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中学 程立新
5、本文几次提到“背影”,其中写的最详细的是哪一次?
6、全文结构:( )-( )-( )
7、开篇设疑:( )背影;中间叙事:( )背影;
望父买橘:()背影;父子分别:( )背影;
结尾思念:( )背影。
8、《背影》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通过记述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况下对父亲倍加之情。
二、片段阅读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
3、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
4、第一段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
5、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
6、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三、拓展阅读
父亲的信(孙盛起)
和前几次一样,李星看都没看就把父亲的来信塞进了抽屉。
来这个远离家乡的小城工作已经快一年了,这期间,月月都要接到父亲的来信,偶而一个月能接到两封。不过,所有的信,他只看过三封──前三封。
起初,他是怀着焦急的心情等待父亲的来信的。毕竟父亲一个人在乡下料理那一亩三分地,孤苦伶仃又体弱多病,让他放心不下。第一封信他在收发室里就迫不及待地拆开来看。父亲不识字,一看就知道信是让只上了三年小学就回家放羊的邻居周二狗写的:
“儿子,你身体好吗?工作好吗?别担心我,我的身体还好,日子也还过得去。记住,别睡得太晚,别和别人打架,别和头儿顶嘴。还有,晚上起夜要披上衣服,别着凉了。爹说过了,要是在外面惹了祸,爹就打断你的腿。父字。”
这封信对他这个中专业生说,实在是短而无味,因此刚拿到信时的兴奋转瞬之间就化为失望。尽管他并没指望一辈子和黄土打交道的父亲能说出什么优雅的字句,但这封信也太过生硬,仿佛无话找话,让他丝毫感觉不到体贴和温暖。不过,他还是立刻写了回信(信中故意用一些周二狗不认识的字词),向父亲说了一些小城和自己的工作情况。毕竟父亲省吃俭用供自己读完了中专,他也因此才有了这份工作,对这一点他是十二分感激的。
接到第二封信时,李星开始感到父亲很无聊,因为除了把“晚上起夜要披上衣服”换成了“睡觉时不要开着窗户”外,其余的和第一封信一字不差。这次他写回信就拖了几天。看完第三封信,他紧皱着眉头,脸上甚至流露出讥笑的神情。如他所料,这封信和上一封的不同之处,只是将“睡觉时不要开着窗户”改成了“把蚊帐挂上,有蚊子了”。他终于决定以后不再回信。当然,他并不是为了节省八毛钱的邮票,甚至也不仅仅因为面对如此简单粗陋的来信觉得无话可说,而是这其中还有一个小秘密──信的末尾,有一行写上又划掉的话,他经过仔细辨认,看出那是“我知道你手头紧。爹也过得紧巴巴”。这再清楚不过了:父亲想向他要钱,可是考虑到他才工作不久,又觉得不妥,所以让周二狗把那句话划掉了。对此他的心中顿生怨言:乡下没有多少花钱的地方,即使日子过得紧张,将就一下也就过去了。可这里不行,同事间的应酬自然免不了,自己也不能吃穿太寒酸,更何况他现在正向打字员顾芳献殷勤,上次请她吃饭一下子就花去了他半个月的工资,因此自己月底还对着干瘪口袋发愁呢,哪还有钱往家里寄呢?当然,这些话是不能对父亲说的,说了他也不会理解。而且,父亲这次把那句话划掉了,没准儿下次就真会写上,到那时,他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思前想后,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既不写回信,也不看信,这样眼不见心不烦,落得个清静。
如今,他的抽屉里已经有十几封没有拆看的父亲的来信。
他洗完手,擦完脸,对着镜子把头发梳理整齐。宿舍里的人都到食堂打饭去了,整幢楼显得很安静。今晚他约好顾芳到外面吃饭,因此在宿舍等她打扮好了来叫他。
有人敲门。他兴高采烈地开门,却不见顾芳,而是同乡郭立。
“你爸给我来了一封信,问你出了什么事。为什么给你写了那么多信你一封信也不回?真不明白,你怎么不写回信。唉,老人家一个人在家里……”
郭立冷冷地说着,不等他开口问,就狠瞪了他几眼,扭头走了。
这可真让人扫兴。他愤愤地坐到床上,深怪父亲竟然给别人写信打听他的消息。稍一思索,他的嘴角就不禁露出一丝冷笑:不就是为了钱吗?写信来要钱,见没有结果,急了。哼,看他找什么理由要钱!──他这样想着,就拉开抽屉,拿起刚收到的那封信,狠狠地将信皮撕开。
当他将信纸抽出并抖开时,一张五元的纸币轻轻飘落到地上!
他的心一惊,连忙看信的内容,见信的末尾清楚地写着:“我知道你手头紧。爹也过得紧巴巴,所以别怪爹邮的钱少。”
他发疯似地把抽屉里的信一一拆开。每一封信里都夹着一张五元的纸币,而信的末尾都写着那句同样的话。
1、文中采用了哪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2、文中为何全部摘录了在儿子看来“短而无味”的信?说一说它的内涵。
3、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请你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进行赏析。
4、请你用一个比喻句写出你对父爱的认识。
5、想像一下当儿子撕开所有的信后会有怎样的表现?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下。
父亲不写信
①同学拿出家信给我看,一行亲切的字映入眼帘:“亲爱的孩子……”感动之余不禁想起了自己千里之外的父亲。父亲从来没给我写过信。
②父亲是个民办教师,在记忆中,我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一片空白。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他们自己父亲怀里尽情玩闹时,我幼小的心灵里总有说不出的失落,但慢慢地我也习惯了这种弃儿般的生活。“父亲”仅仅意味着两个冷冰冰的汉字。他永远是威严的,话很少,冷峻的脸上很难见到笑容。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我总感到自己和他很疏远,在他面前总是一阵阵的紧张,我怕他。由于怕,我总是有意地远离他。
③直到有一天父亲打开啤酒给我也倒上一杯时我才意识到,在他眼中我已经长大了。然而我们俩之间的话仍然很少,往往是他问一句,我答一句;他不问,我便不语。我们在一起常常是长时间的沉默,我隐隐感到一条无形的、深深的代沟已经横亘在我们父子之间了。
④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
⑤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
⑥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
⑦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我应着。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
⑧我没让父亲送我,一个人登上了西去的列车。二十年了,当我第一次离开家,才真正懂了父亲──那是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啊!
