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作者:苏轼
苏轼档案资料:北宋文学家
苏轼名言 苏轼经典语录 共收录苏轼的名言301条
宋·苏轼《留侯论》。卒然:突然,出其不意。卒:同“猝”。这几句大意是: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物,面临突然的事变不会惊慌,遇到无缘无故加给他的屈辱也不会发怒。《留侯论》是苏轼的一篇著名史论文章。作者认为一个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不足为勇,充其量不过是匹夫之勇;只有“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才算是有大勇者,因为这种人“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意即这是胸怀宽阔,志向高远的人物。作者认为,留侯(张良)辅佐刘邦灭秦、兴汉的关键所在,就是他具有“忍小忿而就大谋”的大智大勇。~几句可用以形容临危不惧,遇辱不怒,从容大度的智勇人物,
《留侯论》宋·苏轼《晁错论》。不惟:不仅。坚忍不拔:坚毅而决不动摇。这几句大意是:要作出大事业的人,不仅要有高于世人的才干,而且必须有坚毅不拔的志向。这几句说明了坚忍不拔的毅力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恰如人们所说,成功等于一分天才加九分努力。作者以唯物的观点承认天才的存在,但又不唯天才论,超世之才仅仅是成功的条件之一。更重要的是必须有志向、有毅力,才能把事业进行到底。
《晁错论》见宋·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理:公理。势:权势。本句大意是:事情办成功是由于符合公理,而不在于有强大的权势。符合公理的事,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和支持,因而易于成功;不符合公理的事,虽然依仗强势,但因为受到多数人的反对,也难以成功,故云“~”。本句多用于说明要按公理办事,不可依仗权势横行。
《拟进士对御试策》见宋·苏轼《和荆公绝句》造物:指大自然。这两句大意是:仔细观察,在春天到来之前,大自然的一切都没有复苏,好像什么都没有;曾几何时,春天来到了江南,给大地带来了生机,百花自然而然地盛开了。这两句诗就写景说,突出了春天给大自然带来的盎然生机,可用于描写江南初春景物;就寓意说,由于诗句道出了事物发屉变化的契机,也可用以说明要善于等待客观事物自身发展条件的成熟。
《和荆公绝句》见宋·苏轼《夜泛西湖五绝》其四。菰(gū孤):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陵泽、水边,俗称菱白。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浅水或池沼中。这两句大意是:菰蒲无边无际,湖水浩浩荡荡,荷花在夜色中开放,风露中渗透了它的幽香。景物阔大清幽,花香袭人,可用于描写江南水乡夜景。
《夜泛西湖五绝》见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两句大意是:黑云像泼翻了的墨汁一样翻滚而来,但山头还没有完全被遮住;急骤的白雨打在湖面,激起的水珠争先恐后地跳入船内。诗句写西湖夏季云急雨骤的奇丽景色,比喻形象,绘景生动,写出了盛夏西湖阵雨的特点。这是描写西湖风景的名作,全诗为:“~。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四句四景:骤云、骤雨、骤风、骤晴,变化多端;云黑、雨白、水碧、天蓝,色泽鲜明。全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纵横开阖,舒卷自如,深得写景诗的妙谛。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见宋·苏轼《王仲仪真赞序》。这两句大意是:叫他们,他们就聚拢来;一挥手,他们就散去了.原文说:“决大策,安大众,~者,唯世臣巨室为能”,讲的是治国安民之道,认为只有“世臣巨室”才能指挥调动大众。现在可用来形容指挥群众、调动军队等行为,也可用来形容领导者的指挥、控制能力。
《王仲仪真赞序》见宋·苏轼《陈公弼传》。计:考虑。这两句大意是:遇到合乎正义的事情就勇敢地去做,不去考虑个人的得失或安危。可用来形容那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坚持正义置个人利益或生死于不顾的人。成语有“见义勇为”,与首句义同。
《陈公弼传》见宋·苏轼《夜泛西湖五绝》其四。灯明出远寺:据周密《癸辛杂识》载:“西湖四圣观前有一灯浮水上,其色青红……风雨中光愈盛,月明则稍淡。雷电之时,则与电光争闪烁。”湖光:西湖中一种奇异现象,于月黑之夜可见湖波如火,称为“湖光”。这两句大意是:随着小舟的行进,渐渐看见青红色的灯火从远方四圣观前的湖面出现,而要目睹湖光的奇观,则要待到月落夜黑之后。两句既写出月明西湖之景,又写出月黑西湖之景,从中透出“夜泛”的题意来,此二句只适于表现夜西湖的奇特景观,却扩大了读者的见闻。
《夜泛西湖五绝》见宋·苏轼《思堂记》。这两句大意是:作战前想侥幸苟活,在战争中必然不能竭尽全力。战争是非常残酷的,死人是经常发生的。临战时若有私心,希望自己能侥幸苟活,那么,在作战时就会畏首畏尾,不敢冲锋陷阵;而战士作战不力,就可能导致全军灭亡。此二句说明临战时士气的重要。
《思堂记》见宋·苏轼《新城道中》。絮帽:白丝绵制的头巾,这里以絮喻云,取其轻软洁白。铜钲:铜锣,这里以钲喻日,取其圆而明亮。这两句大意是:久雨初晴,几朵白云给山岭披上了絮帽,一轮初升的红日,像铜锣一样挂在树梢。这两句诗写久雨初晴后的山间景物。当时,作者正要出门,恰好天也放晴了。因此作者的心情特别喜悦,又把这种喜悦之情传给了笔下的景物,一开始就写“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在这里,东风知意,自云多情,那挂在树梢的初日,也显得特别可爱,这种移情于景的拟人笔法,可作借鉴。
《新城道中》见宋·苏轼《连雨江涨二首》其一。连雨:连阴雨。龙卷:龙卷风。这两句大意是:龙卷风夹带着鱼虾随雨落下,人随着呜犬爬上墙头过夜。两句诗绘出一幅风雨灾情图。龙卷风是一种范围小、时间短的猛烈旋风,破坏力极大,能把人、畜卷上空中落到别处。苏轼贬官恵州,那里滨海多水,阴雨连绵,江水暴涨,龙卷风肆虐。作者目睹这一自然灾害,并把它写到诗中来,成为龙卷风的艺术记录。
《连雨江涨二首》见宋·苏轼《策别》第九。这两句大意是选拔人才应当精细,任用人才应当长久。对人才的选拔应当精细,以求选拔出真正具有才能的人;既然选拔出丁人才,对他们的任用就要长久一些,使他们有充分的时间一展才学。若选拔不精,就会误选出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任用不久,即使有真才实学,刚到任不久熟悉了情况,或摸到了一些经验,就被调离,也不会有大的成就。
《策别》见宋·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这两句大意是: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可以诉说人间的凄凉。这两句紧承前三句而来,上阕的全文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霸。”如果说前三句主要从死别时间之久来抒写悼亡之情,这两句则侧重从孤坟相隔之远来表达伤悼之意。当时,苏轼仕宦山东密州,王氏的孤坟远在四川眉山县,从密州到眉山,路漫漫,水迢迢,遥隔千里。生者形单影只,死者孤冢独卧。特别是王氏病逝后的十年,作者处于政治逆境,南迁北调,仕途坎坷,忧谗畏讥,心无宁日。他容颜苍老,心境凄凉。如果爱妻的坟墓就在近旁,也许可以就近祭奠,一诉衷肠;而现在孤坟遥远,想到坟边说一说凄凉也不可得,这是一种怎样的景况!短短两句,把悼亡之情、身世之叹融于一炉,令人摧折肝肠。
《江城子》见宋·苏轼《祭常山回小猎》。弄风:乘风。跑空立:马飞奔腾空面立。趁兔:追赶免子。掠地飞:贴地疾飞。这两句大意是:骄马乘风急奔,腾空立起;苍鹰追逐野兔,贴地急飞。这首诗写作者祭常山回来途中与同僚会猎的情景。骄马立空,苍鹰掠地,写得活灵活现,生动如画,极有笔力和气势,并且把打猎队伍的英武矫健也烘托出来了。写健马、苍鹰的迅疾及会猎场面都可作借鉴。
