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第一章:声现象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 ||||
学习 目标 | 知识 目标 | 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知道骨导的原理;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 |||
能力 目标 |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 ||||
情感 目标 |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 ||||
学习重点 | 人耳的构造; 骨传声和空气传声 | 学习难点 | 听到声音的过程。 | ||
教具与 媒体 | 视频资料,音叉, | ||||
教 学 程 序 | 内容与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 依据 | ||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复习提问: 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振动的物体一定发声吗? 3、声音是借助于什么向外传声的? 4、传声介质有哪些?真空能不能传声? 引入新课:老师的讲课声大家都能听到,你想过没有,为什么你能听到我的讲课声呢?它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1、要有声源;2、要有传声介质;3、人耳能感受声音。前两个我们上节课已经讨论过了,这节课我们通过对人耳朵的学习,认识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2、猜想与假设:大家猜想一样,人耳要想能感受声波的振动,它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呢? 上节课我们知道,声音在传播时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声波本身就携带着大量的声音信息, 这些信息要能被我们所感受,人耳中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呢?让同学们每人吹一个气球,双手捧起,然后老师在讲台前用较低沉的声音大声说话,学生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总结:人耳中要有一个能接收声音的“膜”。 3、老师通过幻灯片讲解人耳的结构,及声音是如何被我们感知的。 并板书如下内容: 外界的声音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 4、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 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引起的耳聋叫神经性耳聋,它不易治愈;如果耳聋是由非神经性引起的,而只是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耳膜损坏),叫做非神经性耳聋,它是比较容易治疗的。 介绍贝多芬的耳聋就是非神经性耳聋,他是通过骨传导听声音的,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创做出了大量的乐曲。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聋哑人的良好思想品质。 5、尝试用骨传导听声音 方法1、用音叉听声音 (1)将敲响的音叉放在耳朵附近,听音叉的声音。 (2)用手指将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尾部用嘴咬住,看能否听到声音,并比较一下,声音有什么不同。 方法2、用笔杆听声音 (1)先咬住笔杆的一端,用手指弹击他的另一端,感受声音的大小。 (2)将牙松开,仍用指弹击笔杆的另一端,这时再感受声音,两次的声音一样吗? 方法3、用录音机录下一个学生的声音用录音机录下学生的一段说话声,然后再放出来,让全班同学听,问这位学生:你自己感到录音机里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了吗?然后再问全体学生:这是他平时的声音吗? 这位学生认为录音机里的声音与自己平时的感受会有很大的差别,而其他同学则认为这就是他平时的声音,这说明这位同学自己听到的声音有骨传导的成分,而通过录音机录下的声音和其他同学听他平时的说话声就只有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了,所以他们听起来是有差别的。 6、双耳效应 由于声音传到人的两只耳朵时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有时会有不同,人们通过这种微小的差异就能判断出声源的方向及位置,这就是双耳效应。 观看录像(双耳效应)。 7、双耳效应的小游戏 根据录像中的介绍,我们也做个小游戏。让一位同学的一只耳朵堵上,只用一只听声音,并且合上眼,找一位同学要他的旁边拍手,看这位同学对声源的感觉如何。 如果把堵上的耳朵再放开,用两只耳朵听声音,看他对声源的感觉有什么变化。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 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 老师与学生一起得出这三条结论 学生可能有难以解决的表情 感到气球振动 学生回答 学生举例 学生做实验,加以感受 学生感受 学生感受 学生观看 学生操作 | 复习巩固 贴近学生的生活 人耳的结构我们通过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得出 低成本实验 多媒体辅助,增强效果 兴趣是通过活动培养出来的,用贝多芬的故事来激励学生 通过低成本实验,让所有学生参与,感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 让学生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教室里小,该实验不易操作,通过录像可以感知生活中的这种现象 | |||
课堂小结 | 这节课把声现象与人听声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人耳的构造,分析了人听声音的过程,引出了耳聋的原因,使人们增强了对残疾人的认识和了解;通过贝多芬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本上的双耳效应则让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更紧密了。 | ||||
教学流程 | |||||
板书设计 | 第二节: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一、人耳的结构 二、人耳听声音的过程:外界的声音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 三、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 四、双耳效应 | ||||
课后反思 | 1、这节课内容少,要多通过增加些学生的亲身活动,既能提高兴趣,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提倡用学生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对他们进行物理其实就在身边的教育;提倡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充分感受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