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邓稼先》同步练习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七年级下册 > 邓稼先 > 《邓稼先》同步练习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

1、请试着给加黑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徨()为人知()划开()

()红()抖兽()亡群热泪满()

呼xiào()qiān()字zhì()友diàn()基

yǎng mù()()bá()尖

2、你能为下列词语写上正确的字吗?

至死不()锋()毕露妇()皆知

马革()尸()出不穷知人之()

3、请将下列这段话,美观大方地抄写在方框内。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能从下列词语中任选四个写一段话吗?试试看。

仰慕可歌可泣当之无愧鲜为人知家喻户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①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1945年从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学习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被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②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③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④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⑤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安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⑥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⑦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⑨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1、解释下列成语。

⑴任人宰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至死不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当之无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几段文字,可分成四层。请用“||”在文中标出,并归纳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几段文字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邓稼先一生的主要工作及其贡献是什么?他的贡献对中华民族有什么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邓稼先一生工作的评价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

(一)

跨越百年的美丽(节选)

1998年是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100周年。

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的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她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无力。而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科学定理,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她得到了永恒。“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就像化学的置换反应一样,她的青春美丽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屹经百年,这是用她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六岁的小女孩去当玩具。上帝给的美貌她不为所累,________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实事求是,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在一般人要做到这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身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________;有的人止于勇,________;有的人止于心,________;有的人达于理,________。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刀;毛泽东指挥军民万众,在战斗中打出一个中国,却不授军衔,不背一枪。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恃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

1、在节选第三段中“上帝给的美貌她都不为所累,________________”这句横线上选择最恰当的一句是()

A、尘世给的美誉她也许不肯背负在身。

B、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

C、尘世给的美誉她是不可能背负在身的。

D、尘世给的美誉她肯定不会背负在身。

2、在“有的人止于形,___________;有的人止于勇,___________;有的人止于心,___________;有的人达于理,___________”这段话在横线上选填恰当的一组是()

A、而售其貌;而呈其力;而用其智;而有其技

B、而呈其力;而售其貌;而有其技;而用其智

C、而售其貌;而呈其力;而有其技;而用其智

D、而呈其力;而售其貌;而用其智;而有其技

3、作者在文末说:“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文中谈到的理由是: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第三段画横线句后补充论据,要求符合语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文中第二段划线句的特点,用“……从……,变成……,变成……,变成……”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记得那是12月,我进入巴黎十二大学。我们每周都有一节对话课,为时两个半钟头。在课堂上,每个人都必须提出或回答问题。问题或大或小,或严肃或轻松,千般百样,无奇不有。

入学前,前云南省《滇池》月刊的一位编辑向我介绍过一位上对话课的教授:“他留着大胡子而以教学严谨闻名于全校。有时他也提问,且问题刁钻古怪得很。总而言之你小心,他几乎让所有的学生都从他的课堂上领教了什么叫做‘难堪’……”我是插班生,进校时,别人已上了两个多月的课。我上第一堂对话课时,就被教授点着名来提问:“作为记者,请概括一下您在中国是如何工作的?”①|

我说:“概括一下来讲,我写我愿意写的东西。”

我听见班里有人窃笑。

教授弯起一根食指顶了顶他的无边眼镜:“我想你会给予我这种荣幸:让我明白您的主编是怎样工作的?”②

我说:“概括一下来讲,我的主编发他愿意发的东西。”

全班“哄”地一下笑起来。那个来自苏丹王国的阿卜杜勒鬼鬼(SuìSuì)地朝我(Shù)大拇指。

教授两只手都插入裤袋,挺直了胸膛问道:“我可以知道您是来自哪个中国的么?③

班上当即冷场。我慢慢地对我的教授说:“先生,我没听清楚你的问题。”他清清楚楚一字一句,又重复一遍。我看看他的脸,那脸,大部分掩在浓密的毛发下。我告诉那张脸,我对法兰西人的这种表达很陌生,不明白“哪个”中国一说可以有什么样的解释。

“那么”教授说,“我是想知道,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④

雪花在窗外默默地飘。在这间三面墙壁都是落地玻璃的教室里,我明白地感受到了那种突然冻结的沉寂,几十双眼睛,蓝的绿的褐的灰的,骨碌碌瞪大了盯着三个人来回看,看教授,看我,看我对面那位台湾同学。

