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君
自打“不要把语文课上成训练课”的说法一出现,语文老师就把“训练”为大忌,不敢在课堂上对文本中出现的一些有关的“语文知识点”加以训练,长此下去,造成了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低下,造成了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茫然,造成了学生对标点符号的陌生……
现在我们又一次地冷静下来,审视我们的课堂,明确地提出“有效课堂”的思索。何谓“有效”?即:有成效,有收获。“有效的课堂”,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上能有所收获。语文课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其前提则首先要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需要渗透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借助“课本”这一例子,把教材中所出现的“知识点”,教给学生,让学生正确的掌握。这样,学生在日积月累中,才能逐步形成一种规范的语言,才能游刃有余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中。下面,我就以《大江保卫战》为例,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中,类似于排比句的地方有三处,但只有一处是真正的排比句,其余两处都不是。如果在教学中,教师不给明确地引导,学生自然会误认,这样,学生对排比句的掌握就会是一个错误的概念。
第一句: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这一句很明显是一个地道的排比句,不仅三个分句的结构相似,而且“飞向”一词又连用了三次。第二句: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初初一看,类似排比句,但细细琢磨,就发现“破绽”。四个“哪里”并不是四个分句,而是“哪里……哪里有……”为一个完整的分句,这样对照,这一句只有两句话,不能构成排比句。第三处: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大救星。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其实,这一处属于分总关系,前两个“看到”是并列的两层关系,后一个“看到”则是对前两句的总结。这样看来,它也不属于排比句。
课堂中,我们不需要非常系统地分析给学生,但一定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领悟这几个句子的内在关系,在读中深刻领会排比句的真正意义。
本课课后还有这样一道作业题:用“惊心动魄”造一个句子,“惊心动魄”这个成语的意思: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用这个词语造句,光这样简单地理解了成语的意思,并不能够正确地用词造句,因为“惊心动魄”多用于场面宏大,有气势,让人看了后内心受到震动。它是用来形容场面的,而不是直接描写人的心情的,不同于“胆战心惊”的用法。如果,老师不加引导,学生很容易说成“……真让人惊心动魄。”这显然是错误的。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真正领会词语的意思。这样的学习,才是有实效的。这样的课堂,学生才会真正有所收获。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