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与蛐蛐
济慈
[这是诗的第一节,用动静相衬的手法描写盛夏时“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鸟儿“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示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里“蝈蝈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
[这是诗的第二节,用动静相衬的手法,描写冬日“蛐蛐的歌儿”并将前一节的画面叠加起来,交织成大地的诗歌。]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在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呜叫。
[“寂寞的冬天夜晚”、“严霜凝成”等写出了严冬的寂寞冷清;“逐渐升高的暖气”写出了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这两种氛围既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衬托了冬夜“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表现了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的永恒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夜
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人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第1节描写夜的静谧。]
[随着夜的降临。自然界的万物陷于沉寂。这些描写中既有听觉,又有视觉,也有与白日的联想和对比。]
夜来临,四下一处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第2节接着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歌唱,这里以动写静,以动衬静,从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入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第3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魅力。]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第4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