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第四单元》典型例题分析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八年级下册 > 第四单元 > 《第四单元》典型例题分析

【例1】

阅读《云南的歌会》,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云南的歌会》一共描绘了几个歌唱的场景?在每个场景中,作者分别描写了哪些内容?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作者在不同的内容上各有什么侧重?

精析:只有对课文内容有了基本了解,才能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主题和作者寓托其中的感情。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仔细体会,不要草草完成。

答案: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第一部分: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第二部分:山路漫歌。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第三部分: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在手法上,作者对不同内容处理也不相同。“山野对歌”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村寨传歌”更是盛况空前。写场面,有全景式的全局描绘,也有特写式的细部刻画,相互配合。

2、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要言之有理)

⑴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⑵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精析:这是一个发散性的问题,答案不强求一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一定要对语言进行细致分析、体味,切忌泛泛而谈,架空分析。

答案:第一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目前。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第一段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第二段侧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

3、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精析:在分析中,不一定在那些具体手法上大做文章,但必须领略文中的意境,感受作者创设的氛围。也不一定分析得面面俱到,只要有所感受即可。

答案:“赶马女孩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脑。但是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首先,这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他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

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其次,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境。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情趣。

第三,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赴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主题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

【例2】

阅读《端午的鸭蛋》,回答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要在第1段中介绍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与后文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整体把握文章)

精析:要解答本题,需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整体上的严谨与和谐。

答案: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一笔一笔写来,丝毫不乱。

从文章思路来看,谈“端午风俗”十分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

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2、有的读者认为,文章如此津律乐道谈论的仅仅是“咸鸭蛋”,是日常生活中太过平常的东西,甚至有人认为作者小题大做,无病呻吟。你对这个问题怎样看?

(敢于讲自己的观点)

精析:这个问题涉及到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答案: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作者把文章的内容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正流露出他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

3、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找出你喜欢的句子,简要分析语言上的特色。

(仔细体会、回味)

精析:语言学习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必须细细品味,才能解析汪曾祺的语言特点。汪曾祺的语言特点是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雍容典雅,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答案:

如:“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表现出语言“平淡而有味”的特点。

“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这一点在本文中体现得不太明显易见。但也有所体现。例如,“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如:“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句话“文白夹杂”,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是文章语言幽默的一个极好的例子。

【例3】

阅读《吆喝》一文,回答问题。

(也是对作者写作目的的探究)

1、为什么作者对旧北京的吆喝声如此感兴趣?

精析:这是理解文章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理解了作者为什么对旧北京的吆喝声如此感兴趣,才能理解作者对于吆喝声的描绘,才能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注入了多么深厚的感情。生活中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用来评价萧乾的《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了。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这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尤其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深深烙进人们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回忆。

答案:因为作者把吆喝当作了自己早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把吆喝看作是一种文化。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街头叫卖声,其实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清纯悠扬的叫卖声似乎还包含着创作者的个性。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作者在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总体上是充满了怀念之情的,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2、在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但作者介绍起来却有条有理,丝毫不乱。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思路呢?

(理清文章思路)

精析:文章结构安排,一般分为以下三种:总分、并列、层进。写作的时候,作者会按照时间的变化,事件的进程,地点的变化来叙事。但当事件头绪繁多的时候,就要看作者的写作功力了。

答案:文章第4段实际上是个总领段落:“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一句从两个方面为全文立下了“主脑”。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作者介绍了”“大清早过卖早点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儿的……白天就更热闹了……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按“一年四季”顺序,作者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最后,作者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经过作者如此一梳理,纷结杂乱的各种吆喝声顿时“秩序井然”,文章的思路就显得十分清晰了。

3、为什么作者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

精析:这体现出作者对材料的加工剪裁的功夫。详略得当,是写文章的一个基本要求,但是想做得好,却不容易。如何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的事物?本文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答案:在这一部分只介绍了卖馄饨、卖硬面饽饽、算卦、乞讨者、卖柿子、卖糖葫芦等多种吆喝声,其余的都只简单介绍卖什么。因为各种吆喝实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无必要一一介绍,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卖者,读者自然能够体味到此起彼伏“没个停”的叫卖声。因为,只要看看“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一句就可知要一一列举这种种叫卖声几乎没有可能。于是,作者只有择其要者加以简介。同时在最后四段对种种吆喝做了一番归类概括的工作。

4、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不要忽略过渡段的作用)

精析:段落之间的过渡如果得体,会使文章前后连贯,浑然一体,如果不注意过渡,文章在行文上就显得生硬、不自然。仔细体会文章中的过渡,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技法的高超。

答案:⑴“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⑵“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⑶“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从“一日”转到“一年”。

⑷“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叙述介绍自此开始退让为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例4】

阅读课文《春酒》,回答问题。

1、作者在文章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的感情支配着文章的主题)

精析: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但这不是单纯的回忆。童年,在她的文章中已经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光辉,已是达到“真善美”和谐统一的人生境界。在琦君50多本文学作品中,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她以中国传统的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营造了一个只属于她的艺术世界。她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答案: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在作者的文章中毋宁说是一种对人性的讴歌和向往,尤其在龌龊现实的映衬之下,琦君笔下的童心童趣更几乎是人生永难企及的乐园,令人向往,令人怅惘,琦君用自己的文笔为读者营构了一方心灵的“理想国”。

2、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

精析: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作者通过这样的内容要表现的主题就不言而喻了。

答案: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印象叠印在一起,辉映成一片快乐而感伤的迷濛。这样美好的快乐之乡,如今还有吗?或许这是思念生养自己的故乡,或许这又是向往心灵的故乡。《春酒》当作如此读,我们才能品味出其中的情感和趣味,那逝去的一切是那么清晰而美好地在记忆深处招摇,撩惹起我们多少或感伤或甜美的心绪呀。

3、作者围绕“思乡”这个主题是如何组织材料的?

