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角的定义,会比较角的大小,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
2.数学思考、解决问题:通过识图以及使用符号语言,发展数学直觉和探究意识。
3.情感与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类比、联想等思维方法。
〖教材分析〗
2003年11月,湖北省电教中心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课题作中期评估,随机确定考察枝江市董市一中的有关实验情况,本课即为一节汇报课。听课人员有湖北省该课题组的有关专家四人、市县有关教研员及教师共八十余人。
本节课由六大环节组成。首先创设实际情境,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兴趣,再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用运动的观点来定义角,通过对角进行分类而引出角的大小比较,由学生充分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归纳角的比较的一般方法,最后凭借对角平分线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数学直觉,并在巩固练习和评价小结的基础上结束。
教学中始终遵循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则,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交流。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枝江市董市一中是一所乡镇中学,在校学生1 500余人,学校计算机等硬件设施在枝江市同类学校中处于中上水平,历年来该校都重视教育教学的改革与研究,参与了湖北省多项教改课题实验。本节课教学在七年级(1)班进行,该班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习习惯和基础水平一般,但由于年龄特征和所用教材的特点,与以往相比学生在课堂上更活跃一些,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综观整堂课的始末,自认为成功之处有三点:第一,能够深入挖掘教材,由“角的定义―角的比较―角的平分线”这条主线贯穿始终,衔接得当、过渡自然,保证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比如在学生解答完例题之后抓住图中有∠AOE=2∠AOC这个结论巧妙引出角平分线的概念,在不打断学生原有思维的前提下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第二,问题设计精当,极具启发性,比如引入时提出“哪位导游能够介绍一下各个景点都在大门的什么方向?”一时间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自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在解答的过程中增强了学习的愿望和信心。第三,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坚持使用黑板适时板书,这样做使学生对整堂课的内容有比较明晰的认识,从而内化为整体性和系统性较强的知识结构。
本节课的教学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缺乏人机、生生之间的互动;再是“角的定义”这一部分的耗时稍长,对过程与结果之间教学用时的关系还要更准确地去把握。
〖案例点评〗
“角的比较”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学期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得到了全体听课人员的一致好评,学生也因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轻松愉快。教师在课中充分发挥了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课中较好地体现了教材内容的意图和特色,使得师生在课堂上产生了共鸣。
本节课在创设的“动物园参观”问题情境中,让学生有目的地探索问题,自然地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当学生在描述大象馆所在方位遇到障碍时,引导学生对角作进一步的研究;紧接着,学生通过观察用简练的数学语言对“角”进行尝试性描述并比较两种定义的区别;最后,再回到生活中有关方位的问题。这就体验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也让学生经历了“实际问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过程。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对角的比较和有关知识的学习都注重动手实践和直观感受,如请同学们在准备好的纸片上任意画一个角,再与小组其他同学所画的角比较一下大小,并按顺序排列,把结果展示给大家;再如,通过折叠来找一个角的平分线等。正是因为有了上面的过程,学生就能运用数学直觉较好地完成随堂练习“在方格纸上有三个角,试确定每个角的大小及各角之间的等量关系。”
究竟该如何培养、建立学生有关空间的数学直觉意识和观念,这节课给了我们一些启示:要注意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运用多种手段如实物、多媒体,通过动手制作、情境再现等让学生读图、识图、画图进而掌握图形符号语言,通过观察、类比、联想、实践和合作交流去解决一个个力所能及的问题串,在实践中检验问题解决中产生的猜想和判断,逐步发展学生对数学图形的直觉意识和符号感。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