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外国语学校 凌霄鸿
【文题解通】
一、导读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关于故乡的话题,历代文人骚客唱出了许多凄婉的心声。然而,处于变革时代的思想家鲁迅先生,凭着满腔爱国热情,以其敏锐的感觉,深沉的思索,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生活、社会经济反而日趋衰落。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这些都是鲁迅先生探索、思考的问题。
二、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浙江绍兴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地主官僚家庭,幼年丧父,家道衰落。为探索救国之路,鲁迅曾学习洋务实业,后又留日学医,但最终走上了“文学救国”的道路。他生平著有大量的杂文和小说等,以笔为武器,抨击时弊,唤醒世人,其作品文字犀利,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全部作品结集成《鲁迅全集》。《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
三、背景
《故乡》作于1921年1月,最初发表于同年5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九卷第一号,后由作者编入小说集《呐喊》。
鲁迅于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1919年12月又最后一次回故乡绍兴接他的母亲等人来北京居住。从《鲁迅日记》中可以大致了解这次回乡的经过:1919年9月,鲁迅卖掉了绍兴的老屋,添了些钱买妥了北京西城新街口附近八道弯宅第。11月修葺完毕,同年21日“上午与二弟眷属俱移入八道弯宅”。同月26日鲁迅“上书请归省”。12月1日由北京动身回乡,4日晚“抵绍兴城,即乘轿回家”,在家乡处理搬迁事务,约住了二十来天。12月24日“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29日中午抵北京,“下午俱到家”。往返共计约29天。《故乡》的故事情节便是根据这段生活经历演绎而成的。不过,这只是触发故事的一点,而作品真正反映的却是更为广阔深邃的社会背景。
《故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主要支持者”,“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因此,“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如磐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这篇小说。
【知识览通】
一、语音
1、阴晦 huī,不能念成 huǐ
2、篷隙 péng xì,篷不能念成 fèng
3、萧索 xiāo suǒ,不能念成 sù
4、断茎 jīng,不能念成 jǐng
5、凄凉 qī
6、寓所 yǜ,不能念成 yú
7、捏 niē
8、猹 chá,不能念成 zhá
9、胯下 kuà,不能念成 kuǎ
10、祭祀 jì sì,“祀”不能念成 jǐ
11、弶 jiàng,不能念成 qióng
12、毡帽 zhān,不能念成 zhàn
13、竹匾 biǎn,不能念成 biān
14、秕谷 bǐ,不能念成 pǐ
15、缚 fù,不能念成 bù
16、罩 zhào,不能念成 zhuó
17、獾 huān,不能念成 guàn
18、鹁鸪 bó gū,“鸪”不能念成 gǔ
19、刺猬 wèi,不能念成 wěi
20、畜生 chù,不能念成 xù
21、伶俐 líng lì
22、潮汛 xùn
23、凸颧骨 tǖ quán,“颧”不能念成 guàn
24、髀 bì,不能念成 bēi
25、伶仃 dīng,不能念成 dīng
26、愕然 è,不能念成 é
27、鄙夷 bǐ yí,不能念成 pǐ
28、嗤笑 chī,不能念成 zhī
29、惶恐 huáng
30、瞒 mán,不能念成 mǎn
31、絮 xù,不能念成 rú
32、应酬 chóu,不能念成 zhóu
33、瑟索 sè
34、磕 kē
35、寒噤 jìn,不能念成 jīn
36、廿 niàn,不能念成 gān
37、苛税 kē shuì,“税”不能念成 ruì
38、深黛 dài,不能念成 hēi
39、惘然 wǎng
40、潺 chán,不能念成 chān
41、恣睢 zì suī,“恣”不能念成 zī,“睢”不能念成 jū
二、字形
1、“篷隙”的“篷”不能写成“蓬”或“逢”。
2、“潮汛”的“汛”不能写成“讯”。
3、“伶仃”的“伶”不能写成“玲”。
4、“惘然”的“惘”不能写成“罔”。
三、词语
1、苍黄:灰暗的黄色。本文形容天色不好。
2、悲凉:悲哀凄凉。
3、瓦楞:绍兴人习惯用“楞”指称那种格子状的狭长凹凸的东西,如“一畦菜地”说成“一楞楞菜地”。屋瓦沟脊相间,也是“一楞楞”的,故称为“瓦楞”。
4、易主:改换主人。易:改变。
5、凄凉: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寂寞冷落。本文形容人物神情悲伤难过。
6、神异:神奇,不同一般。
7、家景:家里的生活状况。
8、祭祀:旧时备供品向神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9、无端:无缘无故。端:头,引申缘由。
10、伶俐:动作灵活。
11、景况:光景,情况。本文指生活状况。
12、秕谷:空或不饱满的稻谷。
13、伶仃:瘦弱。本文用来形容杨二嫂两条纤细的腿站立如圆规的姿态。
14、惶恐:惊慌害怕。
15、絮絮:形容说话连续不断。
16、定规:成规,一定的规矩。
17、潺潺:象声词,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18、偶像:原指用木头、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的人敬奉的神像。也比喻盲目崇拜的对象。
