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设计
本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学会用统计的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每一节的开始都是用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章的知识点由浅入深,具有一定的阶梯性.从学生熟悉的条形图入手,让学生先熟悉统计调查的基本方法和过程,然后再逐渐增加难度,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探究新的统计方法.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在探究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也提高了学生统计思想的应用意识.
【课时分配】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回顾统计调查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
教学难点:在实际问题中,能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
【教学目标】
1.复习统计调查的基本方法和过程,能分清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区别.
2.能根据实际情况画出统计图进行描述数据,并能区分各种统计图的适用范围.
3.培养学生的统计思想,感受统计调查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教学方法】
设计典型例题,进行阶梯型主训练,检测学生知识,科学地进行小结与归纳.
【教学过程】
一、熟悉知识体系
(设计说明:在引导学生回顾课本的基础上,整理知识要点,形成知识体系并建立知识框架,让学生对本章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说明:在复习课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回顾全章的基本内容,让学生试着去建立建立知识框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只要对整章内容的归纳是合理的,就要给予肯定.)
二、重温知识要点
1.统计调查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设计说明:在教学过程中,以基础试题的形式复习全面调查的基本方法和过程,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在总结的过程中,要注意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认识..)
问题1:统计调查的基本步骤是 .
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
问题2:对“嫦娥二号”宇宙飞船的零部件合格性调查应采用的调查方式是 .
学生:全面调查.
问题3:某市青年排球队12名队员的年龄情况调查表如下.
年龄(岁) | 18 | 19 | 20 | 21 | 22 |
人数 | 1 | 4 | 3 | 2 | 2 |
则20岁的人数所占的百分率为 .
学生:25%.
问题4:某学校学生会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了社会调查,并组织评委会对学生写出的调查报告进行了评比,学生会随机抽取了部分评比后的调查报告进行统计,绘制了统计图如下,请根据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学生会共抽取了 份调查报告;
(2)若等级A为优秀,则优秀率为 ;
(3)学生会共收到调查报告1000份,请估计该校有多少份调查报告的等级为E?
学生:(1)50;(2)16%;(3)40.
问题5:为了了解某校学生的每日运动量,收集数据合理的是( ).
A.调查该校舞蹈队学生每日的运动量.
B.调查该校书法小组学生每日的运动量.
C.调查该校田径队学生每日的运动量.
D.随机调查在学校食堂就餐50名学生每日的运动量.
学生:选择D.
问题6:为了了解某校七年级400名学生的体重情况,从中抽取50名学生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个问题中,总体是指( )
A.400 B.被抽取的50名学生 C.400名学生 D.被抽取50名学生的体重
学生回答:选择C.
2.利用直方图进行统计调查的方法和过程
问题7:一个容量为80的样本最大值是143,最小值是50,取组距为10,则可以分成( )
A.10组 B.9组 C.8组 D.7组
学生:选择A.
问题8:某校测量了九年级(2)班学生的身高(精确到1cm),按10 cm为一段进行分组,得到如下频数分布直方图.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班人数量多的身高段的学生数为8人.
B.该班身高低于170.5 cm的学生数为20人.
C.该班身高最高段的学生数为20人.
D.该班身高最高段的学生数为8人.
学生:选择D.
A.10 B.30 C.40 D.50
学生:选择B.
(教学说明:本环节的设计是“以题代点”,每道题都考查了不同的知识点,所以教师在讲解时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知识点,以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三、巩固提高 熟练技能
(设计说明:通过形式不同的练习,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某住宅小区6月份随机抽查了该小区6天的用水量(单位:t),结果分别是30,34,32,37,28,31,那么请你估计该小区6月份的总用水量约是( )
A.940 B.950 C.960 D.980
2.某市为了了解七年级年级的身体素质情况,随机抽取了500名七年级学生进行检测,身体素质达标率为92%.请你估计该市6万名七年级学生中,身体素质达标的大约有 万人.
3.七年级某次抽考各学科及满分值情况如下表:
科目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思想政治 | 生物 | 历史 | 地理 |
满分值 | 120 | 120 | 120 | 70 | 50 | 70 | 50 |
若把本次七年级抽考各科满分值比例绘成扇形统计图,则数学所在的圆心角是 度.
