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作者:辛弃疾
辛弃疾档案资料: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名言 辛弃疾经典语录 共收录辛弃疾的名言67条
见宋·辛弃疾《浣溪沙》[花向今朝]。本句大意是:东风吹落的细雨比灰尘还要轻,还这句词抓住了春雨“润物细无声”(见杜甫《春夜喜雨》)的特点,写出了春天和风轻柔、细雨迷蒙的景色。精细的观察是作者写景的基础,以灰尘的轻细来喻雨,也颇精当。
《浣溪沙》见宋·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闻鹧鸪:听到鹧鸪的啼叫。关于鹧鸪啼声的谐音,古人有不同的解释,宋人以前通行的谐音是“但南不北”。汉人杨孚《异物志》:“鹧鸪其志怀南,不思北,其呜呼飞,但南不北。”这两句大意是:天色己晚,我在江边正为国事担忧的时候,忽然从春山里传来鹧鸪鸟“但南不北”的叫声。辛弃疾是南宋的爱国志士,青年时代从济南沦陷区投奔南宋朝廷,他矢志抗金,却壮志难酬,尽管他的恢复大计尚未实现,但他决心像鹧鸪鸟一样留在南方。因此,在他愁苦的时候,鹧鸪的啼叫使他闻声生情,促他振奋,更坚定了他报国的志向。
《菩萨蛮》见宋·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凭:凭借,依靠。廉颇:战国时赵国的名将,晚年被废黜,投奔魏国。后来秦攻赵,赵王又想再用廉颇,派使者前去探看。廉颇在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使者却受了廉颇仇人的贿赂,在赵王面前恶意中伤,说他虽已年老,还很能吃饭,但和我坐了一小,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信以为真,认为廉颇巳不堪用,就不再召回。这几句大意是:有谁来问我:你这位廉颇老了,还能不能吃饭?写这首词时,作者已经六十六岁。作者在这里以廉颇自比,一则表明自己虽已年老,身体还很健康,还有报国的雄心;二则表明自己的遭遇还不如廉颤,廉颇还有赵王遣使相问,准备重用,而自己有谁来探问呢?从作者南归到此时,已经过去了四十三个年头,作者已由青年英雄变成了白发老人,但山河依旧破碎,北伐抗金的素志未能实现。作者借廉颇的典救,反映了内心深广的忧愤。这个典故运用得非常贴切,表情达意的能量很大,不是叙述、描写等手段所能替代。而运用典故抒情论事,正是辛词的一大特色。
《永遇乐》见宋·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鲈(lú卢)鱼:一种体侧扁,嘴大,鳞细,肉味鲜美的鱼。脍:把鱼肉切细。“尽西风”二句:《晋书·张翰传》:张翰,吴中人,在洛阳居官。“翰(字季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这几句大意是:请不要说家乡的鲈鱼脍多么味美,尽管现在西风已经吹起,张翰可曾归去?(言外之意是:我不愿学张翰那样忘怀时事,心系桑梓,见西风起就弃官归乡。何况北国早已沦陷,我这个“江南游子”已经无乡可归了。)在中国原始宗教中有一种固执的“厚土”观念,受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重土轻迁,故乡之情特别浓厚。因此,在中国文学中,桑梓之念,莼鲈之思,故乡明月,霜鬓乡音已成为历久不衰的主题,思乡怀归之情成为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思想感情。而辛弃疾在这首词里,表示自己为了抗金复国,以国家时事为重,不以家乡为念,不愿学习张翰那样弃官归乡,希望有所作为,一片赤诚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作者借典故言志,不仅经济笔墨,丰富词的形象性,而且能加强表达效果和感染力,这种艺术手法仍可借鉴。
《水龙吟》见宋·辛弃疾《鹧鸪天》[枕簟溪堂]。丘壑:指山水幽深的处所。本句大意是:这里的每一座山丘、每一道沟壑,都有着无限的韵味。辛弃疾遭到投降派排挤,离开官场闲居江西上饶农村,对那里的自然风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句以大笔总写山林风光,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鹧鸪天》见宋·辛弃疾《西江月》[醉里且贪]这两句大意是:醉眼惺性中,仿佛见到松树在活动,我以为它要走过来搀扶我,便用手推松树说,“去!我不须要你搀扶!”写醉后狂态,形象逼真。可用来描写酒醉后的样子。
