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
【阅读实践】
一、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联系上文,划线的“这一点现象”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中的“中国人”是指哪些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最有嘲讽力量的两个词是:____________。
4、“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中“一个转身”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麻醉着自己”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段从驳斥对方的入手,分析对方的不能证明对方的________。
7、说说文段的语言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进行阅读实践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的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避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这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既然这是从负责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按已给空格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失意不苦的原因是_____,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_____。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__________。
2、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①“卸却”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解除”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导向】
作者在文中充满激情地赞颂了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的人”,请你举出几个代表人物,对他们的事迹作些叙述,并对他们的精神作些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1、先信“地大物博”,后信国联,最后一味求神拜佛这一现象。
2、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3、他信力、自欺力
4、回过头来看问题。
5、使人认识模糊,意志消沉。
6、论证论据论点
7、尖锐泼辣、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意味。
二、阅读下文,进行阅读实践
1、知足;安分;达观(“难免”不得分);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或“该做的事没有做完”)(“受那良心责备不过”不得分)
2、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3、①未尽责任,丢开不管(“推卸责任”和“逃避责任”亦可);
②尽了责任,再无负担(“解除掉责任”不得分)
4、人人必须尽责任。
5、本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能以“苦与乐”为题。
6、①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②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
③尽责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入痛苦。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返回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报错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