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能力测试】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格物致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袖手旁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帆风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是‘四书’,”一句中“四书”指的是()
A、《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春秋》《论语》《孟子》《礼记》
D、《韩非子》《列子》《孟子》《庄子》
3、下列句子是单句的一项是()
A、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B、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C、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D、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4、下列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中国学生自然科学传统教育社会环境
B、抽象思维轻视实验一帆风顺没有准备
C、做研究作主张出主意显微镜
D、经书里说盲目接受栽种竹子袖手旁观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尽管他们怎么造谣、诽谤,铁的事实是改变不了的。
B、我虽然下决心学好数学,成绩总是提不高,老师也总是给我个别辅导。
C、有的同学,由于对语文无兴趣,因而对数学很爱好。
D、只要学习目的明确,只要肯刻苦努力并讲究学习方法,我们就能把学习搞好;否则,我们就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6、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B、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C、儒家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D、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7、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证明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三段论述文字是如何紧扣全文的中心论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这几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王阳明的态度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能力测试】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学了就用”,还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只有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历史上有很多人,读了很多书,积累了大量资料,但并没有写出好文章,做出大贡献。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做到“学了就用”。毛泽东同志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重要的学习。”就是因为使用过程中,要把所得的知识变为自己的血肉,它需要蜜蜂酿蜜一般的加工、制作、改造的工夫,进而创造出新的营养品来。“学了就用”的反面,是“学了不用。”这就像柳宗元的《 蝂传》中写的那种善负物品的小虫,一遇到什么东西,就要拿来背在身上,越背越重,“虽困剧不止也”;“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
10、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A、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B、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
C、“学了就用”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
D、历史上很多人没有做到“学了就用。”
11、从论证方法角度看,文中毛泽东同志说的话属于()
A、比喻论证B、举例论证C、类比论证D、引用论证
12、文中概述柳宗元《蝂传》中小虫负物的故事所说明的道理是()
A、小虫负物的技能高超。B、小虫贪得无厌。
C、书呆子食书不化的危害。D、书呆子食书不化。
13、“其病在此”中的“病”是指()
A、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自不量力。
B、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贪得无厌。
C、书呆子如小虫只知负物一样,食书不化。
D、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虽困剧不止。
【参考答案】
1、①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②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③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B
3、A
4、A
5、D
6、A
7、采用了讲道理和举例子的论证方法
8、作者提倡格物致知精神。首先论证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格物致知并不是作者所倡导的“格物致知”即实验,这一点必须讲明白,不然会引起人们的误会,以为作者老调重弹。为了把这点论述清楚,作者除了分析“格物致知”在中国的起源以论证它的真实目的外,还举了大学问家王阳明的例子,这就非常富有代表性,很有说明力。
9、作者对王阳明先生的行为并不持批判态度,而只是以他的行为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相反他认为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10、C
11、D
12、C
13、C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