《西江月》见宋·辛弃疾《青元案》〔东风夜放〕。蓦(mò)然:突然。阑珊:稀疏,零落。这几句大意是:在人群里找了她千遍百遍都没找着,忽然一回头,却发现她原来在那灯火稀疏的僻静处。这首词先着力描绘南宋京都元宵节的热闹景象,一方面是“东风夜放花千树”,灯火如昼;一方面是“宝马雕车香满路”,仕女如云。可是与作者相约的那个心爱的女子却不知何处去了。他“众里寻他干百度”,仍然渺无踪影;正在焦急之际,忽然一回头,却发现她正避开热闹的人群,独自站立在“灯火阑珊处”。词就在这不言而喻的欣喜中结尾了。由此可见,作者所追幕的,是一个品格高洁,自甘寂寞,不同流俗的女子。在这种追求里,寄托着词人不愿与醉生梦死、偏安江南的南宋小朝廷同流合污的情怀。粱启超认为这首词的词旨是“自甘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很有见地的。近代学者王国维曾引用这几句而赋予新义,认为这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中的第三种:通过孜孜不倦的千百次探求,最后有所发现,有所成就。这种引用古人的现成词语而赋予新义的作法,今天写作时值得借鉴。
《青元案》宋·辛弃疾《定风波》(听我尊前).这两句大意是:只要感情亲密,即使相隔千里,也觉得亲近;要相信,没有感情的人,即使面对面,也如同隔着山河。这是作者送友人范暾之游建康(令南京市)时即席而写的赠别词,词意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近。可用以表友情,写慰别。
《定风波》宋·辛弃疾《西江月》[醉里且贪]。且:姑且,有“暂时”的意思。这两句大意是:喝醉了且贪一时欢笑,要发愁哪有工夫呢?这两句从表面上看,写的是“醉”,是“笑”,而且欢笑充满醉的全过程,要发愁也没有工夫。但从字里行间,我们仍然看到了“愁”。那“且贪”二字就告诉我们,醉里的欢笑是姑且贪求而得,言外之意是.清醒之时并无欢笑;正因为这样,醉里的笑才显得格外难得.抒情主人公才对它格外贪求。就像李煜词中所说的“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一样。第二句中的“要愁”二字也是告诉我们,现实生活里充满愁苦.只有在醉乡中,才能换成欢笑。一个“不识愁滋味”的人,决不会在醉后想起“要愁”来。可见这两句是正话反说,曲笔达意.醉里贪求欢笑正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无欢笑.醉里要愁而无工夫.正反映丁现实生活中大有发愁的工夫。辛弃疾正是用这种诙谐之笔,宣泄了现实生活中壮志难酬的愤懑。
《西江月》宋·辛弃疾《鸥鸪天》[枕簟溪堂]。筋力:体力。这两句大意是:不知道体力衰弱了多少,只觉得近来懒得上楼。这是辛弃疾罢官闲居江西上饶时的作品,当时他年约五十岁左右,新病初愈,有感而作.这两句写的是老弱之人的感受。筋力的衰退,往往首先表现在脚劲上;脚劲的健衰,卫往往反映在登楼上,所以唐代诗人刘禹锡就写有“筋力上楼知”(《秋日书怀寄白宾客》)之句。这两句以寻常语言写寻常感觉,抒发的感慨却颇为深沉。联系全词的意境来看,作者在这里不仅为年老力衰而感慨,也在为功业难成而忧伤.如今写老年人的感受时仍可引用。
《鸥鸪天》宋·辛弃疾《念奴娇》[我来吊古]。虎踞龙蟠(pán盘):像虎蹲着,像龙盘着,形容建康(今南京)地势险要。相传诸葛亮曾经称赞这里的地形是“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正因为如此,六朝都在这里建都,但都早巳先后败亡。兴亡:这里是偏义词,侧重于“亡”。这两句大意是:虎踞龙蟠的帝王之都在哪里呢?满眼看到的只是一片衰亡的历史遗迹。这两句自问自答,写作者“登建康赏心亭”吊古时的所见所感。其实,建康地形未变,只因为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无意恢复,以至有志之士报国无门,“虎踞龙蟠”形同虚设,国家面临着败亡的危险,因此作者才兴~之叹;由出此引出的“闲愁千斛”实在也不是无足轻重的“闲愁”,而是他忧国忧民的深沉感伤。七百余年以后,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蒋家王朝,毛泽东同志为此写下了“虎踞龙蟠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著名诗句,就是反其意而来。可见同样的地形,同样的古迹,不同时期的不同作者会引出完全不同的感慨,写诗读诗,不可不加审察。
《念奴娇》宋·辛弃疾《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古人书:指前代流传下来的名著。著(zhuó著):同“着”。全无是处:完全没有正确之处,指当对的现实与古书中讲的道理完全不符。这两句大意是:近来才懂得古人书中所讲的道理,全无一点可信之处。这是作者针砭现实的激愤之语。辛弃疾素有抗金复国之志,出将入相之才。而南宋统治集团却奉行投降国策,政治黑暗,好佞当道,爱国志士横遭排斥,壮志难酬。辛弃疾在四十二岁时就被迫退隐,长期在乡间过着闲居的生活,这种遭遇使他痛心疾首,在这首《西江月》中发出了愤世嫉怡的慨叹。作者在这里所要否定的并不是“古人书”,而是与这些书上所说的“圣贤之道”完全背道而驰的黑暗现实。