⑨大学里我常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生活得很好,告诉他学校里的一切。没别的,我只想让他高兴,让他知道儿子没有忘记他。父亲从不给我写信,我理解他,他是个不善表露感情的人,再说他也很忙。去年寒假回到家,邻居对我说:“你每来一封信,你爸都乐得像个孩子似的,给这个看给那个看。”蓦地,我心头一震!
⑩妹妹来信说:哥,爸爸每天看完新闻联播总要看兰州的天气预报,他整天看石家庄至兰州的铁路线,我说:“爸爸,您老惦记着哥吗?”他说:“不惦记,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
⑾泪光中,我又看见了父亲那冷峻的面孔。父亲,您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了。
1、读第②段,说说“我”为什么感到和父亲“很疏远”。
2、第⑤段中写“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第⑧段中“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的含义是什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认识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例得来的?
4、结尾“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与文章开头的哪句话相照应?为什么说“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
5、本文和朱自清的《背影》都是写父亲的文章。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回答问题。
⑴两个“父亲”的形象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请你概括出两点,写在下面。
⑵谈及两代人的关系,“代沟”往往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请谈谈你对“代沟”这个问题的认识。
迷你语文世界:
“马虎”的来历
人们都喜欢用“马虎”来形容某人办事草率或粗心大意,殊不知在这个俗语的背后,原来有一个血泪斑斑的故事。
宋代时京城有一个画家,作画往往随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一次,他刚画好一个虎头,碰上有人来请他画马,他就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子。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答:“马马虎虎!”来人不要,他便将画挂在厅堂。大儿子见了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虎,次儿子问他却说是马。
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时,把人家的马当老虎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赔钱。他的小儿子外出碰上老虎,却以为是马想去骑,结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画家悲痛万分,把画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诗虽然算不上好诗,但这教训实在太深刻了,从此,“马虎”这个词就流传开了。
【参考答案】
一、1、最不能忘记。
2、⑴安慰我⑵为我买橘子⑶惦记着“我”和“我”的儿子
3、⑷颓唐⑸深刻理解(理解、感激、悔恨、思念,任答一词均算对。)
4、“我”年轻幼稚,只看表象,所以会“暗笑”;“我”从父亲买橘子的背影中感受到父亲对“我”的爱,更从父亲的艰难动作中感受到父亲维持家庭的艰难,因而感动流泪。多年后,“我”也养儿育子,东奔西走,历尽艰辛,完全体会到混乱年代里父亲几近“迂”的爱中包含多少担忧和无奈的痛苦,因而对父亲的感激、对自己当初“暗笑”的悔恨,对父亲命运的悲伤,都凝集到对父亲思念的泪水之中
5、四次、最详细的是第二次,即车站买橘子时的背影。
6、总分总
7、点出引出刻画惜别照应
8、记叙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相别深情至爱思念
二、1、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送“我”上火车。
2、因为他爱子情深,别人去他不放心。
3、与中心关系不大,故略写。
4、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5、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表明作者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6、例一:会。因为年轻气盛,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
例二:不会。既然读了这篇文章,就不会让这种事情重演。
三、1、欲扬先抑衬托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可怜天下父母心。
2、这封信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句句含情,信中父亲先问儿子身体,再问工作,接着告知儿子自己的情况免得儿子担心,再叮嘱儿子起夜要披上衣服,这是一个父亲在尽母亲的职责,然后教育儿子要好好工作、好好做人,字里行间体现出农民父亲对儿子的严格要求和殷切期望,这是一个多么朴实勤劳的父亲呀!
3、从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方面进行赏析或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均可。
4、如:⑴父爱如山,无论山高山矮,他总要把自己的儿女托上山顶,让他们比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⑵父爱就像一个容器,他可以包容儿女的一切缺点与不足。
5、设身处地想一下如:流下悔恨的泪等
(二)1、①没有享受过父爱(或: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 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是一片空白 )②父亲威严、冷峻,话很少③父亲从来没有对自己表示过一点亲昵(或: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答2点即可)
2、为儿子考上大学而欣慰,为儿子即将远离而伤感,这是不善于表达而又难以掩饰的父爱的流露
3、父亲在冷峻的外表下对“我”有一种深深的爱(或:“平静的水波”比喻父亲外表的威严和冷峻,话很少,笑很少,从不表示亲昵,也没有大悲大喜的情感流露。“激流”比喻父亲对儿子深沉而强烈的爱)、①给儿子倒酒②卖驴让儿子复读③儿子考上大学后喝酒,看着地图自言自语④给儿子打点行李借学费⑤专门赶回来送儿子⑥深情叮嘱(答2点即可)
4、父亲从来没有给我写过信;父子间深刻的理解和信任(或:父亲对儿子的理解与信任,儿子对父爱的理解与感激)(答两个方面)
5、⑴①对儿子都有深沉的爱②父爱的表达主要是通过行动而不是通过语言 ③都肩负着家庭重担(答2点即可)
⑵围绕“代沟”,应有观点,应有分析。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