《祭常山回小猎》见宋·苏轼《代滕甫辩谤乞郡书》。言无所择:言语来不及加以选择。这两句大意是:心中有了感触,马上就要表达出来,来不及斟酌词句。可用来说明人们讲话或写文章时措辞虽有不当,表达的却是自己的真实感受。
《代滕甫辩谤乞郡书》见宋·苏轼《黄州上文潞公书》。穷:窘迫,不得志。这两句大意是:人在不得志的时候,理想与原则是不能遗忘、放弃的;人在老之已至的时候,仍应该坚持学习。此条实际上是苏轼的自勉。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大文豪,然而一生抑郁不得志,屡任职事,屡遭贬谪,无法实现政治抱负。因而奉行儒家“达则兼济,穷刚独善”的原则,几经磨难面其道不改,孜孜学习,毕其一生,表现出执著的进取精神。
《黄州上文潞公书》见宋·苏轼《上梅直讲书》。苟:苟且,不正当。徒:听任。这两句大意是:人不能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取得富贵,也不能白白地安于贫贱的处境。作人要正直、高尚,不当取的富贵送上门也不能取,更不能施用不正当、不光明的手段去猎取;但这并不是说人就应该安于贫贱,不思变革,不图进取,人不是为了贫贱而活着,关键是要通过光明正大的途径,通过诚实的劳动,去争取富裕。这两句可用于说明人不能因厌恶通过不光明的手段去猎取富足就安于贫贱。
《上梅直讲书》见宋·苏轼《上文侍中论强盗赏钱书》。本句太意是:地位低下的人,言论主张常常不被重视。此名句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等级社会中,人所起的作用与其所处的地位成正比。地位越高,说话越起作用,甚至奉为金口玉言,金科玉律;地位低下的人即使有真知灼见,也往往不被承认。《后汉书·孟尝传》“身轻言微”与~意同。现多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地位低,说话没分量.也可用以反映一种不正常的待人态度。
《上文侍中论强盗赏钱书》见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无所不至:无所不用其极。《论语·阳货》:“苟患失之(指失去富贵),无所不至矣。”伪:伪诈,欺骗。这两句大意是:一些人为了争权夺利,其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但上天是不容许他们这样伪诈的。这两句可借以说明:有些人为非作歹,为所欲为,但天理难容,最终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潮州韩文公庙碑》见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寿:长命。元气z精神。这两句大意是:人寿命的长短在于他的精神.而国运的长短在于社会风俗。人的寿命与其精神状态有密切的关系,精力旺盛,意志坚强。就不会为困难吓倒,不会为疾病屈服。国家的盛衰兴亡与民风民俗的关系至为密切。若民风淳朴,国家自然崇尚节俭.则人民可以体养生息.发展生产。若民风浮靡。社会习尚追求享受.好逸恶劳.国家就危险了。可以此说明国家兴亡与社会风俗关系甚为密切,强调教化的重要。
《上神宗皇帝书》见宋·苏轼《后赤壁赋》。这两句大意是:山高大便衬得月亮小,水退落石头就自然露出。此名句原是描写自然景色,由于它警约而暗含哲理,后人常以之阐发道理。尤其是“水落石出”一句(欧阳修《醉翁亭记》也有“水落而石出者”之语),流传过程中意义逐渐定型,成为比喻到了一定时候事情真相便会彻底明白的成语。
《后赤壁赋》见宋·苏轼《策别十六》。养:养护,调养。逸:安闲,休养。这两句大意是:善于养护自己身体的人,使自己既能够得到休养,又能够经常劳动。身体常安逸,则易怠惰失神,血脉不畅;劳动过度,则又会神形疲惫,这些都不利于身体健康。正确的作法应是有逸有劳,劳逸结合,使身体一张一弛,既能得到休息,又能得到锻炼,如此调济,方能身体康健。这两句可用于说明必须劳逸结合,劳逸适度,人才能健康长寿。
《策别十六》见宋·苏轼《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圣人:这里指孔子。赤子:幼子。这两句大意是:孔子看到天下得不到治理,感到就像自己的孩子在水火之中一样焦急。《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其欲得君以行道,可谓急矣。”~表现了孔子看到天下动乱,百姓痛苦,因而忧心如焚,急于推行仁政的急切心情。可用于表理爱民如子的恻隐之心。
《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见宋·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茫茫: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思量:思念,记挂。这几句大意是:十年来生死阻隔,谁也不知道谁的景况。不必有意识地思念,心中自然难忘。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亡妻王弗而写的。当时,苏轼因政治失意而离开京师,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作知州,王弗辞世已有十年。二十一年前,十九岁的苏轼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夫妇之间十分恩爱。可是,王弗二十七岁时便在汴京去世,次年归葬于四川祖茔,这对苏轼是一个很大的精神创伤。十年以后的正月二十日夜,苏轼又梦见了念念不忘的爱妻,醒来后写下了这首记梦词。~几句是词的开头。“十年”写诀别时间之久;“生死”从妻、我两方着笔,一在人间,一在黄泉,生死阻隔;“两茫茫”写音信渺茫永无相见之日;“不思量,白难忘”用寻常之语,道深长之情。“不思量”是自我宽慰的话,既然不能起死回生,那就忍痛节哀,好自为之吧!但感情却不肯听命于理智的指挥,妻子的音容笑貌早已深深地刻印在自己的记忆里,要忘悼她,不思量,谈何容易!明明作者十年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亡妻,却偏从“不思量”着笔,再反跌出“自难忘”三字,大大突出了刻骨铭心的感情力量,笔势也显得摇曳跌宕。
《江城子》见宋·苏轼《贺新郎》[乳燕飞华屋]。蹙(cù促):收敛,折皱成团。浮花浪蕊:指春天轻浮、艳冶的桃、杏之类的花卉。这几句大意是:含苞半开的石榴花像折皱收束的红巾,专等着轻浮艳冶的花儿朵儿都凋谢净尽,才吐露自己的秾艳和幽芳,来陪伴佳人度过寂寞的时光。苏轼的《贺新郎》是一首托物取喻,寄意高远的写景咏物词。词的上片写夏日深院,幽居着一位冰清玉洁,孤寂无依的佳人。下片咏石榴花,把咏物和写人结合起来,亦花亦人,既写出了花之态,也写出了人之神。~是过片三句,写榴花艳丽文静,自甘幽独,不肯与浮花浪蕊为伍,而情愿与孤寂的佳人作伴。在这里咏花与写人已融为一体,是花是人,难以分辨。读者从榴花的形象看到了佳人的身影,又从佳人的孤高透露出作者的不遇之感。词人用比兴象征的方法含蓄曲折地表达失意迟暮之感,这在词史上是富于独创性的。
《贺新郎》见宋·苏轼《游金山寺》。金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唐、宋时屹立长江之中。乡国:家乡;苏轼故乡在四川眉山。这两句大意是:登上金山顶峰遥望家乡,长江南北的众多青山遮住了我的视线。大凡人在仕途失意之时,容易思念家乡,苏轼写这首诗时正是如此。他在这首记游诗中寄寓了浓郁的乡情,并流露出买田归隐的心愿。这两句是全诗写景抒情的框纽。江南江北的诸多青山,本是美好的景物,但作者登上金山绝顶不是为了欣赏江南风光,而是为了遥望家乡,此时,他只觉得这众多青山遮挡了他望乡的视线,因此笔下流露出埋怨嗔怪的意味。其实,从江苏镇江到四川眉山,相隔千里万里,即使是一马平川,想从金山望见眉山也绝不可能。这种跌宕的笔法,正是为了突出作者望乡的痴情。
《游金山寺》见宋·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这两句大意是:杨花像花又不像花,人们不知道珍惜它,任其飘零。杨花没有美丽的形态,没有撩人的色香,故无人观赏,无人怜惜,自落自飘。这两句一反常人对杨花的鄙薄,而以同情的笔触加以描绘,将杨花的坠落归于人们对它不珍惜,可谓别有新意。
