方。蜀土颇饶珍产,武穷极奢靡,赏赐无度,或由一言赏至百万。蜀方闾里,以征敛至匮竭……”如此凶残暴虐,穷奢极欲的严武,而杜甫竟称之“列郡讴歌惜”,又对他情深意重,难道不值得让我们重新认识杜甫吗倘若是因为自己漂泊成都之时受到严武的救济而感激涕零而美化他,“诗圣”之誉是否也该慎重杜甫心忧天下,欲兼济苍生,而如此贪婪残暴之人又怎可把希望寄托其上是没有认清严武的真实面目,还是有其它的原因但不管什么原因,或许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吧。
我们再看杜甫另外一首离别佳作。
别房太尉墓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处,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这首离别之首写得荡气回肠,催人泪下,诗人对房琯的哀悼之情,令天地为之变色。而且诗人把房琯与东晋名将谢安相提并论。或许我们会因此认为房琯有雄才大略,而怀才不遇。但据《旧唐书》记载房琯身居宰相之职,却好大喜功,空谈误国,使唐军屡遭败绩。“琯好客喜谈论,用兵素非所长,而天子虚采其声,冀成实效。琯自无庙成,又以虚名择吏,以致于败……时议西京陷贼,车驾出次外郊,天下人心惴恐。当主忧臣辱之际,此时房琯为宰相,略无匪懈之意。但与庶子刘秩、谏议李揖、何忌等高谈虚论,说释化因果,老子虚无。此外,则听董庭兰弹琴,大招集琴客筵宴,朝臣往往因庭兰见琯,自是有大招纳货贿,奸脏颇甚。房琯身居宰相之职,在国家危亡之际却高谈玄理,不为国分忧,而且大肆贪赃受贿,如此之人又怎可与击退八十万前秦军的谢太傅相比如此之人被罢官又有什么值得同情的地方而身经安史之乱希望国家统一,欲兼济苍生的杜甫对这样一个人竟如此情深意重,还不遣余力去美化他,颇让人费解。
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然而杜诗却多少掩盖了历史的真相。倘若拿来我们当作“历史”来解读,或许就会犯下错误,而看不到历史的本来面目。“读诗”与“读史”是两种不同的读法,倘若我们能够结合起来读,或许会发现新的东西。当然,我在这里并非要贬低杜甫的成就和为人,只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是想说过度的赞美背后还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发现。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