《西江月》宋·辛弃疾《水调歌头》[长恨复长恨]。归与白鸥盟:回去与白鸥结盟为友,比喻隐居。这两句大意是:富贵不是我的事情,还是回到家乡和白鸥结为盟友吧!公元一一九二年,辛弃疾在闲居江西十年之后又被起用,在福建任职,第二年奉命赴京都,友人为他设宴送行,这是写于饯别宴上的作品。早在十年以前,当作者第一次被罢官时,就曾与鸥鸟约盟为友,写出了“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见《水调歌头·盟鸥》)的词句;现在,尽管已经复职,他对南宋小朝廷并不抱多大希望,所以在这首词中再一次重申了“~”的意愿。果然,一年以后,辛弃戎又被罢官,又一次与白鸥结盟十年。辛弃疾是一个胸怀报国壮志并有英雄气质的人,隐居山林并不是他的本愿,而是投降派排斥打击的结果。所以,这里的~之句并不反映作者的闲适情怀,而是他在黑白颠倒的黑暗现实中被迫作出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痛苦的选择。这首词以“长恨复长恨”开端,就反映了作者的满腔愤恨。
《水调歌头》宋·辛弃疾《鹧鸪天》[唱彻阳关]。行路难:乐府题名,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此处以诗题暗指世路艰难。这两句大意是:江上的风浪还不算险恶,人世间的道路才更加艰难。这两句以江上的“风波恶”与人间的“行路难“相比,用“别有”相区别,表明了作者的认识,也突出了世路艰难的感慨。以对比衬托见意,这种写作方法可以借鉴。
《鹧鸪天》宋·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神州:指中原。当时被金人占领。北固搂:在江苏镇江市东北的北固山上,北临长江。这两句大意是:到哪里才能望到中原故土呢?看得见的只有北固楼前的满眼风光!这是一首怀古伤今之作。作者写这首词时,神州沦陷已经七十多个年头,以抗金复国为己任的作者,也已进入暮年了。山河破碎,壮志成空。作者此时在北固楼引颈北望,自然百感交集。念念不忘的神州在哪里啊?当年的中原腹地,如今是那么遥远,那么渺茫!作者望而不见,满腹帐恨,化作千古绝唱。“何处望神州?”这劈头一问,与眼前景物并无关联,却是作者积郁之所在。“满眼风光北固楼!”作者目力所及的这一派大好风光,并不是自己所要观赏吟咏的对象,这个答非所问的回答,正是为了抒写“无处望神州”的惆怅。这里运用的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笔法。这两个起句以阔大的意境写深沉的感慨,反映了作者起伏的思绪,澎湃的心潮,艺术感染力很强。
《南乡子》宋·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吴钩:古时吴地制造的一种弯形宝刀。了(1iǎo):完毕。会:理解。登临:登山临水。这里指登临秦淮河畔建康(今南京)下水门城楼上的赏心亭。这几句大意是:把吴钩从头到尾仔细观看,又把亭上的栏杆拍了个遍,没有人能够理解,此时此刻我登临赏心的真意。辛弃疾出生在金人统治下的济南,二十二岁时就在家乡组织抗金义军。成为叱咤风云的青年英雄。失败后率余部渡江南归,想在南宋施展抗金复国的宏愿。可是南宋统治者对他并不信用,使他屈沉下僚,报国的壮志无从实现。此时,作者南归已经七、八年,依然一事无成,一日他登临赏心亭,遥望北国被铁骑蹂躏的家乡河山,不禁悲愤填膺。再看看那曾经伴随自己冲锋陷阵的“吴钩”,此时竟白白悬挂在身旁,毫无用武之地。词人越想越激愤,他拨出腰间的宝刀看了又看,把赏心亭上的栏杆拍了个遍,这两个典型动作,宣泄了他胸中郁塞的悲愤不平之气。接若词人以“无人会,登临意”这一句冷峻的话,说明了自己的心意决不会被南宋统治集团所理解,报国的壮志决无实现的可能,悲凉之意,力透纸背。这种通过典型动作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可资借鉴。
《水龙吟》宋·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倩(qiàn欠):请人代替自己做。红巾翠袖:女子的装束,这里借指歌女。搵(wàn同):擦。这两句大意是:请什么人帮我把歌女唤来,为我擦一擦英雄泪!男儿有泪不轻弹,英雄而至于落泪,必有非凡的悲痛。可是作者报国无门的深悲巨痛在统治集团中却无人理解,只能到风尘中去寻找知己;但风尘知己又不在身旁,还得请人去“唤取”;而请何人去唤取,又未可知。如此一波三折,就把词人那种无人理解、无人慰藉的悲痛和盘托出。这两句在内心独白中有形象描写,在形象描写中寓内心感伤,意蕴十分深刻,令读者回肠荡气。如果改用平铺直叙的笔法,则将意味索然。