《水龙吟》见宋·苏轼《潮洲韩文公庙碑》。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本句大意是:韩愈的文章使古文从八代骈偶绮靡的衰颓文风中振兴崛起。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他针对六朝以来社会上长期广泛流行的骈俪文体及形式主义文风,大力倡导形式与内容统一、适于表达思想感情的单句散行的散文。这一运动取得丁巨大的成功,改变了几百年来骈文几乎独霸文坛的局面,开拓了文章写作的新道路,无论在当时还是对后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所以苏轼称赞他的文章是~。此句和清人刘熙载说韩愈“文集八代之成”(《艺概·文概》),都是对韩文的高度评价。
《潮洲韩文公庙碑》见宋·苏轼《荔枝叹》。赤子:百姓。尤物:特别珍奇的东西,常含贬义。疮痏(wei委):疮伤,这里借指灾害。痏,疮之有瘢痕者。这两句大意是:我愿老天可怜可怜那些老百姓,不要生出希罕东西而给人民带来灾害。公元一O九四年苏轼远贬广东惠州时,写了这首《荔枝叹》。荔枝是很难保鲜的一种水果,又必须在新鲜时才好吃。历史上,汉和帝为吃新鲜荔枝,让人们像“兵火催”似地飞马运送,以至死者枕藉;杨贵妃爱吃鲜荔枝,唐玄宗为了博得她的欢心,也让人们跨山越海飞速传送,致使“惊尘溅血流千载”。为此,作者仰天长叹,情愿人间没有荔枝之类的“尤物”。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在逆境中仍然关心民生疾苦的精神。苏轼未尝不知道,荔枝无罪,祸起皇室。在诗的下半部分,他就联系现实,直斥当朝权贵为了献媚皇帝而贡茶、贡花的丑行。可见~的喟叹,实际上是对弊政的一种讽刺。
《荔枝叹》见宋·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逮:达到,及到。本句大意是:心里想要表达的意思嘴却说不清楚。要用来形容口才不好,辞不达意的情形。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见宋·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羽扇:用禽鸟羽毛做的扇子。纶(guān官)巾:用青丝带做的头巾。强虏:强大的敌人,这里指曹魏军队。一作“樯橹”,指曹军的战舰。这两句大意是:周瑜手挥羽扇,头戴纶巾,在谈笑之间,就把曹操打得大败,将强大敌人的战舰烧了个一干二净。这两句描写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的情形,词句塑造周瑜的形象,表现他的英雄气概,却并不写其如何英姿飒爽,强壮剽悍,而写其轻衣便服。一副儒将风度,从容不迫,指挥若定,表现其胸有成竹,胜券在握,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这种举重若轻的手法是非常成功的经验。可用来描写军事将领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
《念奴娇》见宋·苏轼《策别安万民》。名:名誉。实:实际。行:流行。长:长远。这几句大意是:徒有其名而无其实,它的“名”就不会广为流传;光有其实而无其名,它的“实”就不能流传久长。假的就是假的,骗人只能得逞于一时,“有名无实”的东西,一旦被人识破,就会遭唾弃,不再有人问津,因而它的“名”不会广为流传;但“有实无名”的东西,即使是“天生丽质”,“养在深闺人未识”,也没人知晓,它的“实”即使是稀世珍宝,也不能流传长远。在商品经济的社会和信息的时代,尤须有“扬名意识”,广而告之,才能在竞争机制中立于不败之地。对苏轼~的名言,应借而鉴之,古为今用:既要循名求实,使名实相副;又要有实而求名,使其实扬名天下。
《策别安万民》见宋·苏轼《有美堂暴雨》。有美堂:在杭州城内吴山上,宋嘉祐初年杭州太守梅挚所建。顽云:低垂的浓云。这两句大意是:闷雷仿佛从游人的脚底下震响,低压的浓云在崖下翻腾,拨都拨不开。这是写暴雨之前站在有美堂上看到的景象。诗人运用了夸张手法,将夏天暴雨前闷雷、浓云写得如见如闻。
《有美堂暴雨》见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奸:坏人。这几句大意是:养猫是为了除去老鼠,不可以没有老鼠而养那些不捕老鼠的猫;畜狗为了防止坏人,不可以没有坏人而畜那些不叫的狗。苏轼是针对北宋时期充满冗官冗兵的社会现实而说这番话的。可用这几句比喻要任用有才而能实干的人,不要空养一些无能无用的废物。
《上神宗皇帝书》宋·苏轼《澄迈驿通潮阁》广漠的天空与苍莽的原野相接,高飞的鹘鸟逐渐消逝在远边天际,而地平线上连绵起伏的青山犹如一丛黑发——那里,可正是中原故地啊!用天低鹘没,来形容远渺之景,显得情致灵动;用青山一发,来比喻天际远山,更是想象鲜活。但这两句又十分贴切,烘托了中原之“遥远”,表达了诗人悠长的遐思,以及怀念故土的情愫,非常自然地引起读者的共鸣。
《澄迈驿通潮阁》见宋·苏轼《御试重巽申命论》。至详:极其详细。晓:昭告。避:避而不犯。这几句大意是:把极为详细的法令昭告天下百姓,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哪些事是不能去干的。法律的制定,必须周密详备,并且昭告天下人民,使他们知道哪些事可以干,哪些事不能干。人们的言行都限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自然匡家大治,天下太平。
《御试重巽申命论》见宋·苏轼《乐全先生文集叙》。迈往:豪迈直前。这两句大意是:以豪迈直前的气概,说出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话。这两句写豪迈无畏的气概和正大光明的语言,多用来称扬人的气概不凡,语言磊落铿锵。
《乐全先生文集叙》见宋·苏轼《两浙转运副使孙昌龄可秘阁校理知福州》。理:道理。力:暴力。这两句大意是:(对待百姓,)易于用道理使其服从,难以用暴力去战胜。不论是上级对下级.或是普通人之间,以理服人,可以使他口服心服;若一味以暴力相强,也许能使他顺从一时,而终不能使他心服。这两句可用于说明无论治理社会,还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要善于以理服人,不可以暴力强制。
《两浙转运副使孙昌龄可秘阁校理知福州》见宋·苏轼《策略第一》。有意:有需要表达的意思。至言:最充实的话。这几句大意是:有需要表达的意思就说,意思表达完毕就停止,这样的话是天下最充实的话。说话要有内容,有多少内容就说多少话;不可内容极少,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空话连篇,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浪费别人的时间。这几句多用于表示说话要有意义,不可夸夸而谈,言不及义。
《策略第一》见宋·苏轼《策别第十》。舍:舍弃。宽:宽容。这两句大意是:要有所获取,就一定要有所舍弃;要有所禁止,就一定要有所宽容。苏轼《策别第十》:“夫事不可以两立也,圣人知其然,是故~。宽之则其禁必止,舍之则其取必得。”天下事物充满着正反两面对立转化的辩证关系。取与舍,禁与宽也是如此。凡事不可能尽得,必有所舍弃;正因为有所舍弃,才可以集中精力去获取所要得到的东西。凡事不可以尽禁,尽禁则可能一无所禁;而有所宽又有所禁,则其禁必止。这两句多用来说明处事要有全局观念,以免失之偏颇。
《策别第十》见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曝:晒。此竹:指文与可生前赠给作者的《筼筜谷偃竹图》。废卷:指停止晒书画。这几句大意是:我在湖州任上曝晒书画时,偶然发现与可赠给我的这幅画竹,睹物思人,不禁掩卷痛哭,停止曝晒书画。文与可和苏轼既是中表兄弟,又是情谊极深的好友,二人诗文赠答,过从甚密。今好友已经作古,半载之后作者在无意之中发现与可生前赠的画竹,睹物思人,往事浮想联翩,于是便以此画为线索,写下这篇著名的题记。~是文末数语,写思念亡友的心情,深沉蕴藉,十分感人。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见宋·苏轼《赠王寂》。王寂:大约是作者在扬州的朋友。俯仰:指俯仰之间,表示时间很短。这两句大意是:和你暂时分别,不必为此叹息;很快我就回来,见面时鬓发还不会斑白。苏轼要远行了,友人王寂依依难舍。诗人为了缓解朋友的惜别之情,就安慰对方“~。”接着又写“记取江南烟雨里,青山断处是君家。”意思是到外地后我也会时时想起你,归来时还要到这风光优美的地方来相访。从苏轼对友人的细心开解中,可以体会到诗人的笃于友情和他的乐观旷达胸怀。此名句可用来在离别时劝慰亲朋好友。
