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第二单元》单元达纲检测(A级)

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八年级下册 > 第二单元 > 《第二单元》单元达纲检测(A级)

【巩固基础训练】

一、文言文阅读

(一)默写。

1、征蓬出汉塞,____________。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2、____________,江入大荒流。____________,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3、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盲者,时众盲各以手触。大王唤众盲问之,汝见象类何物?触其牙者言象形如萝菔根。触其耳者言如箕。触其脚者言如臼。触其脊者言如床。触其腹者言如瓮。触其尾者言如绳……

1、解释下列加粗字。

盲者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言如箕: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言如臼: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言如瓮: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言句子。

⑴汝见象类何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触其尾者言如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急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1、“朔方的雪花”“却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有什么暗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朔方的雪“奋飞”“旋转”“升腾”,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几段文字表达什么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巴金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7月21日

1、作者为什么要赞美飞蛾、夸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纳这篇散文诗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浪之歌

纪伯伦

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我随着碧海丹霞来到这里,为的是将我银白的浪花与金沙铺就的海岸合为一体;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炽热。

清晨,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他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傍晚,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于是他将我亲吻。

我生性执拗,急躁;我的情人却坚忍而有耐心。

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的脚下。

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哀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我曾从海中托起过多少人的身体,使他们从死里逃生;我又从海底偷出过多少珍珠,作为向美女丽人的馈赠。

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惟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

1、为什么要“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炽热”?“它”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我生性执拗,急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礁石“竟纹丝不动”“面无笑容”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散文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

托物言志,即把精湛深刻的思想巧妙地寄寓在具体的常见的“物”中。这就必须选准“物”,抓住物的外形特征,由表及里,道出“物”的本质,然后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

题目 _______________礼赞

要求:

1、先将题目横线上填写一个词语,如:红梅、灯、大桥等。

2、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托物言志的散文。

3、注意写好“物”的外部特征和“志”的寄寓思想。

4、卷面整洁,字体清楚。

【例文】

小草礼赞

刘晓

朋友,你一定知道小草吧!可你曾对它产生过爱慕之心吗?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似乎从它身上领悟到什么……

当大地刚刚苏醒的时候,它们那渺小的身体也随之破土而出,你会惊奇的发现,仍在朦胧中的大地,已经偷偷地披上了一层绿纱,那春的使者──小草,给人间带来了盎然春意。

它们生命力顽强,从不畏惧恶劣的环境:在凄凉的荒原上,只留下它们的足迹;在干枯的沙漠中,也闪烁着它们的身影;石砖下、瓦缝中都是它们栖身的地方。

它们没有选择肥沃的土地,而愿到艰苦的地方去磨炼自己;它们从不跻身于花的海洋,而愿去点缀荒芜的地方。它们从不羡慕那些生活在赞扬声中的鲜花;从不妒忌那些多才的树木;从不乞求别人的赞赏;只是默默无闻地为大地添光。

别以为它们那么渺小,青山是它们的乐园,荒野是它们的天堂;而草原是它们真正的故乡。望着那茫茫无际的草原,会使你觉得胸怀无比坦荡。啊,正是小草的产生,使平淡的大地显露出无限的生机。

严冬来临,怒吼的狂风仿佛要吞噬整个世界,鲜花再也不敢“绽露笑脸”,树木也只是“叶落归根”,到处一派荒凉景象。你似乎看到它也在颤抖中枯萎。但是,它并没有屈服,而是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扎下根,暗暗积蓄着力量,只待春雷一响,再次吐出那片耀眼的新绿。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多少像小草一样的有识之士,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着挫折与失败的考验,为振兴中华而默默无闻地贡献出青春和力量。

我爱小草,更爱那些像小草一样的人们。

〖简评〗

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赞美了小草顽强不屈、默默奉献的精神,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草的崇敬与喜爱。结尾处,由小草联想到同样具有崇高精神的人们,升华了主题。赞美小草,就要写出作者的独特体会和感触,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要达到文章的美好境地:情景交融、声情并茂。这篇文章的优点还有语句流畅,文从字顺。

【提高能力测试】

一、文言文阅读

(一)默写

1、冰霜正惨凄,____________。岂不罹凝寒,____________!(刘桢《赠从弟》)。

2、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社少府之任蜀州》)

3、前不见古人,____________。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雨雪不寒

齐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①。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②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注释:①霁:天晴。

②婴:晏子,名婴,字平仲。

1、解释加粗字。

⑴公狐白之裘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坐堂侧陛: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立有有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寡人闻命矣闻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言文句子。

⑴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齐景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枯枝与鲜花

①那是一棵什么树呢?在这深秋,黄叶已纷纷坠落的时候,它却是繁花满枝,显出一种青春和欢乐来。这是什么样的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呢?