《水龙吟》宋·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追:追念,回想。髭(zī姿):嘴上边的胡须。这几句大意是:回忆青年时代叱咤风云的往事,感叹现在一事无成的自己;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却再也不能染黑我的白胡须。这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辛弃疾有卓越的文才武略,青年时代就拥军上万,驰骋敌后,以抗金复国为己任;南归后虽做了二十多年地方官,却远离前线。而且受到朝廷猜忌,常被弹劾,后罢官落职,闲居江西二十来年。对此,作者愤愤不平,常在词中吐露悲愤的心曲。这几句诃是他与客人谈到功名时发出的慨叹,概括了一个落魄英雄的毕生遭遇,意境悲凉,感慨深沉。“春风不染白髭须”之句,以形象化的语言反映了一个普遍的哲理,可以抒写怅恨,也可以催人奋进。
《鹧鸪天》宋·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却:副词,表示转折,这里有“反倒”、“竟然”的意思。平戎(róng容)策:平定敌人的策论,这里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十论》《九议》等很有见地的抗金奏章。东家:主人,这里喻指朝廷。一说东家为求邻,也可。种树书:指记述种树栽花之道的书藉。这两句大意是:想不到竟将洋洋万言的平戎策,换来了东家的一本种树书。关于这首词,作者曾写有一个小序:“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可见这是一首自嘲词,这末两句就颇有诙谐戏谑的意味。但在幽默的背后,却流露出作者难以掩抑的辛酸和苦涩。“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吟诵下阕,悲凉之气溢于纸背,千载以下,犹为作者的生平扼腕叹息。
《鹧鸪天》宋·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这是一首咏愁词。辛弃疾毕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有出将入相之才,南宋小朝廷却不予重用,反而罗织罪名,横加排斥,年仅四十二岁就被迫退职,闲居江西二十余年。词人为自已的遭遇悲愤不巳,积郁难平。“识尽愁滋味”概括地反映了作者平生遭际,他历尽沧桑,饱尝辛酸,终日与愁苦为伴,自然彻底了解愁苦的滋味。想要诉说一番,却又无人理解,弄不好还会因言招祸,索性闭口不言,“欲说还休”四字的反复出现,表现了作者有苦无处诉的难堪处境,渲染了一种悲愤欲绝的愁怀。末向以“天凉好个秋”这一言不由衷的闲话作结,寓悲愤于闲散之中,意境显得格外沉郁苍凉。这几句词语言平易浅近,抒情生动真切,寓感受、神态、口语于一体,容量丰富,意在言外,艺术效果很强。
《丑奴儿》宋·辛弃疾《鹧鸪天》[欲上高楼]。这两句大意是:想要登上高楼去逃避忧愁,谁知道忧愁还是随着我登上高楼。这也是辛弃疾晚年写的咏愁词。投闲置散、“识尽愁滋味”的作者想藉登高望远摆脱一些愁苦,可愁苦却和他难解难分,形影不离,紧紧地跟着他上了高楼。这说明愁苦无时不在作者身边,想回避而不能,想解脱而不得。作者在这里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愁,构思新颖,表现力很强。可化用以表现一种无可解脱的愁怀。
《鹧鸪天》宋·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消:忍受,禁受。这两句大意是:还能禁受几番风吹雨打啊?春天又匆匆归去了!这两句写惜春之情,在原作中有政治寓意。辛弃疾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词人,这首词也有明显的政治寓意。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图光复,金人就在国门外虎视眈眈,每次战争,南宋都以屈辱投降、割地赔款而告终,小朝廷实际上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再经不住外来的侵袭了。可见这两句明写春意阑珊,实写国运衰微,现在常借以比喻好景不长。
《摸鱼儿》宋·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这两句大意是:爱惜春光的人老是担心花开得早,何况看到落花无数!这两句通过两层转折,层层深入地刻画出浓重的惜春之情。喜花开而怕花谢,本是人之常情,因此人们往往在暮春时节惋惜春之归去,可作者却在春天来临之前就忧心忡忡了。他“长怕”花儿早开早谢,“长怕”春天早来早去,大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这一份感情,多么真挚,多么强烈!“何况”一句,使词意更进一层,尽管作者早早就在希望花开得晚些,春来得迟些,花儿还是开了、谢了,春天还是来了、去了。那遍地落红,怎不让“长怕花开早”的词人痛惜万分!在这进退转折之中,作者的惜春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摸鱼儿》宋·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见说:听说。这两句大意是:春天啊,且停住你回去的脚步!听说那延伸到天边的芳草,已经掩没了你的归路。在这两句之前,作者以“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抒写惜春之情,已经淋漓尽致,这两句进而用拟人化手法写留春之举,我们仿佛看到作者伸出双手阻挡,对着春天呼喊:别走了,留住吧!而且在情急之中找了一个未必充分的理由:由于天涯铺满芳草,你的归路已经没有了!这几句话似乎说得幼稚,却反映了作者留春的殷切心情。