《赠王寂》见宋·苏轼《祭司马君实文》。莠(yǒu有):狗尾草,泛指杂草。这两句大意是:有了杂草就应铲除掉,有了疾病就应赶快治疗。田间有了杂草,必须抓紧锄掉,否则势必影响禾苗的生长;人若有了疾病,应该及时诊治,不可养痈遗患。作者以通俗明白的语言,指出了生活中的两条重要原则。“锄”、“医”两个动词用得很好,虽然作者来说“不锄”、“不医”则会如何,但已意在其中。可以此劝戒人切莫坚持错误,讳疾忌医。
《祭司马君实文》见宋·苏轼《扬州谢到任表二首》。副:相称。本句大意是:虽有大志,才能却不足。唐代韩愈《后汉三贤赞》有“有雄志而无雄才”的句子,与此句意思相近。可用来形容那种志大才疏、眼高手低的人。
《扬州谢到任表二首》见宋·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云散”句:晋代谢重于月夜在会稽王司马道子座上作客,那时月色明净,道子认为极好,谢重说:我觉得还不如有点云彩点缀。道子开玩笑说:你自己心地不干净,还想将天空也弄得污秽吗?这里化用了这个典故。这两句大意是:云散月明,万里长空还用什么来点缀呢?天容海色本来就是清亮澄澈的啊!诗句极写月光之明亮,海天之清澈。此诗写于苏轼获大赦后由海南岛北归渡海之时,这两句就暗喻着自己虽曾遭政敌诬陷,但本质清白纯洁,终获昭雪之意。可用以描写月夜海天清明之色,亦可借喻本质高洁不怕诬蔑之心境。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见宋·苏轼《桃花》。这两句大意是:不等绿叶萌出,花朵便争先恐后地开放;繁花密密层层地缀满树枝,简直看不见一根枝条。这两句不仅准确地描绘出桃花盛开之状,而且写出了桃树先开花,后长叶的自然过程。但是,作者的意图决非要表现这种自然过程,而是以此来衬托、突出桃花开得早,开得盛。故两句中虽无桃花二字,然桃花竞相盛开的景况,却写得形神兼具,足见作者立意新奇,可用于形容桃花盛开的景色。
《桃花》见宋·苏轼《海棠》。花睡去:指海棠睡去。据《明皇杂录》载:玄宗在沉香亭召见杨贵妃,贵妃醉酒未醒,侍儿扶来拜见,醉态可掬,明皇笑道:“岂是妃子醉耶?真海棠睡未足耳。”这两句大意是:只怕这美人一样的海棠花因夜深困倦而入睡,因此要高高地点起蜡烛照亮它的红妆,使它焕发精神,度此良宵。花草无知,岂会睡去?而诗人却怕花睡去而高烧银烛,看似痴语,却写出真情,爱花惜花之意,从字里行间流出。诗人巧用典故而运化入妙,不见痕迹,值得学习。
《海棠》见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至愚:最愚昧的人。匹夫:普通百姓。这几句大意是:聪明足可以超越天下,却要听一个最愚昧的人的话;威风可以施加于四海之内,却屈服于一个普通百姓。常言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干虑,必有一得”,再聪明的人,也有失算之时,他只有多听各方面的意见,才不至于闹笑话,出差错。“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体可以威加四海,但对一个普通老百姓也应十分尊重,这才能显示出虚怀若谷的风度。可用以说明为人应谦虚有礼,多尊重别人。
《上神宗皇帝书》见宋·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这两句大意是:那株娇艳的海棠花,花朵儿就像美人醉酒后红红的脸蛋,那时,花、叶映衬的模样,犹如美人卷起翠袖露出红润的肌肤。前人多以花比美女,此篇则以丽人比花。描写生动,肖形传神。可用以写海棠和其它类似海棠的花,也可化用来描写美女。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见宋·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亡逋(bū哺):逃犯。摹:描绘。这两句大意是:作诗时应当像火急地追捕逃犯那样,紧紧地追踪着稍纵即逝的诗思,因为奔涌的诗情一旦失去后,就再也难以用最佳的诗句描摹出美好的景色来。这两句以形象贴切的精妙比喻,阐述了我们今天称之为“创作冲动”的情景。这既是诗人的经验之谈,也说出了诗人、作家们常有的共同感受,因为大凡从事创作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有时,虽长时间苦思冥想、搜索枯肠,但一个理想的词句也得不到。而有时,则会突然文思如泉,心中充满灵感。这时,却不及时把偶然涌起的思绪和得到的妙句写下来,那么一且创作冲动冷却之后,灵感的火花也随之转瞬即熄,再也难以寻觅。本名句可供引用强调作家、诗人在文思、诗情涌至时应立即创作,也可供论述创作冲动时引用。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见宋·苏轼《春夜》。春宵:春夜。清香:清淡的花香。月有阴:指月光朦胧。这两句大意是:春夜舒适宜人,在朦胧的月光下,花儿散发着清香,摇曳着多姿的身影,如此良宵,一刻可抵千金。此名句形容春夜的美好。“春宵一刻值千金”,现在常被用来表现对良辰美景的珍惜,让人们不要辜负;还可用以祝贺新婚。
《春夜》宋·苏轼《上皇帝书》。吝:吝惜。从善:指听从别人的好意见。如流:像流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一样,比喻迅速而自然。这两句大意是:改正错误毫不吝惜,听从善言就像水流向低处一样迅速自然。“改过不吝”最早见于《尚书》,“从善如流”出于《左传》。苏轼把这两条古训合而为一,在《上皇帝书》中说:“~,此尧、舜、禹、汤之所勉强而力行,秦汉以来所绝无面仅有”,可见他是作为一项很高的道德修养来提的。“改过”而“不吝”,“从善”而“如流”,确实不易做到。这两句对当今的思想教育仍有积极意义,执政者更可作为借鉴。“从善如流”现已成为成语,形容能很快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
《上皇帝书》宋·苏轼《凤鸣驿记》。躁:急躁。妄;妄为。废:荒怠。这两句大意是:急躁了便容易轻举妄动,懒惰了学业事业都会荒废。苏轼在‘凤鸣驿记》一文中说:“~。既妄且废,则天下之所以不治者,常出于此”。可见此二句意在教诲人们应戒骄戒躁,刻苦勤奋。韩愈《进学解》有“业精于勤,荒于嬉”的名言,古谚有“一生之计在于勤”的训喻,均可作此二句的注解。~二句点出青年人易犯的两种毛病,言筒意赅,可用作座右铭。
《凤鸣驿记》宋·苏轼《文与可字说》。道:道义,真理。势:权势。这几句大意是:坚守道义面忘却权势,只做好事而忘却私利,一心修洁品德而忘却浮名。当然,要时时处处做到作者的这三点主张诚非易事,但把它作为处世为人的原则和规范自身行为的标准而谨记心头,对于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还是很有益处的。这三句可供论述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时引用,也可用于称赞某些情操高洁的人。
《文与可字说》宋·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非一:不止一种。好(hào浩)色:喜爱女色。这两句大意是:损伤性命的事情不止一种,而喜爱女色的人必然短命。世上伤害性却的事情固然多种多样,都须防止,而贪恋女色,纵欲无度,必然带来死亡。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云:“臣闻好兵犹好色也。~;贼民之事非一,而好兵者必亡”。文中以好色比喻好兵,说明好色导致身亡,好兵导致国破,发人深省,有振聋发聩之效,比喻也很确切。~两句现多于警戒好色。
《代张方平谏用兵书》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养生:养护、调理身体。导引关节:使身体各部关节运动。吐故纳新:指呼吸时吐出二氧化碳,吸入新鲜氧气。这几句大意是:善于调养身体的人,谨慎自己的起居,节制自己的饮食,活动自己的关节,吐出浊气,吸进新鲜的空气。这几句从饮食、起居、活动、呼吸几个方面讲述了如何调养身体。起居要谨慎,早睡早起,使生活有规律,不可睡眠不足,也不可贪睡不起;饮食要有节制,不可爱吃的就暴吃,不爱吃的就不吃,更不可一味大吃大喝;身体要经常活动锻炼,不可懒散怕动;吐故纳新,多吸新鲜空气。能做到这几项,可谓善于养生。这几句可用于论说养生之道。“吐故纳新”现在常用以比喻扬弃旧的,吸收新的,含有新陈代谢的意思。
