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物质的密度》教学探究

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密度是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教材从识别自然界的各种物质谈起,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基础,通过实验探究引出密度的概念,并鼓励学生通过认识一些物质的密度,解释与密度有关的一些生活现象。密度知识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②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②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学情分析

1.认知水平学生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对物质的属性──质量有了初步的认识;从天平与量筒的使用过程中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测量知识与方法;通过对前几章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2.学龄特点初中生的独立意识较强,情感因素对物理学习的影响较大;思维特点已经开始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最好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组织教学。

重点、难点

重点:①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②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通过密度概念的得出,渗透科学思维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密度的概念是今后学生学习其它力学知识的基础,因此从知识的角度看,本节的重点问题是密度的概念及其应用;“比值定义法”是定义物理概念的重要方法,在其它章节的教材中多次用到比值定义法,如:用路程和时间之比获得物理量“速度”,用压力和受力面积之比获得物理量“压强”,用电压和电流之比获得物理量“电阻”,所以从技能的角度,把方法的培养也作为本节的重点。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不少学生在学习了密度的公式(ρ=)以后,认为物质的密度受质量和体积的影响,忽视了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比值的不变性,即密度的特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在授课时对密度概念的得出过于简单,没有让学生体验比值定义的全过程,因此本节的难点是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全班同学的合作,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进行合理的归纳、总结,得出密度的概念。

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提供以下机会:

1.独立观察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与分析归纳。

2.操作、尝试的机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

在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生活中识别物质的各种方法,然后在课堂上自由发言,进行交流。估计学生找到的方法很多,如颜色、气味、硬度等等,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伊始有了较高的学习情绪。

2.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展示四组图片:金条和铜条,有机玻璃和普通玻璃,银器和不锈钢制品,自来水和海水(可以用盐水代替)。向学生提出问题,有什么方法能帮助你识别这些物质呢?结合学生的各种回答,引入识别物质的另一种方法──密度。

·猜想与假设

根据生活经验,让学生思考: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其质量是否相等?进一步思考:如果是体积相同的同种物质,其质量是否相等?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其质量又怎么变化呢?过渡到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从以上的猜想出发,取铜、铁、铝三组物体中的一组作为研究对象,每组物体的体积有的相同,有的不同。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量筒或直尺测出它们的体积,分别计算每个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选取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分工合作共同收集证据。以小组为单位,不同小组选取不同的物质进行测量,一是可以节省时间;二是可以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三可以加强全班同学的交流,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

在实验前,应该和学生一起讨论实验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如分工要明确,严格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要认真、细心,如何记录实验数据等。

·交流与合作

每一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测量结果,启发学生发表见解,对收集到的实验数据总结归纳:

①同种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大小。

②不同种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大小。

在以上归纳的基础上,引出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

·评估反思

对实验探究的全过程进行思考:

①实验结论与生活经验有没有冲突?

②你是怎样把实验数据和结论联系在一起的?

③实验过程中哪些做法影响着结论的可靠性?

④实验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⑤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发现新的问题?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强化了学生对整个探究全过程的体验与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反馈练习

①阅读表格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②STS型。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③探究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应突出对所研究问题的思考过程:

观察探究抽象应用,使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思路有所把握。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