“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我说。马上,教授和全班同学一起,都转了脸去看那位台湾人。那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同胞正视了我,连眼睛也不眨一眨,冷冷地慢慢道来:“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

话音才刚落,教室里便响起一片椅子松动的咔咔声。

教授先生盯牢了我,又递来一句话:“您走遍了中国么?”⑤

“除台湾省外,先生。”

“为什么您不去台湾呢?”⑥

“政府不允许,先生。”

“那么,”教授将屁股放了一边在讲台上,搓搓手看我,“您认为在台湾问题上,该是谁负主要责任呢?”⑦

“该是我们的父辈,教授先生,那会儿他们还年纪轻轻哩!”

教室里又有了笑声。教授却始终不肯放过我:“依您之见,台湾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如今?”⑧

“教授先生,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一人做事一人当’。我们的父辈还健在哩!”我说,也朝着他笑,“我没有那种权力去剥夺父辈们解决他们自己酿就的难题的资格。”

我惊奇地发现,我的对话课的教授思路十分敏捷,他不笑,而是顺理成章地接了我的话去:“我想,您不会否认邓小平先生该是你们的父辈。您是否知道他想如何解决台湾问题?”⑨

“我想,如今摆在邓小平先生桌面的,台湾问题并非最重要的。”

教授浓浓的眉毛如旗般展开来,向上升起:“什么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呢,在邓小平先生的桌面上?”⑩

“依我之见,如何使中国尽早富强起来是他最迫切需要考虑的。”

教授将他另一边屁股也挪上讲台,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坐好,依然对我穷究下去:“我实在愿意请教: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这儿坐了二十几个国家的学生,我想大家都有兴趣弄清楚这一点。”

我突然一下感慨万千,竟恨得牙根发痒,狠狠用眼戳()着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站了起来对他说,一字一字地:“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我的同胞,再不会受到像我今日要承受的这类刁难。”

教授倏地离开了讲台向我走来,我才发现他的眼睛很明亮,笑容很灿烂。他将一只手掌放在我的肩上,轻轻说:“丝毫没有刁难您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一个普通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们自己的国家的。”然后,他两步走到教室中央,大声宣布:“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下课。”

出了教室,台湾同胞与我并排儿走。好一会儿后,两人不约而同地看着对方说:“一起喝杯咖啡好吗?”

1、将下列该写拼音的注上拼音,该填汉字的填写汉字。

⑴阿卜杜勒鬼鬼(Suì Suì)地朝我(Shù)大拇指。

⑵我狠狠用眼戳()着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⑴“教授先生,我们的父辈还健在哩!”

⑵我狠狠用眼戳着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

3、文章要注意前后照应,与画线句“教室了便响起一片椅子松动的咔咔声。”相照应的两个句子是: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与都德的《最后一课》同样都体现了这一主题,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最后一课》运用了景物、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多种描写方法,而本文主要采用_______描写。

5、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请将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成一段话,200字左右。

答: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

1、páng、xiǎn、chóu、tuò、yān、tǐng、chàn、kuàng、啸、签、挚、奠、仰慕、拔

2、懈、芒、孺、裹、层、明

3、略

二、理解鉴赏

1、⑴任凭别人随便欺侮。

⑵到死都不松懈,形容坚持到底。

⑶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⑷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一点也不用惭愧。

2、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第一层:写邓稼先在国内外求学和开始研究原子弹的理论。

第二层:写邓稼先成功设计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并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第三层:写邓稼先在病重期间和于敏写了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最后因病逝世。

第四层:高度评价邓稼先的一生。

3、通过邓稼先一身的经历,表现了他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歌颂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4、主要工作是研制成功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他的工作使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日子。

5、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三、拓展延伸

(一)1、B2、C

3、⑴完成对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⑵她实事求是,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

⑶她执著进取,自由地驾驭规律,永葆一种女性的美丽

4、略

5、略

(二)1、⑴祟祟、竖;⑵chuōdiāo2、⑴健康地活着;⑵盯、瞪。

3、⑴班上当即冷场⑵我明白地感受到了那种突然冻结的沉寂

4、爱国主义、对话

5、略。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