《上神宗皇帝书》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飞鸿:雁。这几句大意是:人的一生到处奔走,知道这像什么吗?应该像飞雁脚爪踏在雪泥之上;泥上偶然留下了指爪的痕迹,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这是一段带有人生哲理性的议论。人的一生,或为了生计,或为了事业,东奔西走,聚散匆匆,就像飞鸿一过,虽然可能会留下一点痕迹,但也是转眼即忘。词句表现出人生匆匆,倏然而逝的思想,写得形象生动,寄意深沉,后由此形成“雪泥鸿爪”的成语,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
《和子由渑池怀旧》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几句大意是:人间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有聚合,正像月亮有时遇到阴天,有时遇到晴天,有时圆满,有时残缺,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难以十全十美。历来写明月、抒离别的多是悲伤之音,而在这三句中,苏轼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了浓厚的哲理意味,用宇宙规律说明人间的悲欢离合自古已然,不必过于介意,抒发了一种要超脱人生离别悲苦的豁达胸怀,体现了一种“随缘自适”的生活态度,所以在词的结尾作者又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美好祝愿。在写法上,苏轼化景物为情思,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台,从中抒发具哲理意味的情感,具有崇高的情感美。这种化景为情,情中蕴理的高超手法很值得学习。也可以用这三句来表现要超脱人生悲欢离合的自慰或慰人的情怀。
《水调歌头》宋·苏轼《六一居士集叙》。移人:改变人的看法。不免:指不免受其蛊惑。这两句大意是:荒谬的说法能改变人的观点,即使是豪杰人物,有时也免不掉受到蛊惑。荒谬的说法极易改变人的心志,即使是有主见、能独立思考的豪杰人物,有时也不免受其蛊惑,一般人就不用说了,可见邪说影响力之大。这两句可用于说明要重视邪说对人的极大影响。
《六一居士集叙》宋·苏轼《留侯论》。小忿:小小的忿恨。就:成功。大谋:远大的谋划。本句大意是:忍耐小的忿恨,成就远大的谋划。《论语·卫灵公》曰:“小不忍则乱大谋。”事有大小之分,两者相比,当然应舍小而就大。若在小问题上不忍耐,不克制,有一点小小的忿恨就斤斤计较,势必耽误大事。本句多用于说明在小事上应该忍耐,以取得大事的成功。
《留侯论》宋·苏轼《贺杨龙图启》。大体:大的方面,即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务:求。这两句大意是:认真做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而不斤斤计较无关宏旨的小事,讲究实际效用而不图谋虚名。有一位姓杨的友人擢升龙图阁直学士,苏轼写了一封书札祝贺他,称赞他“素练边事,深知兵骄;顷持铨衡,实识官冗。~”,希望他以谏诤之真才,效忠朝廷,报效国家,做实际的事而不要只图虚名声。这种“务实效而不为虚名”的精神是值得大力提倡并认真学习的。
《贺杨龙图启》宋·苏轼《志林十三首》其八。这两句大意是:意见相合,就留下共事;不合,就离开。与人共事,以心意相投,见解相合,配合默契,齐心合力为好;若每每意见相左,不能调和,留也没有什么意义,则不如各奔前程。这两句多用来表示朋友相处或协作关系中不能配合就毅然离去的意向或行为。
《志林十三首》宋·苏轼《陈侗知陕州》。利害之际:指涉及利害的紧要关头。故常:原有的常态。本句大意是:面临利害攸关的紧急关头,能够不失去原有的常态。性命利害相关之时,乃紧急时刻,若变脸失色,惊慌失措,就很可能把事情办糟;若脸不变色心不跳,言行如常,既表理出心理的沉着稳定,又保持了头脑的清醒,这样就能从容措置,安度难关。本句可用来称赞临危不乱的情态,也可用作从容处事的要求。
《陈侗知陕州》宋·苏轼《策略第四》。本句大意是:面临大事而不慌乱。当大事来临的时候,不惊慌失措,无所适从,而是镇定沉着,举措得当,应付自如。这里显示的不但是胆量、毅力,也需要经验和才干。多用于说明或赞扬从容不迫的处事态度。
《策略第四》宋·苏轼《晁错论》。前知:事先预料到。当然:一定会这样。徐:从容不迫。图:策划对付。这几句大意是:能够事先预料到事态的必然趋势,才能在事变发生时不惊慌,不畏惧,从容地筹划对付。对于事物的发展趋势如能预先有所估计,就能做到临事不惧,从容地制定对策,妥善处理。若事前没有思想准备,突然遇到变故,必然会惊慌失措。这几句可用于告诫人们对事情的发展变化要有科学的预测。
《晁错论》宋·苏轼《乞降度牒修定州营房状》。素:平时。猝:意外的变故。这两句大意是:事情平时不讲求,就很难应付意想不到的突然变故。对可能发生的事变,在平时就要多想、多讲,以期引起思想上的警惕,事先有所预防和准备,一旦发生变故,就有从容应变能力,不至于措手不及。这两句可用以说明平时防患的重要性。
《乞降度牒修定州营房状》宋·苏轼《荐诚禅院五百罗汉记》。论:议论。作:做。这两句大意是:议论了就一定要去做,做了就一定要努力做成功。议论了就要去做,不可只尚空谈,议而不行;做了就要努力做成,不可三心二意,半途而废。这两句可用以表示不可尚空谈,而要作实事。
《荐诚禅院五百罗汉记》宋·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慎重:谨慎从事。轻发:轻举妄动。这两句大意是:谨慎从事,事情就必然成功;轻举妄动,事情多半会失败。办事谨慎,事先考虑周密,行动中兢兢业业,种种困难都可以克服,所以必然成功。轻举妄动,事先不作谋划,行动中马虎草率,所以难免失败。这两句可用于告诫人们办事要慎重,也可在事情成功或失败之后,说明其原因是慎重或轻举所致。
《拟进士对御试策》宋·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慎重:谨慎从事。轻发:轻举妄动。这几句大意是:谨慎从事的人,开始好像懦弱胆怯,而最终必然显示出勇敢;轻举妄动的人,开始好像勇敢,而最终必然显示出懦弱。慎重的人办起事来,没有考虑好并不急于动手,表面上看起来像是懦弱,然而一旦考虑好,就会勇敬地行动。轻举妄动的人,不作周密谋划就草率行事,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勇敢,最终事情办不成,必然显得懦弱。这几句可用于告诫人们办事要三思而行。
《拟进士对御试策》宋·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时:时间。蹈:遇上了。机:机会,机遇。这两句大意是:来到了就不可白白丧失掉的是时间,遇上了就不可白白丧失掉的是机会。时间对人生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因为它是不断流逝的,过去了就不会再回来,所以每一分每一秒都要抓紧,不可白白让其流过。机遇对于人生来说更其宝贵,更其难得,因为它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丧失了就不会再现。这两句主要用于说明机会难得,不能错过,俗云“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就是这个意思,多用来劝人抓紧某种机会以成事。
《代侯公说项羽辞》宋·苏轼《范景仁墓志铭》。济:成事。这几句大意是:办得快就会成事,办得慢就来不及,这是圣贤们所以都珍惜机会的原因啊。机会是千载难逢,又是一瞬而过的,所以遇上了就要迅速抓住、利用,行动稍慢一点,机会错过了,事情也就办不成,所以明智的人都珍惜机会。这几句可用于劝告人们抓紧时机。
《范景仁墓志铭》宋·苏轼《思治论》。思:设想。图:盘算。本句大意是:办事之前应设想一下怎样开始,再盘算一下怎样结束。办任何事前,都应有一个全局的打算,有一个通盘的考虑。要合理地安排力量,考虑好怎样升头,怎样进行,怎样结束。只有这样.才能妥替地把事情办好。现在许多人办事只思其始。不图其终只看眼前,不计后果;胸中无全局,干到哪里算哪里,其结果必难把事情办好。以此句说明办事应作通盘安排,十分恰切。
《思治论》宋·苏轼《恩治论》。立:定好规模策略。卒:结果。这两句大意是:办什么事情,若开始时没定好规模策略,那么结果一定不成功。这两句和苏询所说“君子慎始而无后忧”(见《上文丞相书》)意思相近。如果开始便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方案,那样将是很难获得成功的,因为基础一开始就未打牢,怎么能办成事情呢?