19、切近:靠得很近。
20、茫远:渺茫、遥远。
21、大抵:本文是大都的意思。
四、常识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他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一生创作颇丰,其中小说集有《呐喊》、《徬彷》、《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有《坟》《二心集》《且介亭杂文》。鲁迅的一生,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简称“左联”,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组织,1930年成立于上海。领导者有鲁迅、夏衍、冯雪峰、丁玲、周扬等。创办了《前哨》、《北斗》、《文学月刊》等刊物。
【内容析通】
一、理文脉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安排情节。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
故事情节的开端为第1~5段,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时的复杂心情,交代“我”回故乡的目的。
故事情节的发展和高潮为第6~77段,“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故事情节的结局为第78~88段,“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未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将来和下一代。
二、辨结构
结构示意图:
三、探意旨
儿时的“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沉寂、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和猬琐。使“我”感到“希望”的幻灭,心中无比“悲哀”。其实以前的“故乡”也和现实的“故乡”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那时“我”是以纯真少年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所以世界显得那样单纯、美好,甚至有一丝神奇。我们读这篇小说,要从作者对“故乡”的感觉变化中,探讨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这篇小说的主题,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以闰土为例:
少年闰土:
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动作:活泼刚键,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
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理解这样的主题,可以深入探讨演变的原因:过去→现在(推断原因)。
2、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从闰土父子和杨二嫂身上,可以看出这样轮回的影子:
闰土:少年→中年→?
水生:少年“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中年?→?
杨二嫂:年轻→中年→?
也许他们的后代,也会步他们的后尘,在这样的轮回中挣扎。因为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广大民众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过来的,好像黑暗隧道中看不到尽头(无数农民起义推翻封建王朝,然后又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再爆发农民起义,再……历史不停的轮回着,民众的苦难也不停地轮回着)。
3、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再回故乡,“我”和闰土、杨二嫂等人已经有了深深的精神上的隔阂。闰土叫“我”“老爷”,杨二嫂认为“我”“放了道台”,孩提时代那种真诚、友善的关系,已经完全消失了。“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质关系的新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四、议问题
1、1~5节写“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故乡景象如何?这时“我”的心情怎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明确:景象是“萧条”:心情是“悲凉”;这样就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情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
2、第12节写“我”记忆中的故乡怎样?作者描写了怎样一幅图画?这幅图画有什么特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明确:记忆中的故乡非常美丽;描写了一幅“月夜刺猹图”;景色特点:美丽动人,色彩明快;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3、未见闰土前,“我”有关闰土的记忆是怎样的?“我”见闰土前后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见闰土前,在“我”心中,闰土就代表着美丽的故乡的一切记忆。未见时,“我”心中充满期待、憧憬;见到后觉得隔着厚障壁,心中悲凉。
4、与闰土见面时“我”几次“说不出话”的原因有什么不同?
