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点语句】
1、文章开头一段话的用意是什么?
解析:一般而言,文章开头一段不外乎是引出话题,激发兴趣,概括全文中心或造成悬念等作用。只要我们对文章的开头作具体分析就能得到答案。
参考答案:这一段内容与下文紧密相连,下文围绕此段展开,因此,这一段点明中心,开宗明义,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
2、科学家研究事物或事理,注重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给你什么启发?
解析: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就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同领域之间相佐证,促进科学的发展。明白了上述内涵后,再结合我们自己的学习便可作答。
参考答案:
在学习研究中,我们应用联系的观点在学科内或学科间进行沟通,促进自己思维的发展,更高效率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意思对即可)
3、试对两篇文章作一些比较。
解析:比较文章的出发点很多,如思想内容、表达技巧、语言风格、作者个性等。
参考答案:
⑴两文的主旨相同,都证明了“不同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主旨。
⑵文体相同,两者都是科普说明文。
⑶语言风格相同。
⑷文章侧重点不同,两者虽然都写到了恐龙的灭绝,但第一篇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而第二篇则是以恐龙的灭绝原因为探讨的主题,用“被压扁的沙子”作证据。
【重点难点分析】
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灭绝的问题,但由于目的不同,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第一篇是由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来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第二篇则探讨了恐龙灭绝的原因。
1、《恐龙无处不在》:
仅从题目上看,好像在介绍恐龙曾遍布世界,但文章的中心却是阐述“板块构造”理论。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而引发作者的深入思考,他不是停留在对恐龙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并不适应寒冷地区生活的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提出这一问题实质上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维路径。
2、《被压扁的沙子》:
本文与《恐龙无处不在》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开始并不急于对主旨进行阐述,而是先引入问题“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还是“火山”?摆出问题之后,才来探讨“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通过对斯石英性质和形成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恐龙的灭绝是由于“撞击”而并非由于“火山”。
这两篇短文都谈到恐龙灭绝,但说明的中国和目的都不相同。《恐龙无处不在》以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支持“板块构造”学说;而《被压扁的沙子》则从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之因。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