《恩治论》宋·苏轼《荐诚禅院五百罗汉记》。这几句大意是:论事容易,想怎么说便怎么说,作起事来便困难了;作事还算容易,完成一件事情则更困难了。这几句是说:论事易,作事难,成事更难。因为论起事来,海阔天空,云天雾地,随便怎么说都无所谓。作起事来,则要脚踏实地,克服种种困难,要考虑得尽量周全完善,以最小的代价,去得到最大的成功,自然要难得多了。要完成一件事,不仅要克服重重阻力,排除种种困难,还必须有毅力,有恒心,坚持到底,才能成功。可以这几句教育青年人知难而进,有恒心,有毅力,去争取最后的成功
《荐诚禅院五百罗汉记》宋·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誉:称道。毁:诋毁。这几句大意是:凡是做好事的人,不用自己称赞,人们自然会称赞;凡是做坏事的人,自已不骂自己,人们自然会骂他。战国·庄子《齐物论》认为:“以物观之,贵贱不在已”。自已再夸誉,个人再贬低,都不能说明其真正的价值。故苏轼提出,凡是美的,人们自然会去赞美它。凡是丑的,人们自然会去责骂它。人人心中有杆秤,不会将美说成丑,也不会将丑誉为美。此二句说明誉毁不在个人,而在其本质是美是丑。
《拟进士对御试策》宋·苏轼《朝辞赴完州论事状》。晦:暗处。这两句大意是:在暗处观察明处的事物.则愈益清晰;处于静态新观察动态,则更加真切。观察、认识事物选择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则能获得较好的效果。条件对于结果发生作用,于此可以明显地看到。可用于说明对事物体察的方法。
《朝辞赴完州论事状》宋·苏轼《谢宣谕札子》。消长(zhǎng涨):事物的消失与产生。往来:米龙去脉。疑似:又像又不像。这两句大意是:调查事物生长消失的来龙去脉,分辨利害于似是似非之间。作任何工作,都要注重调查,注重分析,这样才能搞清楚事物生长消失的来龙击脉,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一般的复杂事物中,透过现象,看清本质,辨明利害,决定取舍。可以此二句说明调查、分析的重要性。
《谢宣谕札子》宋·苏轼《广成子解》。瘠(jí急)土:贫瘠不肥的土地。稗(bài拜):稗子,生在稻田及低温地中形似稻子的杂草。这几句大意是:你种的是谷子,即使土地贫瘠,农人又懒得管理,它也不会变成稗子;你种的是稗子,即使土地肥沃,农人勤于耕作,也决不会长出谷子来。作者原意是说,品行端正的人在任何困难条件下也不会改变其正直的天性;而行为奸邪之辈即使生活于优越的环境中,也本性难移。此名句对条件的作用,环境的影响估计不足,但对事物本性难改的取喻还是可取的。
《广成子解》宋·苏轼《志林十三首》其五。腐:内部变质。疑:对人对事有疑心。谗:谗言,坏话。入:听得进去。这两句大意是:物体必定是内部先变质,然后才生虫;人必定是对人对事先有疑心,然后才听得进谗言。物体内部不腐朽,虫子就没有孳生的环境和条件;而所以生虫,必然是物体内部先变质。对人对事如果很信任,谗言就不会乘虚而入;而所以听信谗言,则必然是内心先有了怀疑。这两句通过比喻,说明要想杜绝谗言,不为谗言所惑,先要自己明智不疑。
《志林十三首》宋·苏轼《答秦太虚书》。这两句大意是:水一流到就会成渠,不必事先忧虑。这两句在原文中是说:自己在黄州虽然经济拮据,但节俭度日,生活还过得去;到时真遇到困难,另想办法,~。意即车到山前自有路,水一流到渠自成,不必事先忧虑,表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襟怀。后用“水到渠成”比喻一切条件都已成熟,事情即将顺利完成。
《答秦太虚书》宋·苏轼《谢馆职启》。名重:名望过大。于实:于事物的实际。副:符合。论:议论。疏:疏远,不为所容。这两句大意是:个人名望过大,难于与实际符合;非凡超俗的议论,常为世人所不容。嘉祜六年(公元1061年),苏轼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宋仁宗在崇政殿亲自御试。试前,苏轼上了二十五篇《进策》,二十五篇《进论》,御试时又有《御试村科策》一篇。他在这些文章中系统提出了自己的革新主张,言词激烈,击中时弊,很受仁宗赏识,仁宗高兴地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指苏轼、苏辙)矣!”苏轼文章遂擅天下。但苏轼清醒认识到~,深盛危粟。正是他的这些议论,后来成为政敌攻击的对象,也成了他在神宗朝、哲宗朝屡遭贬斥的根源。
《谢馆职启》宋·苏轼《论周穜擅议配享自劾札子》。一炬:一把火。觞(shāng商):酒杯。滥觞:指江河源头之水,意谓源头水极小,仅能浮起酒杯。这两句大意是:一把火有烧遍整个原野的忧虑,极小的源头之水能引起洪水暴涨的大祸。一把火虽小,但燃烧起来,却有燎原之害;源头水虽细,发展下去,却能引来洪水滔天之灾。坏事虽小,任其发展,导致的灾祸将引起不堪设想的后果,不可不慎。这两句可用于告诫人对小的坏事也要警惕杜绝,以免酿成大祸。
《论周穜擅议配享自劾札子》宋·苏轼《超然台记》。隙:缝隙。乌知:怎能知道。这两句大意是:从缝隙中看两物争斗,又怎能知道哪个胜、哪个负呢?隙中观斗,不见全貌,自然难以确定胜负,犹如“管中窥豹”,难知全豹一样。可以此说明视野受局限,就不能全面地看问题。
《超然台记》宋·苏轼《明君可与为忠言赋》。昧:暗,眼力不明。蔽:遮掩。这两句大意是:眼力不明,看东西容易黑白颠倒;心受蒙蔽,判断事物常混淆了厚薄。苏轼在赋中说:“~。遂使谀臣乘隙以汇进,智士知微而出来”。意思是说,国君倘若不辨是非黑白,不识忠奸善恶,就会使奸邪小人乘机涌进朝廷,而仁智之士察知后就会遏出朝阁。这两句可用于论述主观上的不明,可以导致对客观判断的失误。
《明君可与为忠言赋》宋·苏轼《题西林壁》。缘:因。这两句大意是:认不清庐山的真实面貌究竟是什么样子,只因为我就处身在这庐山之中啊!《题西林壁》是一首充满理趣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人描写的是庐山的具体景物,说明的却是一个普遍的道理,即宇宙间万事万物,复杂纷纭,各具不同属性,且变化万千。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如果不胸怀全局,站得高,看得远,而陷入某一事物的狭小圈子里,就难免不犯“当局者迷”的错误。
《题西林壁》宋·苏轼《前赤壁赋》。一瞬:一眨眼间。物与我:万物与人类。无尽:没有完。这几句大意是:从事物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没有一眨眼的工夫不在变化;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那么客观事物与我们人类都是无穷无尽,永远长存的。苏轼关于宇宙万物“变”与“不变”的议论,含有辩证的合理因素,也带有虚幻的色彩。作者在极端失意的境遇下,能借助于老庄哲学排解苦闷,处以达观,看到人生“无尽”的一面,不以得失为怀,随缘自适,这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前赤壁赋》宋·苏轼《前赤壁赋》。袅袅(niǎo鸟):形容声音绵延不断。缕:细丝线。这几句大意是:(洞萧声)如同低低地抱怨,绵绵地思慕,又如同轻轻地哭泣,娓娓地倾诉,余音飘渺缭绕,如丝如缕般不绝于耳。这几句可供形容歌声或乐曲声悲凉凄切,缠绵悱恻,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前赤壁赋》宋·苏轼《书吴道子画后》。出新意:不陈陈相因。法度:规矩,制式。豪放:气魄大而无所拘束。这两句大意是:(吴道子画的人物画)不陈陈相因,各有新意又不越规矩,在无拘无束的随意挥洒中又寄寓着精妙的神理。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画家,擅长画山水及宗教人物,笔法超妙,有“画圣”之称。苏轼自己也是一位画家,他精于画理,深知吴道子画中“三昧”。他评论吴道子的画~,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文艺创作的理论,不但适用于绘画,也适用于于写诗作文。前人评曰,“千古行文之妙,不出此二语。”
《书吴道子画后》宋·苏轼《传神记》。传神:准确地传达出人的精神状态。本句大意是:最难画的是最能传神的人物的眼睛。东晋画家顾恺之曾说:“传形写影,都在阿睹中”。“阿睹”即眼睛。现在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各种感情和精神状态,往往能通过眼神表达出来。因此画人的形体、面貌、姿势、动作并不难,最难画的,是人的传达感情、神态的眼睛。这句可供说明在绘画中最难准确地画出的是人物的眼神。