明确:开始“说不出话”是由于兴奋,乍见之下陌生,最后“说不出话”则是由于彼此隔膜。
5、“我躺着,听船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隐含意义是指我在探索、跋涉生活的路、希望的路、国家和民族的路。
6、“我想到希望,……,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反映了“我”在前进道路上的彷徨和茫然,缺乏创造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7、“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如果人民满怀希望,并团结一致地为这希望奋斗,希望则“无所谓无”;如果人们心里充满希望却不去奋斗,希望则“无所谓有”。关键在于应该去争取、创造,应该积极面对未来。作者没有承诺,但是给了人们希望,鼓励人们去追求。
特色鉴通
1、多方面地运用对比手法,多视角地揭示主题思想,给作品增添了更浓重的悲剧色彩:
如萧索破败的荒村与海边沙地神异的图画,构成景物的对比。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豆腐西施”与“圆规”,构成人物今昔的对比。在人物的对比中,又有着诸多层次:有闰土、杨二嫂前后肖像的对比;有闰土前后语言、行动、气质、性格的对比;闰土与杨二嫂性格的对比;有“我”和少年闰土的友谊与“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的对比;有中年的“我”和闰土隔膜与宏儿和水生的“一气”的对比。各方面的对比,把旧中国农村日趋贫困、人与人日趋冷漠的主题思想揭示得更深更广。
2、传神的肖像描写,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对少年闰土肖像刻画,勾勒出一个健康活泼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而对中年闰土所刻画的是一个受尽折磨和压榨的旧中国农民的形象。对杨二嫂素描式的勾勒虽无一贬词,却刻画了一个泼辣粗俗、令人生厌的农村妇女的外部形象。
3、景物描写中深沉地激荡着作者思想感情的波澜:
小说一开头就用阴晦的天气、呜呜作响的冷风、苍黄的天空、萧索的荒村勾勒出冬日江南农村死气沉沉的景象,透露出“我”悲凉的心绪。在小说里,作者将荒凉的景物与悲凉的情绪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创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小说里也有一幅闪着灿烂光彩的图画,即作者回忆少年闰土的那幅“神异的图画”,景物描写中寄托了作者对美好景象的深切向往。
【能力练通】
一、语言训练
1、给下列加粗字的注音:
阴晦()五行()潮汛()愕然()
嗤()笑髀()瑟()索黛()
恣睢()()
2、请描述“我”回乡的心情变化历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在“我”回故乡的路上插入对少年时的回忆,用的是插叙的写法。如果小说用顺序的写法,先叙少年时的生活,然后再叙“我”这次回乡的经过,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一处你故乡的景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段训练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故乡(节选)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
我问问他的情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1、二十余年之后,闰土见到了童年的好朋友“我”时,应该说是“欢喜”的,为什么又出现“凄凉”的神情?
2、闰土见到了“我”时为什么不叫“迅哥儿”,而称“我”为“老爷”?分析确切的一项是()
A、因为他十分尊敬“我 ”。
B、因为他非常害怕“我”。
C、因为他很懂礼貌。
D、因为他有封建等级观念。
3、他“仿佛石像一般”表现了闰土()
A、生性沉默寡言。
B、苦难生活的磨练使他意志坚强。
C、农村人见不惯生人。
D、生活磨难使人变得麻木。
4、文中闰土说话时有许多省略号,刻画出他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神态。这神态说明他哪方面的情况?分析确切的一项是()
A、天生口吃,说不出话。
B、处境悲哀,有口难言。
C、心里害怕,不敢说话。
D、生活平淡,无话可说。
5、下面对“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一段文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非常难”指的是孩子多,总是吃不够。
B、“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表明战乱频繁,兵匪骚扰,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