②清晨,走进园子,远远的,就看见一树鲜花,红的花,紫的花,在晨风中轻轻摇曳着。

③当我一步步走近那树时,才看清了,那不过是一株秋叶落尽的枯枝,缠绕着刚刚绽开的牵牛花。枯树,把它的身躯借给了柔弱的牵牛花的长藤,而牵牛花,也便把鲜艳的花簪上了枯树的头顶。于是它们便复活了,和谐地美丽地生活在一起,使你猛然间感到它们原本就是浑然一起的。

④枯树哟,你不厌弃新生者的柔弱,以你的坚硬支持了它,所以你也得到了美。

⑤柔藤哟,你不厌弃那长者的衰老,以你的活力装点着它,所以你的美得到了发挥。

⑥我看过一些枯枝傲然地挺立着,身上落满了肮脏的鸟粪,脚下卷过萧条的风。我也看过一些牵牛花,找不到支撑,委弃在地上,被荒草吞没。

⑦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

1、在第①段,作者描写了“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

⑴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称这是奇迹?(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③段中,作者写枯树和牵牛花各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④⑤⑥段,填写下面的空白。

文章的这部分运用了____________的写法,表达了对枯树和柔藤____________的生命现象的赞美。

4、文章在结尾说“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你觉得作者从枯树和鲜花的生命现象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题。

樟树赞

①上海宋庆龄故居庭前有两棵树。

②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房子太小了些,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③这是两棵樟树。

④广东有种英雄树,它长得很高。如果在它周围有别的树木,它一定要长得比别的树高出一段,方才罢休。据说它的花大,它的花红。仔细想想,即使花红如血,花大如轮,长在那么高的树上,伸着脖子,仰着脑袋,欣赏起来,难保一定有趣。

⑤樟树不高,特别是它的躯干。茂茂盛盛的倒是它的枝丫。生长出来的枝丫,长到一定程度,犹如小树干那样粗壮。粗粗壮壮的枝丫,从同一个母体躯干里生长开来,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繁繁密密,荫凉特大。

⑥这是两棵树阴很大的樟树。

⑦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就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花花绿绿的,屈体前进的;以叶作伪装的,密密麻麻,不易发现的。它们自己寄生在树上,还在那里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并且教唆后代如何寄生。树蛀空了,它们也还不死,而且散开去,另去物色寄生体。

樟树不招虫。这个特点,在它作为树的时候,就表现得十分充分。别的树要喷洒药水,而它却不用。其奥秘也可能是后来才发现的,原来是在树的本身。树的肉里,就有一种拒虫的香味,人们称它为香气,更难得的是,樟树将这种拒虫的香气,永久保持,至死不变。这一点,恐怕世界上任何科学制作的化妆品,都难以做到的。即使当它枝枯叶谢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的时候,它的香气也永远不变,永不消失,只要这本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高就高在这里,贵也贵在这里。

1、给全文划分层次,在段序间用“∥”标出。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2、文中的樟树象征什么?各种不同的寄生虫象征什么?

樟树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各种寄生虫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樟树具有“不招虫”“虫类怕它”的特点,其象征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⑧自然段中两个划线句的寓意分别是什么?

第一句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句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赞美的是樟树,为什么要用一段文字来描写英雄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最后一句“樟树的高就高在这里,贵也贵在这里”,“高”和“贵”指的是什么?用文章中的原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题。

太阳和霓虹灯

①这是我们来到北京的第三天,这一天的任务是采访三位文化艺术界名人。

②早晨,我们先来到一位著名女演员家里。用北京人的土话说,这位“大腕”现在正“火”。从见面到讲述完自己的奋斗经历,她的眼神一直是冷漠孤傲的。讲述完毕,“大腕”严肃地说:“你们的文章写好以后一定要让我过目。”快出门的时候,她又叮嘱我们:“如果没有把握写好的话,我可以为你们推荐作者。”我们谢绝了她的好意。

③第二个采访对象是某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见面地点定在京广大厦,这是主持人要求的。从顶层临窗的位置往下看,大街上的人如蚂蚁一样渺小,马上使人产生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主持人也的确给这种环境争气,不时打着标准的领袖手势,言语间也常常引经据典。他偶尔也有卡壳的时候,说出文章中的一句甚至半句话后愣怔片刻,然后一挥手说:“你们回去再查吧,这么简单的东西还用从头到尾说完吗?”这使我们对他的“敬仰”又增加了一分。

④来到季羡林老人家里已是傍晚了。秘书出来挡驾,为难地说,老人今天已接待过几个外国代表团了,最好明天再来吧。我们的日程安排得很紧,明明知道老人很累,依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秘书进去请示,老人竟答应了。秘书把时间限定为20分钟。