《传神记》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成竹:完整的竹。本句大意是:要想画好竹子,必须在具体动笔之前已先有完整的竹子的形象在胸中。这句与“意在笔前”意思相近,不过更具体化了。它着力强调画家在作画之前,必须先经过充分的观察、揣摩、酝酿、构思,画竹要在胸中先有竹子的整体形象,作到心中有数再动笔,如果一节节、一叶叶支离破碎地画,一定画不好。可供论述画家或作家在创作前先要有缜密的整体构思,成语“胸有成竹”、“成竹在胸”即从此来,用以比喻处理事情要心里先有主意,有成算。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宋·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心正:指人的思想、品行端正。笔正:指书法纯正。本句大意是:只有思想、品行端正,下笔写字才会书法纯正。“~”本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回答穆宗问他为什么善于用笔对说的话,意思是思想纯正,没有邪念,写字就会写得纯正,合乎章法。其实“心正”与“笔正’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但一个人的才识、学问甚至性格、品格等修养,往往能通过书法体现出来。如风流倜傥的人,字也多半写得潇洒飘逸;忠厚淳朴的人,字也大都写得朴实无华。作者云“~”,无非是强调作人要注意思想品德的修养,这是至今我们都应该认真借鉴的。这句可供论述书法艺术中个人品质修养的重要性。
《书唐氏六家书后》宋·苏轼《题蓝田烟雨图》。摩诘:唐代诗人王维的字。这几句大意是:品味王维的画,画中含有诗情;品味王维的诗,诗中带有画意。王维是唐代的大诗人,也是杰出的画家。在诗坛他开创了盛唐山水诗派,在画坛他被推为山水画“南宗”之祖。他能以绘画之理通于诗,也善于把诗的意境带入画中。苏轼~的名言,正指出了王维作品诗情画意相结合的特点。“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现已成为文艺评论中的常用语,引用率很高,用以形容那些形象逼真,意境清新优美的诗画。
《题蓝田烟雨图》宋·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纤(xiān先)秾(nóng农):细致丰厚。澹泊:恬淡。这两句大意是:(韦应物、柳宗元的诗)于简约古朴之中见其文词细致,内容丰厚;又能把强烈的诗味体现在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中。~两句概括了韦、柳的诗风,苏轼非常推崇这种外在的质朴平淡与内在的含蓄浓郁相结合的艺术风格,它代表了陶(渊明)谢(灵运)、韦(应物)柳(宗元)一派诗人共同的创作特点。
《书(黄子思诗集)后》宋·苏轼《与谢民师书》引欧阳修语。这几句大意是:好的文章如同精金美一样,有公认的价值。不是某些个别人能够随意褒贬确定贵贱的。文艺作品不像某些物质产品一样能够随行就市,根据人们的现实需要轻易地确定价值,它的价值往往是潜在的,相对来说比较水久,不随凡人们的信口褒贬而改变。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某些作品,在作家生前或以后的短时间内不被承认,直到过了很久,才逐渐显示出它的价值来,得到好评,而有些作品,尽管一出观就被吹捧得无以复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销声匿迹,再也无人提起了。这个名句可供引用说明凡是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都能够经受得住人们的批评和时间的检验.表现出它的价值来。
《与谢民师书》宋·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这两句大意是:诗文与绘画的要求及艺术规律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以自然、天成、清新为上。前句用于说明诗与画异体而同貌,即诗为无形画,画为有形诗,二者道理相通;后句可用于评价诗、画等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宋·苏轼《答谢民师书》。辞:文辞。达:表述意思。不可胜用:足够用,用不完。这两句大意是:文辞能够做到达意的地步,文采和修辞手段已经足够用了。这里讲的是文辞与达意的关系,作者对“辞达”的内涵曾作过番精妙的解释,他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着,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可见写文章能够做到“词达”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而要写出“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轼《答谢民师书》)的好文章,又必须做到“词达”才行。
《答谢民师书》宋·苏轼《答谢民师书》。初:本。质:形体。文理:指文章的结构、脉络。这几句大意是:文章如云之行水之流一样,本无一定的样式,但其或行或止都符合一定的规律,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这样的文章才显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轼这篇文艺书简,是他一生创作经验的总结,是一篇优秀的文论,表现出作者崇尚自然、反对雕琢的文艺主张。~以行云流水为喻,说明云与水时刻都在运动,虽无定形却有规律可循。如流水“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彤”(苏轼《文说》),写文章也同此理,因事物本身在不断流动变化,写作也要不断变化,不同模式,不拘一格。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流畅婉转,自然生动。这是苏轼的经验之谈,须悉心品味,方能领略其中奥妙。它道出散文创作的一般规律,体现出宋人文章的共有特点。
《答谢民师书》宋·苏轼《答乔舍人启》。华采:行式上的华丽风采。体用:体现出实际作用。这两句大意是:文章形式上的华丽是次要的,具有社会价值和实际功用才是文章的根本。《西清诗话》上有一句巧妙的比喻:“蜘蛛虽巧不如蚕”,可以用来为这两句作注释。蜘蛛吐的细丝可以编织出精致美丽的蛛网,但却没有实用价值;蚕吐的丝只会结成不算美观的蚕茧,却可缫丝织绸,造福人类。如此说并非轻视或否定文章的形式美,而是说文章的行式与内容相比,内容更主要。
《答乔舍人启》宋·苏轼《文说》。万斛(hū壶):极言其多。斛,量器名,古以十斗为一斛,后以五斗为一斛。滔滔汩汩(gū股):大水漫流的样子。虽:即使。这几句大意是:我写文章就像万斛泉源,不选择地形便从地下涌出,在平地滚滚漫流,即使一日奔腾千里便也不为难。这是苏轼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和形容自己的艺术风格。一说自已文思泉涌,不可遏制;一说自己艺术风格自由蠢迈,挥洒自如。两句既生动形象,又具体贴切;既是对苏轼创作最恰当的评语,也可借以评论其他文思敏捷,才气纵横,变化自如,文风类似苏轼的文学家。
《文说》宋·苏轼《送安淳落第诗》。故书:旧书,指古人之书。子:你,男子的尊称。这两句大意是:古人的书不满足于成百遍地读,熟读精思你自然就能懂得古书的精义。这是关于读书方法的名句。安悼淳参加科举考试落第,苏轼写此诗传授读书之道。从形式上看,此条讲的是读古书,其实,无论占今,读书的道理是一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历来如此。苏轼此句的独到之处,在于他在“读”的基础上,还强调“思”的重要作用,有了“思”的一面’读书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
《送安淳落第诗》宋·苏轼《送任伋通判黄州兼寄其兄孜》。厌:满足。这两句大意是:分别十年来,你努力学习,读书破万卷,诗歌作得更工、更美。此句出自赠友诗,本义是对友人任伋等的赞美。但是,诗文通过对任氏实践的描述,揭示出学习与创作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首先,要想“诗愈美”,必须是学而不厌,刻苦攻读;其次,只刻苦,如果学识不广博,也难于写出好诗,因此需要“读破万卷”。由此看来,“十年学不厌”、“读破万卷”书与“诗愈美”之间,有一种线性因果关系。此句明为叙事,暗为说理,手法巧妙。文风质朴,有如白话,用在赠友诗中十分自然。
《送任伋通判黄州兼寄其兄孜》宋·苏轼《柳氏二甥求笔迹二首》其一。退笔如山:据《太平广记》载,智永住吴兴永欣寺,学书有秃笔头十瓮,后埋之,号为退笔冢。这两句大意是:写秃的笔头即使堆积如山也不值得珍惜,其有读破万卷书才能实现通神的创作境界。苏轼的外甥柳闳、柳辟很崇拜舅舅的书法,向苏轼索求笔迹。于是,苏轼写了两首诗自谦,说自己的书法未足珍惜.只有读书万卷才是学子们应追求的境界。“读书万卷始通神”一类的警句,是古人劝学的常用语,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杜甫也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句,这种号召读书广博的口号,在知识爆炸,社会分工却越来越细,专业面目趋狭窄的今天,仍有其现实的借鉴意义。
《柳氏二甥求笔迹二首》宋·苏轼《杂说·进张琥》。博观:博览群书。约取:吸取精华。厚积;学问累积丰富。薄发:勿轻易多发表。这两句大意是:广泛阅读而吸取精华,丰富积累而很少发表。这是苏轼劝诫张琥的名句,其实也是苏轼自己的治学观。治学之道,要博览群书,吸取精华,积累学识却不轻易发表,采取一种审慎的科学求实的态度。“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八个字,以凝练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治学的精髓,揭示了真正的学问之道,至今仍在教育过程中广泛地被人们所引用。
