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含义。
2.数学思考:经历建立方程模型的过程,认识到方程的出现源于解决问题的需要。
3.解决问题:展现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的有效模型。
4.情感与态度:经历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教材分析〗
本课从有趣的“猜年龄”游戏入手,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得到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体会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
本课重点是让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经历建立方程模型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校条件尚好,教室内配有多媒体(无实物投影仪),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但学习积极性高,对方程已有初步基础。
〖教学设计〗
(一)情境
猜年龄的游戏。
教师仿p149说出规则,学生报出得数。教师迅速说出结果,连续几次激发学生好奇心。
师:你的年龄现在是不知道的,因此设你今年x岁。“你的年龄乘以2再减去5”就是2x-5,因此得到等式2x-5=21。
学生对照等式解释其意义:某人的年龄x的两倍减去5等于21。
(二)自主探索
1.小树慢慢长高
展示图片,并出示题目:小明栽了一棵小树,开始时树高60厘米,栽种后每周小树约长高5厘米,大约几周后小树长高到1米?
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出相等关系:
树原高+长高=1米。
设x周后小树长高到1米,得到方程:
60+5x=100。
(注意:1米=100厘米)
2.黑板的长与宽
教室里长方形黑板的周长是11.4米,长与宽的差是3.3米,黑板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师生共同分析题中已知和未知:
设黑板的长为x米,则宽为(x-3.3)米,
根据2(长+宽)=周长,得到方程:
2[x+(x-3.3)]=11.4。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列出不同的方程,只要合理都应给予鼓励。
(三)辨析与研讨
教材p149―p150的第3个例子的内容,学生阅读。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对题意的理解:已知2000年全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3611人,它比1990年增长了153.94%,求1990年每10万人中约有多少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
设1990年每10万人中约有x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则增长的人数为153.94%x,相等关系:
“1990年每10万人中的大学生人数+增长人数=2000年每10万人中的大学生人数”或简单说成:
“1990年大学生人数+增长人数=2000年大学生人数”(明白是指每10万人中)
即x+153.94%x=3611。
2.通过本题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大学生人数增加,受教育程度在提高,社会在不断进步。
3.学生列出本节所列出的几个方程,归纳出特点,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四)练习
展示题目:小明参加知识竞赛,共有20道题,规则为答对一题加5分,答错一题或不答扣2分,小明的最后得分是86分,你能知道小明一共答对多少道题吗?
(五)学生反思
你认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列出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六)作业
略。
〖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设计让学生充分经历了建立方程模型的过程,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用“猜年龄”的游戏导入,学生兴趣高,用电教手段展示相应题目并配制简单画面,既节省了时间,又让学生有一些直观体验,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本课自始至终抓住分析题中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但由于本课重于列出方程,而没有解方程,学生认为问题并没得到真正解决,心里有些疑惑。
〖案例点评〗
体验是人生的一大财富,在数学学习中,体验越丰富,记忆就越深刻,掌握则越牢固。本节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情境中的游戏活动;自主探索中的小树慢慢长高、黑板的长与宽的探究活动;辨析与研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验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最有效的数学模型,从而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含义,体会应用方程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后续学习的内在动力。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