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的要求
1.使学生能通过对工程问题的说明和目标(包括直线型示意图和圆型示意图),了解“可以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的含义。
2.使学生能分析工程问题中已知数与未知数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二、内容分析
学生在小学里已学过解工程问题,对于“把全部工作量看作 1”的了解无疑是一个难点。为此,本教科书在对工程问题的分析中,首先就为什么“可以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进行了一些说明,给出了一个公式“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可以让学生把这个公式与公式s=vt对比,指出S(速度)相当于“行进效率”,并利用行程公式来记忆工作量公式;当然,不记忆这个公式也没有关系。然后用学生较易接受的除法的意义来解释“可以把全部工作量看作 1”,并结合例6这一实际问题。用直线型示意图和圆型示意图来帮助解释。限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教科书只能采用解释的办法,而不能对“可以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给予证明。
工程问题也是很有实际意义的一类应用题,用代数方法解决这类问题比较方便,这又一次命名学生看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通过解决这类应用题,还可以巩固学生对于从小学就开始学习的分数意义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今天,我们要学习怎样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工程问题。
1.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那以两人合做32小时完成。这个结论对吗?(不对。)为什么?”(两个合做应该比一人单独做快,所以不能只用加法求结果。)那么除了加法外,还需要用什么运算呢?(用除法。)
2.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那么甲每小时做完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那么乙每小时做完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3.在工程问题中,有“工作量”“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这三个量。所谓“工作效率”,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我们先观察路程公式S=vt,假设一个人在t小时内行进了S千米,那么速度S表示他(她)在1小时(即单位时间)内行进的路程,所以可以把速度S看作这个人的“行进效率”,把路程S看作这个人的“行进量”,把时间t看作这个人的“行进时间”,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再对比着观察“工作量”“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这三个量,它们之间应该有怎样的关系?(工作量=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4.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那么甲在m小时内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那么乙在m 小时内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5.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那么甲、乙合做m小时,可以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多少?(。)两人合做7.5小时(即设m=7.5),可以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即完成全部工作量的100%。)
6.这说明,在工程问题中,我们可以把全部工作量(“的100%当然可以省去)看作1。
新课讲解:
让学生阅读例6的题目,帮助学生分析题意,然后提问:
1.这道题已知的是什么?相等关系是什么?(把相等关系写在大黑板上。)
2.这道题求的是什么?
3.在列方程时,可以把全部工作量看作什么?
4.由于先让甲单独做了4小时,那么在这4小时内,甲完成了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5.剩下的工作由甲、乙合做,如果设还需要x小时完成,那么在这x小时内,甲、乙完成了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26页上的表格,图4-6(1)和第227页上的图4-6(2),要读懂图中的每一个数据,然后在黑板上书写例6的解题过程。
解完例6后,也可对例6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的练习,方法如下:
1.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现在先由甲、乙合做4小时,剩下的部分由甲单独做,剩下的部分需要几小时完成?(小时。)
2.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现在先由甲、乙合做4小时,再由甲单独做4小时,剩下的部分再由甲、乙合做,剩下的部分需要几小时完成?(2小时。)这道题可先通过列方程
来求解,然后把它与例6比较,靠变通例6来求解,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认识与运用。
课堂练习:教科书第228页上练习的第4,5题,做完后较对答案。
课堂小结:在这堂课里,我们通过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一类重要的应用题——工程问题。通过这堂课,我们不仅对分数意义、对于“可以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体会到,解决这类既包含独做,又包含合做的工程问题,用代数方法比用算术方法简单得多,更能表示整个工程的进展情况。这使我们再次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四、课外作业
教科书第234页习题4.4(2)A组的第9、10题。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