C、“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表明苛税繁多,百姓苦不堪言。
D、“不去卖,又只能烂掉……”表明生活困苦,又找不到别的出路。
6、文中所指“可悲的厚障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用的___________修辞手法。
(二)不知故乡
我不知道我的故乡在哪里。
襁褓中,故乡可能就是慈爱的目光,远离了母亲我想我肯定会哇哇大哭的,不然,做母亲的有事离开何以要偷偷地走?有了记忆,故乡是__________的家,高高的门槛把世界分作故乡与异地,好不容易跨了大门还要回首望一望家是否依旧。稍大故乡变作熟悉的村子,十里外的小镇是不去的,害怕忘了回家的路。
我从来都不去想大西北的______________,事实上却让我身临其境。于是,让我舍得为故乡流泪,让我舍得为故乡贴金。每每回家一趟,总会花些辰光走走旧地。
而今,回来了,离家五百里,都在江南,给人感觉似乎就在村口。故乡不再是少时的内涵,它是爷爷山间的息地与父母的花发和病躯。
故乡是酒,时久而味弥醉。
我不知我的故乡该有谁。
我知道乡下那时的干部很多,书记、会计、大队长、小队长……记得马成曾是大队长,脖子上挂只哨子,整天命令大伙今天怎么,明天如何如何。现在他已没有这份权力了,不过养了三四百只鸭子,照旧吆喝鸭子们从东到西,由南往北,每天拿百来斤谷骗它们下蛋,据说收成也蛮好。
二龙一家是村里的象征。他办一家建材厂和一家印刷包装厂,效益一直冒尖,镇子上好多人都想进他的厂。董事长、总经理是他的头衔,西装革履,戴副变色眼镜,手握大哥大,挺像回事的。这回叫我在城里帮他找辆车子,说“桑塔纳”差了些。要进口的,钱不在乎,要的是气派。
故乡是春,朝气袭人。
我找不着我故乡和我故乡的人,不管时空。
我的故乡是低矮的民房与__________的村路,穿着补丁衣裳的__________的村姑村夫和到处瞎奔随地拉屎的猪羊。自来水与煤气灶,皮夹克和表弟的胯下一步“马”,大婶指间的“星”,不是我记忆中的故乡。
可是,我有故乡。我曾经在那里生养,浓浓的乡音是不灭的印记,不然,有聊无聊时,怎会有意无意地念着它,护着它。
故乡,一篇上乘的散文,形散神宛然。
1、在文中空白处依次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和睦荒芜曲折舒适
B、温馨荒凉泥泞闲适
C、和睦凄凉崎岖闲适
D、温馨凄清坎坷舒适
2、对“让我舍得为故乡贴金”一句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极力粉饰自己故乡
B、舍得资助自己的故乡
C、舍得花钱回故乡
D、极力赞美自己的故乡
3、对文章标题“不知故乡”一句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不知故乡了。
B、“我”从小离开了故乡,对故乡已经没有什么印象,所以“不知故乡”。
C、故乡发生了深刻变化,作者对故乡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既清晰又朦胧的情怀,所以说“不知故乡”
D、作者在很多地方生活过,故乡的内涵难以确定,所以说“不知故乡”。
4、对本文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正确的一项是()
A、烘托B、象征C、对比D、联想
【参考答案】
一、
1、huìxíngxùnèbìchīsèdāizìsuī
2、回故乡:想念、急切→见故乡:悲凉→忆故乡:欲说无言、忧郁→忆闰土:高兴、佩服、兴奋、依依不舍→见杨二嫂:愕然、惶恐、困窘→见闰土:初时兴奋,转而震惊、悲哀→离故乡:惘然、愁闷中带希望。
3、用插叙的写法就把少年“我”和少年闰土的关系组织在“我”现在回乡的时间过程中,使小说给人一个完整、统一的感觉。如果用顺叙的写法,小说在时间上就被截成了不相连接的两段,在感觉上小说就不是一个统一体了。
4、由读及写,结合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完成,从中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
(一)1、二十多年的贫困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想到自己目前的生活现状,不觉凄凉、自卑起来。
2、D
3、D
4、B
5、A
6、感情上不沟通,有隔膜 借喻
(二)1、B“温馨”突出故乡带给“我”的亲切感。大西北是“荒凉”的,而“凄凉”多形容人的心境,“荒芜”多指被荒废的土地。大西北不繁华不热闹,但并不是被荒废的土地。村路“泥泞”符合实际,村姑村夫衣着简朴,但心情愉快。应该是“闲适”,而不是有优裕生活的“舒适”。
2、D这是“为故乡贴金”的指“我”基于对自己故乡的热爱与眷恋,极力赞美自己的故乡。
3、C,A、B两项与全文内容矛盾,作者一直怀念故乡,不可能忘了故乡。D答案无道理。C项最符合作者的心理,故乡变了,现在的故乡不是记忆中的故乡,但仍是“我”的故乡。
4、C本文以故乡今昔的变化作对比,表达自己的情感。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