《摸鱼儿》宋·辛弃疾《定风波》[少日犹堪]。少日:年轻时。这两句大意是:年轻时还能经受话别的忧伤,年老后却怕写送行的诗行。“多情自古伤离别”(见柳永《雨霖铃》),无论对青年或老人,离别都是忧伤的。但是对年轻人来说,来日方长,后会有期,因此离愁是有限的,其承受能力也强;而老人年事已高,精力衰退,在心理上已承受不了重大的忧伤,何况在风烛残年之际离别,重逢的机会越来越少,说不定就成永诀,因此一说送行,倍觉神伤,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这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老年人不忍离别、害怕离别的特殊心情,上了年纪的离人可以化用。
《定风波》宋·辛弃疾《念奴娇》[野花落]。云山:指高耸入云的山峰。这两句大意是:旧恨像春江水长流不断,新恨像入云山千叠万重。这是一首怀念旧情之词。作者在宦游途中经过东流县(在今安徽省),想起当年自己曾在这里与心爱的人“轻别”。如今重游故地,却已“楼空人去”,踪迹难觅。作者设想,即令明朝重逢,对方也已归属他人,“镜里花难折”。此时,惆怅、怨恨之情,凝聚在词人心头。当年年少轻别离的旧恨像流不尽的春江,如今旧情难以为继的新恨又像数不尽的云山。前者长流不断,后者千层万叠。这一精练、形象的名句,运用形容、夸张、比喻等手法,生动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内心汹涌澎湃的感情浪潮,表情达意的功能很强。
《念奴娇》宋·辛弃疾《昭君怨》[人面不如花面]。这两句大意是:在西风扫落叶的时候,人和青山都显得消瘦了。这两句以情景交融之笔抒写愁怀。西风落叶,一片萧杀的秋景,离人见之,自是愁上加愁。这些,前人诗词中已无数次地吟咏过。作者在这里独出机杼地将人与青山作比,说“~”。可不是吗?晚秋时节,西风扫尽黄叶,本来郁郁葱葱的青山显得清苦消瘦了;苦于相思的人在此时节,自然愁苦倍增,衣带更宽,腰围更瘦。山瘦人瘦,“人共青山都瘦”。这种新颖的构思和巧妙的拟人、类比手法,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昭君怨》宋·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眼底:眼前,眼中。这两句大意是:倘若使眼前没有离别之恨,就不相信人间还会有愁白头发的人。这两句写离恨之苦,令人白头。作者不从正面着笔,而从反面入手,通过“若教眼底无离恨”的设想,断定人间白发都因离恨而生,无离恨即无白头。“不信”二字,语气斩钉截铁。这种推断虽不合理,抒情意味却大大加强。古代文学中有许多无理有情之笔,值得借鉴。
《鹧鸪天》宋·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麾(hui挥)下:对将帅的敬称,也可指将帅的部下,此处泛指将士。炙(zhi智):烤熟的内。五十弦:古代的瑟有五十根弦。因此常以“五十弦”代瑟,这里泛指各种乐器。翻:创作曲谱,配制曲词都可称“翻”,这里是演奏之意。这两句大意是:八百里军营正在分烤肉慰劳将士,众多的乐器演奏出塞外雄壮的乐声。辛弃疾毕生以抗金复国、效命疆场为素志,被投降派把持的南宋小朝廷却弃置不用.以致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壮志成空,只能将理想的实现寄托在梦境之中。这两句描绘了梦中所见的劳军点兵盛况。“八百里”极言驻地之广,军营之众;“五十弦”极言乐器之多.军乐之壮,给人以一种阵容浩大,气势雄壮,士气旺盛,特帅同心的感觉,烘托出一派“沙场秋点兵”的威武气势。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可资借鉴。
《破阵子》宋·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作:与“如”同义。的卢:一种烈性快马,相传能一跃三丈。霹雳:指打雷。这两句大意是:战马像的卢那样跑得飞快,弓弦像打雷那样令人心惊。这两句写作者在梦境中所见到的北伐征战的景象,描绘了一幅万马奔腾.万箭齐发的冲锋场面,前一句极写快,后一句极写猛。作者以雄健的笔力,刻画了这次战斗的疾风迅雷之势,给人以横扫千军,势不可挡之感,遣词取喻,十分精当。