(文章的构思精巧)

精析:优美的散文,常常是精巧构思的结果,琦君散文构思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为使散文神凝,她很注意“文眼”的安设而又不露痕迹。作者的很多散文,都以清新文字和素淡笔调,将一个个短小的故事、一件件普通的事物,舒徐自如地写出来,让读者得到丰富的感受。这些内容至少让人品味到以下几种美:民风之美:新年迎神拜佛,有诸多禁忌;元宵节后,换下的供品堆得“满满一大缸”,孩子们的兴奋、快乐,家长的紧张、繁忙,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中国传统风俗画卷。人情之美:家家户户轮流邀喝春酒,大有“家家扶得醉人归”之景象;村子里有人需钱急用,要起个会……正月里,会首总要置酒表示酬谢,而母亲很乐意把花厅“供人请客”,并捧出自己泡的“八宝酒”为人助兴;此时灯火明亮,人人兴高采烈,母亲因别人的赞美高兴得“两颊红红”。笑眯眯的母亲,本本分分的村民,令人难忘。

答案:作者把许多有关的片断汇集于“思乡”这个焦点上:农历新年里的种种风俗与禁忌,“我”一马当先地作为母亲的代表前往家家户户喝春酒,乡亲之间互相“起会”置办“会酒”的融洽;“我”在多年之后按母亲的办法“如法炮制”的“八宝酒”……这一切都围绕着“家乡的味道”展开。文未那句从心底发出的深深的感叹足以让所有的游子动心动容:“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些内容使这篇散文凝练、浓烈,使读者受到启迪。

4、作者笔下“母亲”的形象十分出色,概括说明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分析散文中的人物描写可以参照分析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方法)

精析:琦君写人的散文,都小说化了。她散文中的人物,个个生动形象,形神毕肖。本文对母亲的描写尤其出色。事实上,琦君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

答案:琦君笔下的母亲是一位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这位母亲,没有文化、俭朴勤劳、灵性很强,她善良大度、充满美德、性格坚强。母亲的谆谆教诲、关爱呵护、劳心劳力以及一言一行,都是琦君写作的题材。有时,简单的几笔,人物就树立起来了。例如:“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在这里,母亲的慈爱温柔,孩子的活泼调皮,真是历历如在目前。

【例5】

阅读《俗世奇人》,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本文标题“俗世奇人”有什么含义?

精析:文章题目有时可以透露出许多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信息,它是文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借助标题进一步了解文章的主题、内容等要点。

答案:由文题可知,本文要点有二:一写“俗世”中人,二写“俗世”之中的“奇人”,一“俗”一“奇”便是文章的要领。刷子李、泥人张均是一等一的高手,但又不是世外之人;他们有才能、有个性,喜怒哀乐样样俱全,但行事言语又高于常人,所以,用“俗世奇人”称之最恰当不过。

2、两篇短文都以两位手艺人的高超手艺为话题。既为奇人,则轶事多多,但作者为什么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

精析:写人叙事是学生写作的基本功,但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用一件事表现人物特点总觉不充分,多写几件又觉得啰嗦,这个分寸总是掌握不住。体会作者的文章,会有收获。

答案:两篇短文都以两位手艺人的高超手艺为话题。既为奇人,则轶事多多,但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秩。可见作者描写人物的本领十分高明。

3、作者写“刷子李”和“泥人张”都只写了一件事,在写法上,二者有什么不同?

精析:类似题材在表现上如果没有区别,就会给人以雷同之感,所以在写作的时候作者都会十分注意这个问题,给每个题材选择不同的切入点,使用不同的写作手法,这样使类似题材能够有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答案:作者写“刷子李”,先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天津码头“优胜劣汰”的环境,为人物预设一个极不同寻常的背景,然后再写刷子李的奇妙绝活,极力写他手艺之高——“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这是在与自己挑战?还是以特立独行显示自己的超凡出众?但无论如何这吊起了读者的胃口。接着,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脚上有一白点:师傅如那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

写“泥人张”,则是单刀直入。三言两语介绍泥人张后,便切入正题,这是一场人格的较量,也是智力的较量。面对海张五的挑衅,人们都等着看泥人张怎样“回报”。于是,故事有了悬念。而泥人张的回报也十分奇特——用鞋上的泥捏出了“一脸狂气”的海张五头像,第一回合告一段落。而海张五接着又侮辱起泥人张的手艺——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对此,泥人张居然毫无反应,但事后的“回报”更令人叫绝——次日,街市小杂货摊上摆出了一二百个“海张五”泥像,并大书“贱卖”等字。泥人张一言不发而妙招制胜。

4、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独到之处?

精析:本文的语言特色非常鲜明,尤其是他大量使用了天津方言写作。方言写作非常能增添文章的趣味性,运用得好,可以与文章内容相得益彰,但运用不好,有时显得油滑,所以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写作内容和文章主题,以及自己写作的特点来决定是否使用方言写作。

答案:本文的语言特点首先是有浓郁的“天津”风味:“要哪没哪”“就赛升天一般美”“架式挺牛”“一个泥团儿砍过去”等都吸取了方言中的精华。其次,语言极具造型能力:“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一句对称工整,有对比,有比喻、夸张,将天津卫码头上的世风描写得淋漓尽致。再看写刷子李刷墙的一段文字:“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这哪是刷墙,简直是在舞蹈,几句简单的白描,人物就立刻活在纸上。又如,泥人张捏好海张五头像后,“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一个“戳”字看出了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真是无可更易的一个字眼。此外,全文语句短小精粹,活泼幽默。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