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祟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任务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它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1、作者笔下的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各是具有什么样性格的人?
2、邓稼先能够为国家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原因是什么?
3、作者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作对比,目的是什么?
〖精析〗
人物传记类文章除了记述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之外,最主要的是表现所写人物的内在的精神品质,揭示出人物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这样的传记才能吸引读者。
作者在叙述过程中,随时加入自己对人物的评价,这种评价引导读者对所记述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还充分表达出作者自己的爱憎。
〖答案〗
1、奥本海默是一个锋芒毕露、拔尖的人物。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2、作者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突出邓稼先身上的独特的品格和气质。作者从对比中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绝对相信他,这是他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3、“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说明了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格高尚的人物,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才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例2】
1、作者写“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起笔的?这样起笔好在哪里?
〖精析〗
“开门见山”的写作方法同学们并不陌生,但是在应用时却常常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应该好好学习本文的写法,认真体会。
〖答案〗
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自己的话起笔,直接点题。所引用的闻一多先生的话言简意明,最能体现闻一多先生的人生态度。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说”与“做”的态度;二是语意递进加深──“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文章采用这样的方法起笔,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闻一多先生是这样说的,做的又是怎样呢?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文。
2、文章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写法有何不同?这样写能收到怎样的效果?
〖精析〗
通过本题,可以了解文章中叙述和议论是怎样水乳交融地联系起来的。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既“说”又“做”,先“说”,跟着“说”的就是“做”。文章先写他的“说”,写他“说”的事实,由“小声说”到“向全国人民呼喊”,这样使读者充分体会到闻一多先生的思想进步的过程。写他“说”的内容与目的──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再叙他的“做”──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用他的“说”和“做”揭示其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大无畏精神。
〖答案〗
第一部分写法是先引用闻先生的“言”,然后记其“行”,再进行议论。这部分写法是把闻先生的话插入作者所叙事实之中,而这些话又是闻先生致作者信中亲笔所写,情真意切。作者在记“言”叙“行”的基础上,连用三节文字进行议论,展现民主战士形象,讴歌他献身民主事业的无畏精神。
第二部分把闻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糅合起来写,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写,一气呵成,表现了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结尾部分的排比段描绘出了闻先生“说”的气冲斗牛、声震天地的神态,再现了他“说”的坚强不屈的声音、昂首挺进的形象。议论中寓含深情,议论中夹以事实,叩击读者的心弦,使读者对闻一多先生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这种叙议结合的写法,使所写人物的精神品质更容易为人接受,而且叙述、议论结合十分紧密,叙述精练,议论得体,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3】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客人带着好象敬畏又好象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象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女佣略一踌躇后,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可是他的表情是不耐烦的。
“什么?又怎么了?”他大声说。接下去倒像在自言自语:“倒霉,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是那些孩子,嘲笑我,捉弄我,模仿我的样子。”
女佣向客人指了指。
贝多芬说:“谁?那是谁?”
他又粗着嗓子喊道:“你们说的声音大些,我是个聋子。”
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视了一会儿:“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出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枝铅笔给客人。
客人在纸上写着:“我们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贝多芬神往地说:
“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他接着说:
“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停地记下来。
1、语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贝多芬的?
2、简要分析语段中关于贝多芬的肖像描写,这些肖像描写表现出人物怎样的精神世界?
〖精析〗
写作的思路是否清晰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文章的结构层次。一篇好文章层次分明,使人读来有条不紊,没有跳跃、重复的感觉。所以在阅读时应特别体会,写作时应着力模仿,以达到提高自己水平的目的。
〖答案〗
1、所选语段按照访问的顺序,首先借女佣之口,让她以贝多芬日常生活的见证人的身份,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接着,以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最后,作者让主人公贝多芬自己开口,袒露他的内心世界。层次清晰,脉络清楚。
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出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
一个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不仅是要向读者介绍人物的外貌,更重要的是“以形传神”,内在的“神”是写作的核心,是所写人物的灵魂,有了这个核心,人物形象才能深刻地印在读者心中。仔细体会本文对贝多芬的肖像描写,是如何表现出他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的。
〖答案〗
2、本文的作者显示出了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贝多芬那“愁苦”的脸,蓬乱的头发,都在印证着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然而,与此同时,他那“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的宽阔双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口”,都在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作者的描写具体、细致,但不是面面俱到,都是紧扣人物的精神、气质来描绘人物的,显得十分传神。
【例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接着来的是左拉。他爬了六层楼的楼梯累得呼呼直喘。一进来就歪在一把沙发上,并开始用眼光从大家的脸上寻找谈话的气氛和观察每人的精神状态。他很少讲话,总是歪坐着,压着一条腿,用手抓着自己的脚踝,很细心地听大家讲。当一种文学热潮或一种艺术的陶醉使谈话者激动了起来,并把他们卷入一些富于想象的人所喜爱的却又是极端荒谬、忘乎所以的学说中时,他就变得忧虑起来,晃动一下大腿,不时发出几声:“可是……可是……”然而总是被别人的大笑声所淹没。过了一会儿,当福楼拜的激情冲动过去之后,他就不慌不忙地开始讲话,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
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有一副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他的头像古代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却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的性格。在他那很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他的微笑总使人感到有点嘲讽,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地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可笑。
根据所选语段对于左拉的肖像描写,请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精析〗
通过对人物肖像的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是阅读练习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所以要学会准确分析人物形象。
〖答案〗
“他很少讲话,总是歪坐着,压着一条腿,用手抓着自己的脚踝,很细心地听大家讲。”说明左拉是一个温和、寡言的人,他善于倾听别人的话语,而且一旦发现别人的话语中有什么问题的时候,“他就变得忧虑起来,晃动一下大腿,不时发出几声:‘可是……可是……’”作者通过对他头部的描绘,表现出他的坚毅和聪慧。
【例5】
《孙权劝学》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精析〗
俗话说:言为心声。通过人物语言刻画人物,可以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还可以使人通过语言体会语言背后的丰富内涵。更重要的是生动的语言可以充分展示一个人的性格,运用得当,会十分传神。在这方面,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有着非常优秀的传统。
〖答案〗
《孙权劝学》以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对话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既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主人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