《破阵子》宋·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燕(yan淹)兵:指金兵。娖(chuo辍):整备。胡簶;装箭的筒。金仆姑:古代名箭。这两句大意是:金兵连夜整备银箭筒,宋军清晨飞射金仆姑。两句追忆了作者青年时代经历的一发激烈战斗。当时,作者年仅二十三岁,是一支农民起义军的将领。当义军因叛徒出卖而溃散以后,辛弃疫率领残部五十余人突袭有五万之众的金营,活捉叛徒,又带领上万义军突围归宋,威震南北。突围时,战斗夜以继日,双方都是劲弓齐鸣,利箭飞射;战马的奔腾驰骋,将士的厮杀拼搏,自在不言之中。词句生动地刻画了当时的激战场面,“夜娖”“朝飞”,互文见义。
《鹧鸪天》宋·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曹刘:曹操和刘备。孙仲谋:孙权字仲谋。这几句大意是:天下的英雄谁是对手?只有三国时曹操,刘备这样的人物。生子也都应当像孙权那样年青有为,英勇善战,敢于抗击强敌,争胜天下。~赞誉三国英雄曹、刘与孙权,意在感吼当世只有抱残守缺,偏安一隅的昏君佞臣,而无一个当年的英雄人物。这是辛弃疾抒发大志的名句。辛弃疾生逢国土沦丧,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一心想收复失地,北定中原。因此,当他登上京口北固亭之后,触景生情,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名句。词文长于用典,融历史感与现实感于一炉,咏古以比今,含蓄而典雅,故而盛传人口,百代不衰。
《南乡子》宋·辛弃疾《清平乐》[茅檐低小]。无赖:放刁,耍赖,这里指小孩子狡猾得令人喜爱。这两句大意是:最讨人喜欢的是狡猾的小儿子,他正卧在溪水滩头,用手剥着莲蓬。诗句用朴素的话言,白描的手法,描绘农家小儿天真可爱的形象,栩栩如生。可用来描写农村孩子调皮的样子,表现农村淳朴的风貌。
《清平乐》宋·辛弃疾《生查子》[溪边照影行]。这几句大意是:在溪边一面照着影子一边走,蔚蓝是天空和天上的行云也倒映在清溪底,水中的云影连着人影,人就像是走在行云里。词句状物细致,描写传神,语言自然,意趣横生。可用来描写清澈的溪水及水中倒影。
《生查子》宋·辛弃疾《鹧鸪天》[扑面征尘]。周遭:周围。这两句大意是:走过无数道山岭,到处都是一片碧绿,那不知名的野花,显得分外娇美。这是写旅途所见的郊野春景,文笔清新,景物如画,流露出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悦之情。可用来描写春季的郊野风光。
《鹧鸪天》宋·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这两句大意是:稻花飘香,蛙声满耳,好像在诉说丰收年景。这首词写作者夜行道中所见的景物,上阕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作者在清风明月之夜见到如此景物,自是一种奇趣。农村的夏夜是清幽的,又是喧闹的,在恬静中洋溢着活泼泼的生机。这两句把青蛙拟人化,把它们那热闹的叫声说成是在“稻花香里说丰年”,既渲染了连青蛙也为之欢唱的丰收年景,又反映出作者对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西江月》宋·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这两句大意是:在平坦的长满细草的山坡上,黄牛犊在撒欢鸣叫;夕阳下,几点暮鸦在略带寒意的树林上面飞旋,寻觅着可栖之枝。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薄暮时分的村野景物,生动、亲切,充满浓烈的农村生活气息。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和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不容易写出这种景物来。
《鹧鸪天》宋·辛弃疾《鹧鸪天》[唱彻阳关]。这两句大意是:江水连天,树影随流动的江水不断映入眼帘;远山绵延,被阴沉带雨的乌云遮去了一半。此词是词人送友时所发的人生感慨。其上片云:“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此条对仗工稳,炼字生神。“浮天水”对“带雨云”,“无穷树”对“一半山”,空间辽阔,气魄宏大。“送”、“埋”二字,别情依依,含而不露。两句既是触景生情,又是因情设景,故能气象雄浑,传情淋漓。这种方法,可为今天写作提供楷模。
《鹧鸪天》宋·辛弃疾《沁园春》[叠嶂西驰]。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这几句大意是:重峦叠嶂,像是向西奔驰的万匹骏马在那里盘旋;再往远处看,峰回路转,山势又折向东方。诗句描写江西上饶境内的灵山雄伟峭拔的气势。作者的想象很新奇,运用比拟的手法,把静止的群山写得宛如富有生命力的一群骏马。可用来描写群山。