⑤老人的相貌、衣着和我们想像的竟非常吻合,这可能因为那个真实的故事:几年前一个新生入学,看见路边一个淳朴得像农民一样的老者,以为是工友,便让老人帮他看管一大堆行李。这位老人欣然同意,并尽职看管达半个小时之久。几天以后,北京大学举行新生入学典礼,这个学生惊讶地发现,坐在主席台正中的,被介绍为北京大学副校长的,正是那天为自己看管行李的老者。

⑥来之前就听说老人有两套房子,我们展开俗人的想像,非常羡慕。但看了才知道,室内空间大部分被书占据着,而供老人活动的空间极小。老式家具,陈设简单、朴素。

⑦虽然某些问题问得幼稚,但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每提出一个问题,老人都要思考片刻,有两次竟手抚额头陷入长时间的思考。老人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便是认真思考,这可能已经成为老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由此可以看出老人的两种美德:一、尊重知识,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半句空”。二、尊重别人,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我的自知之明有些过了头”。

⑧一个多小时眨眼之间就过去了。采访结束,老人一直把我们送到门口,一一握手告别。

紫禁城的傍晚很美。太阳悬挂在地平线上,光线柔和。它是至高无上的,但在某些时候却情愿寻求平等,因为它知道这种姿态更有利于交流。都市的霓虹灯也亮了起来,五彩缤纷并且极富动感,竭力招揽着人们的目光。太阳和霓虹灯同时出现,看上去竟不觉得有什么不和谐,也许因为它们都发光吧。

(原文有改动)

1、本文总体上采用的记叙顺序是____________,第⑤段采用的顺序是________。

2、本文略写的是____________,详写的是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

3、第⑤段记叙季先生为新生照看行李的事情,表现了先生什么样的作风和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本文第③段描写人物采用了什么笔法,并说说这样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采用了对比手法,请选取一个例子,说明怎样进行对比,并简要分析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尾描写了太阳和霓虹灯,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这两种事物各暗示了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

春天应是一年中最惹人情思的季节。古往今来,数不清的诗人留下过咏春、颂春、伤春、惜春的动人诗篇,现在又到了桃红柳绿、春雨霏霏的季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请以“雨”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要求:

1、立意自定。

2、文体自选。

3、题目自拟。

4、字体清楚,卷面整洁。

〖例文〗

雨之恋

[台湾]王玉芬

余光中有首诗曾说:“看看那冷雨,听听那冷雨,嗅嗅那冷雨,舔舔那冷雨……”真把那雨的灵气描写得淋漓尽致。

不管那雨是要淅沥沥地下,或者是哗啦啦地下;也不管是嚎啕雷雨,或者绵绵细雨、春雨、梅雨、霪雨……它总带给大地无限生机,滋润万物。

许仙和白娘娘是因雨而结缘,富兰克林是因雨中放风筝而发现了电,灞桥折柳催人别的烟雨,清明时节的断魂雨,它不管是淋在古人的身上,或者洒在今人的脸孔,无论降落在任何地方──中国、欧美,它都是满含着博爱的精神和诗情画意的情调。

在雨中,可以怀古忆人,也可以独自漫步,更可以真实地感悟到造物者的神奇;当然也有时可以淋得一身落汤鸡后,再喝那两大碗甜辣的姜水汤。

在雨中,如果能和知己好友共撑一把小伞,紧紧地靠在一起,谈古论今,谈情说爱,漫步在古道斜阳下。伞外的世界,是一片迷濛;伞内是尽情的畅谈,那该是人生一个最大的享受了。

不论是窗外的雨、林中的雨,它总像一个爱跳舞的少女。每当看到它的跳跃,又叫我如何不想与她共舞一曲华尔兹、迪斯科或探戈呢?它总是在时时地挑逗着我的心。

我最喜欢那雨的潇洒,说来就来,要去就去,从不留恋什么,也不放弃什么;我更爱那雨的豪迈奔放和那有时的委婉和轻愁。就如同欣赏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也如同面对着人世间的千奇百怪。

“下雨天,留客天……”“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小雨来的正是时候……”因为雨,曾发生了多少趣事、轶闻、诗情、画意;也因为雨,在文学上产生了不朽的巨著,带给人们的财富并不逊于阳光。

