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
【阅读实践】
一、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曹丕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丕慌告吴质。质曰:“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载绢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绢也,回报曹操。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修死年三十四岁。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所叙的三件事。
。
2、用文中一句话说明曹植与杨修意气相投的原因和亲密程度。
。
3、曹操已有“杀修之心”的原因是什么?
。
4、文段的三件事情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
。
5、从“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中的“借”字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
6、你能从积极的角度为杨修想出一条避免杀身之祸的计策吗?
。
二、阅读下文,进行阅读实践
(一)
不过杨修又当别论,他介入宫廷的最高层次的权力分配的斗争旋涡中去了,这才是杨修真正的杀身之祸。
他实际是那种不聪明的聪明人,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他认为曹操爱才,有可能传位于三子曹植,他就成为植党。曹植有才,他也有才,惺惺相惜,亲密得以至曹植一天不见他,连饭都吃不香。其实,对中国的统治者来说,每当接触到实际的继承人问题时,所谓的“才”,决不是首先考虑的条件,如何保持这个政权,才是第一位的选择标准。“才”包括才干、才能、才智、才气……作为封建社会的一国之君来说,无才,国家机器照常运转,而有才,则必须施展,而施展,好和坏就各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杨修太看重“才”,曹操当然不是不看重“才”,但一涉及到江山大业,大文学家曹操就得让位于大政治家曹操,他必须得把王位传给曹丕,这就是必然的选择。
当曹操征求贾诩意见时,这位谋士提醒他袁本初废长立的的教训时,杨修的头,从那一刻起,就不在他的脖子上了。
──摘自《聪明反被聪明误》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
2、杨修依附曹植的原因是什么?
。
3、本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
4、谈一谈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
。
(二)
曲突徙薪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旁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空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赏,‘曲突徙薪’无恩泽,焦面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选自《汉书》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A、曲突徙薪()
B、客谓主人更为曲突()
2、下列句中的“而”字与“出淤泥而不染”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论功而请赏
B、而不录言曲突者
C、执策而临之
D、溪深而鱼肥
3、在括号内写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A、余各以功次坐()
B、终亡火患()
C、主人乃寤而请之()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4、翻译句子: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
。
5、你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答:①。
②。
【自主探究】
探究导向:
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说他妒贤嫉能;有人归之于杨修,说他恃才放旷,咎由自取。建议你阅读《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谈一谈自己的见解,谈论时可以引用其他人物的类似的资料。
探究心得:。
【参考答案】
一、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1、杨修介入到曹植与曹丕的继承权斗争的旋涡中去了(或杨修被杀的根本原因)。
2、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经夜不息。
3、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
4、以曹操厌恶杨修的情绪逐步升级为顺序。
5、同情杨修,不满曹操的奸诈。
6、言之成理既可,一定要有理由陈述。
二、阅读下文,进行阅读实践
(一)
1、杨修之死的必然原因
2、杨修认为曹操爱才,有可能传位于三子曹植。
3、议论
4、在写诗作赋时,曹操是个大文学家;在处理国事时曹操是个大政治家。
(二)
1、A、转移B、对……说。
2、B
3、A、“坐”同“座”
B、“亡”同“无”
C、“寤”同“悟”
D、“畔”同“叛”。
4、以前如果你能听取那个人的建议,就不需要这样摆酒席请客,也就不会发生火灾。
5、①人要善于听从别人的建议,知错就改。
②做任何事都要有预见性,才能有备无患。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