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第六单元》典型例题分析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八年级下册 > 第六单元 > 《第六单元》典型例题分析

【例1】阅读《小石潭记》,回答问题。

1、背诵全文。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精析〗

设计此题,首先是为了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其次是帮助同学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答案〗

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仔细品味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⑴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种景致。

⑵这段话主要描写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

⑶这一段采用了__________的描写方法,表现了潭水的__________。

⑷这一段采用了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⑸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潭中鱼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析〗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同学重点关注文中描写潭中游鱼的这一段文字,品味作者在文中描写的妙处。复述不等于翻译,不必字字落实。品味和复述,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答案,可以在准确理解这一段文字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感受。

〖答案〗

⑴(参考)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都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去,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⑵潭水游鱼

⑶侧面描写清澈

⑷欢悦

⑸可:大约。许:表示约数,相当于“来”。佁然:呆呆的样子。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3、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精析〗

这是一道拓展性的练习。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同学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摘录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同学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答案〗

我们学过的描写山水的古诗文名句有:(提供一些,只做参考)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吴均)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郦道元)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皆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李白)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曹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王湾)

【例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岳阳楼记》全文,回答问题。

1、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精析〗

设题目的是使同学在朗读背诵全文的基础上,准确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

〖答案〗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粗的词的意义或用法。

重修岳阳楼

予作文以记之

⑶此则岳阳楼之大

国怀乡,忧谗畏讥

⑸心旷神怡,宠辱忘,把酒临风

⑹微斯人,吾谁与

〖精析〗

设题目的是使同学在诵读感悟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常见实词的意义或虚词的用法,逐步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

〖答案〗

⑴(乃:表示两事相承,可译为“于是”“就”“便”。)

⑵(属:通“嘱”,嘱托。)

⑶(观:景象。)

⑷(去:离开。谗:说别人坏话。)

⑸(偕:一起,一同。)

⑹(归:归依。)

3、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与同学交流。

〖精析〗

设题目的是为了启发同学深入理解这句名言的内涵,并体会其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的启示意义。

〖答案〗

这句话的含义是: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

4、下面对课文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被贬职外调的官员和诗人大多在此相会,他们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没有区别吧?

B、“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想起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诬陷诽谤,眼前景物萧条,感慨至极而心中悲伤。

C、“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此时)登上岳阳楼,就心情畅快,荣辱都被丢开,在清风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D、“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表现滕子京虽被贬官,但上任后积极有为,仅一年就取得了成就。

〖精析〗

“得无异乎”应解为“能没有区别吗?”

〖答案〗

5、翻译下列语句。

A、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精析〗

关键词语要解释准确。

〖答案〗

A、依我看来,那巴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B、他们不因环境顺心而高兴,也不因个人失意而悲伤;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例3】朗读并背诵《醉翁亭记》,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精析〗

设题目的是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语句的理解,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感。

〖答案〗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2、下面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改写《醉翁亭记》而成的一首词,名为“瑞鹤仙”。你喜欢《醉翁亭记》还是这首词?写一段文字,简要说出自己的想法。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觥筹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精析〗

设题目的是通过比较,对散文与词的不同风格特点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形成一点理性认识。

〖答案〗

黄庭坚的《瑞鹤仙》浓缩了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基本用原句连缀成篇,显示出极高的提炼再创功力,形式上也完全变成了“长短句”。但由于近乎是文字游戏,又不出新意,所以读起来未免索然寡味。黄庭坚出于对《醉翁亭记》的酷爱,才有此改编。(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要言之成理。)

3、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若夫日出而林开,云归而岩穴,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风霜高,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⑴解释文段中加粗词语,错误的一项是()(文言词语要掌握!)

A、霏:雾气。

B、暝:昏暗。

C、阴:绿阴。

D、洁:清洁。

〖精析〗

“风霜高洁”中的“洁”是洁白的意思,而不是清洁的意思。

〖答案〗

⑵对文段中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文意要清楚!)

A、“日出而林霏开”是早晨之景。

B、“云归而岩穴暝”是傍晚之景。

C、“野芳发而幽香”是春天之景。

D、“水落而石出者”是秋天之景。

〖精析〗

“水落而石出者”描写的是冬天的景色,而不是秋天的景色。

〖答案〗

【例4】阅读《满井游记》,回答问题。

1、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熟读课文,试找出几处这样的景物描写,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精析〗

设题目的是让同学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本文写景的特点。

〖答案〗

文中这样的景物描写还有几处,如“上膏微润”,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麦田浅鬣寸许”,写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准确而生动。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无不渗透了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2、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比如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吗?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精析〗

本题目的是让同学注意课文中比喻句的用法,体会其恰切生动的表达效果。

〖答案〗

文中这样的比喻句还有几处,如“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鲁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3、下列三组短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试加以辨析,并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精析〗

设题目的是让同学注意课文中助词“之”的用法,体会它在结构或语气上的作用,并作一些古今对比,加深印象。

〖答案〗

一室之内郊田之外(表示限定关系,可译为“以”。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还常用,如“四海之内”“国门之外”。)

脱笼之鹄曝沙之鸟(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的”。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语中,如“惊弓之鸟”“一丘之貉”。以上两种,也都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但主要起结构作用。)

倩女之靧面髻鬟之始掠(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这种用法现在已不用。)

4、阅读下面的文段,并回答问题。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⑴本段文字中点明季节的是__________。

〖精析〗

花朝节,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此句点明季节。

〖答案〗

花朝节后

⑵北京早春的气候特点是()

A、燕地寒B、余寒犹厉C、冻风时作

〖精析〗

注意总括句!段首作概括,后面是具体描写和叙述。

〖答案〗

⑶文中怎样具体写早春特点的?

〖精析〗

“具体”二字!要找具体描写天气的句子。

〖答案〗

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⑷文中哪句话暗示了作者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

〖精析〗

局促,拘束的意思;写的是心理感受。欲,想要的意思;写的是心理活动。

〖答案〗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例5】背诵课文《诗五首》,回答下面的问题。

1、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精析〗

设题目的是让同学通过比较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和主旨,把握两位诗人各自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惟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士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

〖精析〗

设题目的是让同学通过比较这两首诗在形式和写法上的异同,加深对诗的理解。

〖答案〗

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都不拘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句,诗句多少依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都以写气候景物开篇,都将景物描写与叙事融为一体;都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怀。不同之处在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七字句为主,间有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杂错;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齐;叙事点到为止;抒情含蓄而典雅。

3、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中你联想到什么?与同学交流。

〖精析〗

设题目的是让同学体会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并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对这两句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同学可广泛联系历史与现实,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答案〗

提示:这两句诗以落花自喻,表明心志:政治上失意,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精析〗

“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传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

〖答案〗

这两句写雪后美景。表现了诗人乐观、开朗的情怀。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