4.已知全班有40位学生,他们有的步行,有的骑车,还有的乘车上学,根据以下已知信息完成统计表:
上学方式 | 步行 | 骑车 | 乘车 |
划记 | 正正正 | ||
频数 | 9 | ||
百分比 | 40% |
5.观察统计图,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
A.甲校女生比乙校女生多 B.乙校男生比甲校男生多
C.乙校女生比甲校男生多 D.甲、乙两校女生人数无法比较
6.某年级组织学生参加夏令营活动,本次夏令营分为甲、乙、丙三组进行,下面统计图反映了学生参加夏令营的报名情况,请你根据图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
(1)该年级报名参加本次活动的总人数为 ,报名参加丙组的人数为 .
(2)补全频数统计图.
(3)根据实际情况,需从甲抽调部分同学到丙组,使丙组人数是甲组人数的3倍,应从甲组抽调多少名学生到丙组?
7.某市发布了一份2006年1至5月份空气质量抽样调查报告,随机调查的30天中,不同空气质量级别的天数如下表:
空气污染指数 | 0~50 | 51~100 | 101~150 | 151~200 | 201~250 |
空气质量级别 | 优 | 良 | 轻微污染 | 轻度污染 | 中度污染 |
天数 | 7 | 13 | 4 | 4 | 2 |
(1)请用扇形统计图表示这30天中空气质量级别的分布情况.
(2)请你估计该市的空气质量是什么级别的天数最多?
(3)请你根据抽样数据,预测该市一年(365天)空气质量级别为优和良的天数共约有多少天?(结果保留整数)
(4)请你根据调查报告,为有关部门提几条建设“绿色环境城市”的建议.
8.小龙在学校组织的社会调查活动中负责了解他所居住的小区450户居民的家庭收入情况.他从中随机调查了40户居民家庭的收入情况(收入取整数,单位:元),并绘制了台下的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
分组 | 频数 | 百分比 |
600~799 | 2 | 5% |
800~999 | 6 | 15% |
1000~1199 | 55% | |
1200~1399 | 9 | 22.5% |
1400~1599 | ||
1600~1800 | 2 | 5% |
合计 | 40 | 100% |
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补全频数分布表.
(2)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
(3)绘制相应的频数分布折线图.
(4)请你估计该居民小区家庭属于中等收入(大于1000不足1600元)的大约有多少户?
学生:1.C.
2.5.52.
3.72.
4.
上学方式 | 步行 | 骑车 | 乘车 |
划记 | 正正正 | 正 | 正正正一 |
频数 | 15 | 9 | 16 |
百分比 | 37% | 22.5% | 40% |
5. D.
6.(1)50,10;
(2)略;
(3)应从甲队抽调5名学生到丙队.
7.(1)图略;
(2)该市2006年的空气质量级别是良的天数最多.
(3),该市2006年空气质量为优和良级别的共约为213天.
(4)提示:只要提出改善该市空气质量状况的合理建议即可.
8.(1)从上到下依次填18,3,7.5%.
(2)略.
(3)略.
(4)因为中等收入所占的百分比是45%+22.5%+7.5%=75%,所以该小区450户居民中属于中等收入的约有0.75×450=300(户).
(教学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时间进行调整.)
四、反思总结 情意发展
(设计说明:围绕三个问题,师生以谈话交流的形式,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问题1: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问题2: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问题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教学说明:以上设计再次通过对三个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畅所欲言,加强反思、提炼及知识的归纳,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
五、课堂小结
1.本节主要复习统计调查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
2.主要用到的思想方法统计思想.
3.注意的问题是: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179页复习题10中的4、5、6.
(教学说明:作业题目有一定的综合性,要让学生尽可能独立完成.)
【评价与反思】
全章复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灵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时要注意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能力,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本节课是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的全章复习课,所以重点要放在对数据的处理过程,关注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够针对不同的问题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描述数据.在教学设计上,知识较为综合,从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统计意识,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