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初中代数第一册(下)第六单元第三课,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联系紧密,是它的延续,但又有区别。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突破点,学好本课程,对学好下节课不等式的应用以及今后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它的解法”起决定性作用。
2、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 了解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 掌握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B.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知识自学的综合能力。
3、重点与难点:
重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难点:不等式性质(3)的应用。
确立重点与难点的依据: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材处理: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同时针对学生一元一次不等式学习存在一定困难的实际情况,首先提问学生不等式性质、然后让练习解下列不等式:
(1) X + 2>3
(2) - 2 X< 10
(3) 3 X + 1< 2 X - 5
(4) 2- 5 X> 8 - 6 X
引导学生发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异同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知识自学的综合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引导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体现了认知心理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摒弃注入式满堂灌,变单向传播过程为师生共同探索求知的双边活动过程;变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为形成探索认识、发现结论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通过主动思考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进而完成知识的内化,使书本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
四、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以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感受到发现的惊喜、成功的欢愉。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五、说过程
在课堂导入、新课讲授及终结阶段的教学中,用启发式教学,重视问答式、讨论式教学,尽量多腾出时间让学生发表意见,不要简单否定学生的设想,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探索认识、发现结论的能力。
(一)、导入阶段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注意,拉近师生距离,给学生讲一元一次不等式在古代的应用,国外的发展情况,并布置一道古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应用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继承关系,通过学生对不等式性质的回答来了解学生对不等式性质的掌握程度,也为下一步教学作铺垫。
(二)讲授阶段
1.练习:解下列不等式:
(1) X + 2>3
(2) - 2 X< 10
(3) 3 X + 1< 2 X – 5
(4) 2-5 X> 8 – 6 X
从以上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请学生到讲台归纳总结。学生的心理中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产生了有意注意,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做了思维上的准备。
2.归纳总结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异同点;
3.练习(例题1):解不等式:3(1-- X)< 2 (X + 9) ,并把它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调板,后讲解。)
4.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类比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5.由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标准形式类比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和标准形式。
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主动性,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积极的双边活动来达到教学目标。
6.反复操练和巩固应用:
通过练习p72页:练习(1)、(2)、(3)、(4),使学生巩固概念,初步具备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能力。
动口还需动手,通过例题,使学生巩固概念,加深认识,初步具备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突出重点,进而突破难点。
(三)、归纳总结:
A.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
B.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异同点;
C.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同学容易犯的错误。
(四)、布置作业。
p73页 A 组 1 (2)、(4)、(5)、(6)
2 (1)、(3) ; 选做:p74页 B 组 1
让学生通过作业反馈,来检查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利课后解惑和确定下节课的教学切入点。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