但是,最美的是“风雨故人归”了,想想看,那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

因此,我最爱雨;不为什么,只因为我喜欢雨给予我的所有享受。

〖简评〗

作者描写雨的状貌,雨的灵气,雨的精神,雨的情调,雨的气质,雨的风度,以及有关雨的种种诗情画意,固然靠比较纯熟的语言文字技巧,更靠调动起的丰富的文化积累。作者别出心裁地引用中外关于雨的传说和事实,那因雨而结缘的许仙和白娘娘的爱情故事和因雨中放风筝而发现电的事实等等,作者似信手拈来,不仅使人感到雨的神奇作用,而且使人感到那雨简直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而值得爱和“恋”。文中还恰到好处征引古今诗词,或化用古人诗词名句。其他的暂且不论,单说结尾部分引用“风雨故人归”的名句,就有滋有味。风雨中,故人终于归来了。至亲好友团聚一处,那叙述不完的话语,倾吐不尽的情意,就像那绵绵的春雨啊。这不仅使文章增强了诗情画意,而且使文章表达的感情进一步升华,具有了更丰富的人情味。

【参考答案】

〖巩固基础训练〗

一、文言文阅读

(一)

1、归雁入胡天 长河落日圆

2、山随平野尽 月下飞天镜

3、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二)

1、⑴给……看。

⑵簸箕。

⑶舂米的石臼。

⑷瓮坛。

2、⑴你们说说象像什么东西?

⑵摸着了象尾巴的就说象好像一根绳子。

3、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如果只是局部地、片面地看问题,而不从整体、全局去看问题,就会像瞎子摸象一样,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二、现代文阅读

(一)

1、表面上看来似乎孤独、寂寞,然而已暗示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毅然决然地表达了与社会现实极不妥协的思想情绪。

2、体现了鲁迅看重的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

3、北方的雪是孤独的;雪是雨变成的,所以说雪是死的雨;雪的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便成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4、写在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

(二)

1、因为飞蛾、夸父为了追求光和热,一个扑向灯火,一个渴死旸谷。他们都具有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高尚品格。

2、这是作者表达的重点:为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3、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4、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抗日战士为祖国轰轰烈烈地献身,赞美飞蛾、夸父,也就是赞美抗日将士。

(三)

1、“它”指海岸。这是描写热恋中的情形,劝告对方,实则也劝告自己。为了爱情能天长地久,所以要“冷却”、别“过分炽热”,因为“过分炽热”会导致爱情夭折。

2、“我”是浪,相对而言,比起坚忍有耐心的海岸来说,显得有些执拗,急躁,同时也显露了“我”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3、“礁石”象征祖国的某些人,这些人曾驱逐作者出境。这种态度,使海浪感到伤感,苦恼。

4、这句话描绘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彻夜不眠,为的是忠贞不渝的爱情。

5、这首散文诗,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者的形象,曲折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三、参见“例文”

〖提高能力测试〗

一、文言文阅读

(一)

1、终岁常端正松柏有本性

2、海内存知己无为在歧路

3、后不见来者独怆然而涕下

(二)

1、⑴被,通“披”,穿的意思。

⑵宫殿的台阶。

⑶一会儿。

⑷领教。

2、⑴下了三天雪,可天还不怎么冷。

⑵于是就命令发放皮衣和粮食给那些挨饿受冻的人。

3、齐景公原先不关心人民的生活疾苦,后来听了晏子的劝告,才做了点对人民有利的好事。

二、现代文阅读

1、⑴落叶时节繁花满枝。

⑵枯枝与牵牛花(柔藤)复活。

2、枯树把身躯借给牵牛花,牵牛花把鲜艳的花簪上枯树头顶,结果它们复活了,和谐、美丽地生活在一起。

3、对比 相互依存、互相帮助。

4、人生只有彼此信赖、宽容、帮助、合作,才能超越自我,充分实现生命的价值(以原文出发,合理即可)。

(二)

1、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2、主人朴质无华、福荫世人的高风亮节。各种各样物质或精神的侵蚀。

3、主人清醒的头脑、坚定的原则、朴实的为人。

4、一身正气,令人望而生畏。高风亮节,永照人间。

5、衬托出樟树的朴素无华。

6、“更难得的是……永不消失。”

(三)

1、顺叙 插叙

2、采访名演员、名主持人的事采访季羡林先生的事 突出了中心,热情赞颂了季羡林先生平易近人的作风和尊重别人的思想品质

3、表现了他平易近人的作风和尊重知识、尊重别人的思想品质

4、采用讽刺的笔法,表现了作者厌恶名主持人的感情

5、必须写出对比的两个方面:一是名主持人偶尔也有卡壳的时候,说出文章的一句甚至半句话后愣怔片刻,然后一挥手说:“你们回去再查吧……”二是季羡林对提出的问题,都要思考片刻,有两次竟手抚额头陷入长时间思考。两相对比突出季羡林尊重知识、尊重别人的品质

6、太阳暗示了像季羡林先生一样尊重知识、尊重别人、有谦逊美德的人;霓虹灯暗示了像名演员、名主持人一样盛气凌人、不尊重知识、不尊重别人的人。

三、参见“例文”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