《杂说·进张琥》宋·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不一:不专心于一艺。能:尽其才能。这两句大意是:不专心于一艺,就很难成为有专长的人;没有专长,就不能发挥一个人的才能。人要成才,成就事业,首先应该从“专”开始。专于攻读某一方面的书,使之烂熟于心,化为技能,由此触类旁通,事业可成,否则将徒劳无功。此条“不一”、“不专”、“不能”是三个范畴,三者呈递进的逻辑关系,前者为后者之因,后者是前者之果,三者保持线性日果关系,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语言虽然质朴,内容相当丰富,是一条长于说理的名句。
《应制举上两制书》宋·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本句大意是: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他的学识也一定从读书开始。古人著述、说理常受“宗经”、“征圣“传统的影响,要么引经据典,要么直接附会圣人或托名圣人,以增强自己说理的权威性。此条为了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而找出最有说服力的例证,从而使读书的作用得以强化,是一种常用而有效的手法。
《李氏山房藏书记》宋·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束:搁置。游谈:交游叙谈。根:根柢。本句大意是:把书搁置在一边而不看,交游叙谈便没有根据.此条旨在从实用角度强调读书的作用,然而变换角度从反面入手,指出不读书将会带来什么弊病,把恶果交给人看,以期给人警示,令人警觉,是一种事半功倍的表现手法。
《李氏山房藏书记》宋·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本句大意是:要用诚意来使人心服,不要用空话来使人佩服。该名句说明一条做人为师的道理。作者在“诚”与“言”两个范畴中选择了前者,告诉人们要使人服气,关键在于诚心,夸夸其谈不行。光说空话是难以服人的,以诚相待才能使人心悦诚服。这种做人的格言,在现代社会的交际中也仍有现实意义。
《拟进士对御试策》宋·苏轼《宋子仪大理寺丞》。信(shen伸):通“伸”,伸冤昭雪。憾:遗恨。这两句大意是:让含冤受屈的人得到昭雪,让死去的人没有遗恨。此二句是说:断案必须明察重据,量刑必须轻重适度。执法者必须依法断案,不以亲贵而卖法,不以私仇而加刑,尤其在判处死刑时,更应慎之又慎,做到确凿无误,这样才能使死者感到罪有应得,死而无憾。如果发生了冤假错案,出现了冤狱,一定要重新审理,使含冤受屈的人得以平反昭雪。
《宋子仪大理寺丞》宋·苏轼《论河北京东盗贼状》。敕(chi赤):皇帝的诏令。峻刑:严厉的刑罚。诛:诛杀。警:警戒。这两句大意是:皇帝颁布诏令.对盗贼处以严刑峻法,这样可以收到杀一个警戒一百个的社会效果,“杀一警(儆)百”是教育人、警戒人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使众人从被杀的一个受到警戒,从而以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去以身试法。古代的“盗贼”往往指揭竿而起的平民,封建社会的“严刑峻法”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只能有批判地继承。
《论河北京东盗贼状》宋·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贵:重。本句大意是:制定法令重在严厉,而责备别人却应尽量地宽厚。《刑赏忠厚之至论》是苏轼参加礼部贡举考试时写的专题论文。~是作者援引《春秋》之义作证,加强自己的论点,说明刑赏忠厚古已有之,是历史传统,目的是为了敢励为善,表现出作者爱民忧民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是将立法、执法分别对待,用意是好的。可后人多注意后者,忽视了前者,以致造成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局面,成为包庇、宽容权贵子弟的依据,这是苏轼始料所未及的。
《刑赏忠厚之至论》宋·苏轼《乞诏边吏无进取及论鬼章事宜札子》。这两句大意是:善于用兵打仗的将领,必须先使敌人在心理上屈服,然后再挫败他们的兵力,这样,敌兵就容易瓦解,战功就容易建成。统兵的将领,应该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事家。用兵前首先要开展政治攻势,使敌人闻而生畏,产生怯战心理,这样就能使对方的士气在战前就大受挫伤;在此基础上发兵进攻,自然容易使对方土崩瓦解,一败涂地。可以此二句说明政治攻势的重要性,在现代战争中仍有借鉴意义。
《乞诏边吏无进取及论鬼章事宜札子》宋·苏轼《策断二十四》。恃:依仗。这几句大意是:依仗着自己国大而不戒备,就会产生轻敌思想而屡遭失败;认识到自己国小而百倍警惕,就会深谋多虑而获得胜利。这几句讲明了交战双方力量转变的战争辩证法。国大,本来是强者,但若骄傲、轻敌,优势会变为劣势,让对方乘隙而入,导致军事上的失败;国小,本来是弱者,但若小心谨慎,凡事深思熟虑,利用敌人的麻痹情绪克敌制胜,劣势会变成优势,这就是战争的辩证法。以此几句说明“欺敌者必败”的道理,十分恰切。
《策断二十四》宋·苏轼《乞免五谷力胜税钱札子》。丰:丰年。凶:荒年。末;指农业之外的其它行业。这两句大意是:使丰年和荒年互相调济补充,让农业和其它行业都有利可图。任何国家只有在丰年时注意有所储备,在荒年时能运用丰年时积蓄下来的财物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条件,才能使百行百业都兴旺昌盛,蓬勃发展,国家才能繁荣富强。这两句可供论述制定正确的“丰凶相济”的经济政策时引用。
《乞免五谷力胜税钱札子》宋·苏轼《乞免五谷力胜税钱札子》。谷:此处泛指各种粮食。伤:损害。末:古代常指农业以外的其它行业,特别是商业。这两句大意是:粮食的价格太贱,会损害农民的利益;粮食的价格太贵,会损害除农业以外的其它行业的利益。这两句可供论述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时引用,也可引申其义.用于说明制定各种政案法令、规章制度时,要综合考虑,兼顾各十方面的利益。
《乞免五谷力胜税钱札子》宋·苏轼《续欧阳子朋党论》。这几句大意是:受了伤的蛇和老虎,性情更加暴戾,伤害人就更加众多。这几句以生动的比喻,说明除恶务尽的重要。捕蛇打虎时,若是伤而未毙,它们就会以十倍的仇恨,百倍的疯狂向你反扑。对于敌人也是如此。若一时心慈手软,除恶不尽,对方一旦得势,便会以更为凶猛的手段对付人民。
《续欧阳子朋党论》宋·苏轼《前赤壁赋》。:如果,假若。这两句大意是:(天地之间的万物各有主)假若不是属于我所有的,即使一些一毫也不去强取。了排解贬谪的苦闷,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表现了顺应自然,随缘自通,不妄求,不强取,纵情山水,寻求寄托的思想,从而保持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两句现在可借用来说明作官、为人都应清廉不贪,不是为我所有的东西,再微小也不能苟取。
《前赤壁赋》宋·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非常:不平凡。明:明智。这两句大意是:想要立下不平凡的功业的人,必须有了解人的明智。要建立不寻常的功业,就非一己之力所能成功,而要依靠众人的力量去完成。而要把大众的力量汇集起来,最大限度地释放出人才的能量,就必须了解人,做到知人善任。这两句用于说明知人对于立大功的重要。
《拟进士对御试策》宋·苏轼《议学校贡举状》。道:方法。知:了解。责实:要求事实。这几句大意是:得到有才能的人的方法,在于了解人,了解人的方法,在于责求事实。这几句用于说明得人在于知人,知人在于考核事实。
《议学校贡举状》宋·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苦口:难以入口。药石:治病的药物与砭石。针:针治。膏育(huāng荒):古代医学称心下膈上的部位,这里药力难以达到,故称疾病严重为“病入膏肓”。这两句大意是:吃进难以人口的苦药,接受令人疼痛的砭石,针治危害身体的严重疾病。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苏轼的作品 经典语录 名人名言名句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云:“~。”觉而遇清风急雨,戏作此数句》
推荐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作者:苏轼经典语录
推荐成语大全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mingrenmingyan/13446567673663.html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