《沁园春》宋·辛弃疾《沁园春》[叠嶂西驰]。其间:指扛西上饶境内的灵山之间。太史公:指汉代司马迁,曾任太史令。这几句大意是:面对灵山,就像面对司马迁的散文一样,感到其间雄深雅健。这是描写江西上饶境内的灵山的风姿的。“雄深雅健”,本是唐代韩愈对当代另一位散文家柳宗元文章的评语,是说柳文写得极有气势,深刻高雅,刚健有力,和汉代司马迁的散文相似。辛弃疾借用韩愈评论文章的话来形容灵山的风貌,极富创造性。这样奇特的联想,实在令人感到新颖别致,很能启发读者的文思。
《沁园春》宋·辛弃疾《贺新郎》[老大那堪说]。君:指作者志同道合的挚友陈亮。中宵舞:东晋时,抗战派祖逖与刘琨友善,立志为国效力,二人同被共寝,夜里听到鸡叫就起床拨剑起舞,加强锻炼。后以“闻鸡起舞’比喻有志为国效力的人的奋发行动。这里作者把陈亮比作祖逖。试手:意为亲试身手。补天裂:用女蜗炼石补天的神话,比喻他们抗金复国,誓欲把分裂的祖国重新统一的雄心壮志。这几句大意是:我最敬爱你半夜里就拔剑起拜,说男儿到死心还像钢铁一样坚强。看我们试一试身手,像女娲那样把破裂的天补上。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冬,陈亮自浙江东阳来江西带湖,访问被弹劾罢官已闲居八年的辛弃疾。两位志同道合的挚友纵论抗战大事,意气相投,共住了十天,而后陈亮离去。次年(公元1189年)春,辛弃疾写了《贺新郎》[把酒长亭说]寄给陈亮,表达对战友的无限依恋和思念之情。很快接到陈亮的和词《贺新郎》[老击凭谁说],共同的战斗友情,激发了作者的词兴,又写了这首《贺新郎》寄给陈亮。二人用同韵互相唱和,各得词二首,成为词史上的一段佳话。~是辛弃疾和词结尾中的几句,表示作者敬重陈亮激昂慷慨的战斗精神和为祖国统一而战斗不息的钢铁意志,两个慷慨悲歌,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志士的形象跃然纸上。
《贺新郎》宋·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这是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词上阙歇拍处的几句话,想当年:指晋安帝义熙五年(公元409年)、十二年(公元416年),,刘裕两次率晋军北伐,先后灭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的事。金戈铁马:形容兵强马壮。气吞万里:形容气概壮阔,足以消灭盘踞中原的敌人。这几句大意是:东晋末年,刘裕起兵京口,进军中原,他手执金戈,身跨铁马,所向控靡,气吞万里如猛虎。在这些描写中,倾注了作者对昔日戎马倥偬的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刘裕志在恢复,敢于破敌,立下了赫赫功勋。今日的南宋山河破碎,中原沦于金人之手,而朝中却没有刘裕式的英雄。作者歌颂刘裕就是表述自己的壮志,也是针砭现实。词作借古讽今,既精炼而又含蓄,,增添了作品的表现力。
《永遇乐》宋·辛弃疾《太常引》[一轮秋影]。秋影:指中秋的月亮。金波:指金色的月光。飞镜又重磨:古人以铜作镜,镜子不亮了,要重新磨洗,这里以新磨的铜镜喻月光的皎洁。这两句大意是:一轮明月悬挂在空中,金色的月波转动着,放射出熠熠清光,好像飞息天空的一面镜子又重新磨洗过一样光洁明亮。以重磨的镜子比喻中秋月,既写出了月亮的明净,也画出了月亮的圆度,秋月的优美形象毕现。一个“转”字,一个“飞”字,把月亮写活了。两句可用来写秋月;精当的比喻手法,可作借鉴。
《太常引》宋·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别枝:斜出的小枝。鸣蝉:使蝉鸣叫。这两句大意是:明月照眼,惊动了斜枝上的鹊儿;清风吹拂,使蝉在半夜叫了起来。鹊惊而显月明,蝉鸣而见风清,夜之清明幽静可见。这种以动写静的创造意境的手法,值得借鉴。经·小雅·大东》中有“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的句子。箕宿形似簸箕,斗宿形似酒斗。此时天晴无雨,旱情严重,箕也无粮食可供簸扬,斗也无酒浆可以盛放,确乎徒有其名了。诗人写此夜景,意在“悯旱”,抒情婉曲。可用来形容天旱无雨的晴朗夜空,也可用来描写晴空如洗的夜色。
《西江月》宋·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凤箫声动:指演奏音乐。玉壶:比喻月亮,也可指灯。鱼龙舞:指耍鱼灯、龙灯。这几句大意是:城中演奏音乐的声音一直不停息,天上的月亮由东向西转动,鱼灯、龙灯整整舞了个通宵。这几句描写元夕的热闹景象,又是演奏音乐,又是耍鱼灯龙灯,而且通宵达旦。更有趣的是,天上的月亮也同地下的人们一样兴致勃勃,转悠着欣赏元宵夜景。如此良宵,令人神往。可用来描写元夕或其他节日月夜的热闹景象。
