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这篇课文不科学

吴荣刚 王若兰

新学网 > 语文 >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 争论的故事 > 这篇课文不科学

苏教版小语第六册中的《争论的故事》主要是讲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一对兄弟俩围绕“大雁是煮着吃还是烤着吃”而争论,以致丧失了抓住大雁的时机,最终什么也没有得到的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说明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一事无成。(教参原意)

一位教师在执教时,学生学得积极,道理也悟得深刻,但是这样成功的教学却让人担忧。现举其中的两个教学片断。

<片断一>

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想法?你们想对这对兄弟俩说些什么?

生1:这兄弟俩不该争论,应该先把大雁射下来。

生2:我想对这对兄弟俩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时机。

……

<片断二>

师:生活中有时我们也要争论一些事情,比如“小学生要不要看电视”,下面就这个话题,请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1:我认为,小学生不能看电视,因为,看电视会影响我们的学习。

生2: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小学生可以看电视,因为,看电视可以增长知识,而这些知识是从课本上学不到的。

……

仔细推敲一下,你会发现这两个教学片断是相互矛盾的:从<片断一>不难看出,同学们否定了“争论”——兄弟俩没吃到大雁都是“争论”惹的祸;而<片断二>,同学们通过自己的“争论”认识到了“小学生看电视利大于弊”,明确了“小学生要合理地看电视”,从而又肯定了“争论”的价值。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的认识?我觉得,它不是学生们的错,也不是老师的错(至少不完全是),而是我们的教材出了错!

认真地回味一下课文,你就会发现附于这篇课文的价值取向——文章所揭示的道理上存在偏颇。

故事中兄弟俩的行为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说”——争论,“做”——射雁,无论做什么事这两个方面都很重要,而且都是必要的,“说”是为了“做”得更好,“做”是落实“说”。其实兄弟俩的“说”都有道理:“你这话不对,大雁该煮了吃。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哥哥)“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弟弟)他们说得有理有据,从中还可以看出兄弟俩都不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不像《猴子种果树》中的猴子),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不正是我们目前提倡的“个性”和“创新”吗?那么,兄弟俩为什么没有吃到大雁?其实,他们的失误在于没有安排好“说”和“做”的先后顺序,(并不是“说”——“争论”的错误)如果他们先“做”——把大雁射下来,再“说”——争论怎么吃,这样不都能如愿以偿了吗?

先“做”后“说”是做事的一种科学方法,其实生活中还有先“说”后“做”的事情,君不见,近年来,我国搞的一些诸如三峡工程、西部大开发等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哪一个不是先开个论证会,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才实施的!另外,“说”中“做”,“做”中“说”等也是做事的科学方法。鉴于此,本篇课文揭示人们的道理应该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科学的思想方法。这应该是该篇文章的价值取向所在。

然而,教材的编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是仅仅就事论事,把眼光局限于五彩缤纷、错综复杂的生活中的一个特例——兄弟争论上。从而导出狭隘的价值取向:“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善于抓住机会,要珍惜时间,要先做起来再说。”(教参原话)“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课文原话)尤其是后一句话,它本身就是一个科学性错误!

正因为编者这一叶障目的疏忽,所以才导致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通过这堂课,我觉得给我们的思考有两点:

第一、教材的编写。教材的编写不光要注重语文这门课程所特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还应该注重其内容的科学性,尤其是附于文章的价值取向上一定要科学。因为“偏之毫厘,失之千里”呀。

第二、教师使用教材。教师在教学时要“不唯书”、“不唯上”,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去审视教材,努力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