《青玉案》宋·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星如雨:比喻极多的灯火。这两句大意是:满城的灯火,像是东风吹开了千树鲜花,又像是吹落了如雨的繁星。两句形容元夕灯火满城,盛况空前,想象新奇,形象逼真。尤其是比喻中有比喻,贴切而生动。可用来描写灯火繁多的夜景。
《青玉案》宋·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剩水残山:指冬天冰雪覆盖下显露出来的山水。态度:指生机。疏梅:稀疏的梅花。料理:安排,装扮。风月:指美好的景色。这两句大意是:冬天,被冰雪禁锢的残山枯水没有一点生机,但被疏疏落落的几株梅花一点缀,就显出了一种美好的景色。这两句在原词中有象征意义,“剩水残山”寓指支离破碎的南宋河山,“疏梅”指抗金志士。现可用其字面意思,描写冬末春初的景色。
《贺新郎》宋·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楚天:楚地的天空,此指长江中下游南京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这两句大意是:千里楚天辽远空阔,到处是一派清爽的秋色。大江东去,把秋意带向无穷无尽的天边。这两句写作者登上建康(今南京市)城楼的赏心亭所见的江景,气象恢宏,境界开阔,可引用描写长江壮丽的秋色。
《水龙吟》宋·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jì记)菜:一种野菜,开白色小花。这两句大意是:城中娇弱的桃李在风雨里凋零,仿佛在为春天逝去而愁苦;野外白色的荠菜花仍开满溪头,显现出盎然的春意。这两句不仅可用来描写春末的自然风光,而且由于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故可用于形容截然相反的两种境遇,借以赞扬不被人们着重的弱小者的蓬勃兴起。
《鹧鸪天》宋·辛弃疾《粉蝶儿》[咋日春如]。这两句大意是:近日春意正浓,和风细雨使得一枝枝花朵盛开,花瓣肥厚滋润,就像十二、三岁的女孩初学绣花时绣出的花朵一样。小女孩初学绣花,往往笨手笨脚,粗针大线,绣出来的花也是又肥又大,因此作者用以形容春天百花繁茂。这两句比喻奇巧,情调诙谐,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粉蝶儿》宋·辛弃疾《美芹十论 ? 观寡》自古以来国家统一分裂的局势,往往取决于民心。
《美芹十论·观寡》南宋·辛弃疾《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何况怨恨不论大小,常由爱极而生;事物不论何等好(“美恶”,偏义于美),超过限度就会成灾害,这是从哲理方面述说饮酒之害。
《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宋·辛弃疾《临江仙》一心仰慕泰山和华山的雄伟突兀,而无意欣赏小巧的玲珑山.喻指不屑于八面玲珑,曲学阿世,而要心雄泰华,顶天立地去做一番事业。
《临江仙》宋·辛弃疾形体虽在睡眠,灵魂却在自由飞翔,如同鸿鹄一样不断高飞,要看看天地究竟是什么样子。“鸿鹄”两句,化用汉代贾谊《惜誓》诗句:“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圆方。”“鸿鹄”,鸿为大雁,鹄为天鹅,古人常将二者并提,泛指能展翅高飞的大鸟。
《惜誓》宋·辛弃疾太仓:古时京师储谷的大仓;粟:小米。大仓里的一粒小米。比喻非常渺小。
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首词为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以江水为喻,抒写抗金复国的决心和壮志难酬的苦闷。“青山 ”二句突出了了青山之遮与江水之流的对立和冲突,它写出客观规律不可抗拒,历史毕竟要发展这一深遂的哲理而千古名句有鼓舞人心的作用。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水调歌头·白日射金阙》白发难道也有种子吗?一个个在醒来的时候都载上了。表示对白发、时间、人生的感慨。
《水调歌头·白日射金阙》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原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的作品 经典语录 名人名言名句
推荐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作者:辛弃疾经典语录
推荐成语大全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mingrenmingyan/13446569684358.html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