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作者:韩愈
韩愈档案资料:唐代文学家
韩愈名言 韩愈经典语录 共收录韩愈的名言141条
唐·韩愈《原性》。恶(wù务):厌恶。本句大意是:那称之为情感的有七种,就是:欢喜、愤怒、悲哀、恐惧、怜爱、憎恶和欲望。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七情,大致包含了人所有的情感,是由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心理反应。我们可以用七情泛指人的各种感情,也可以用七情说明人的自然心理不可压抑。“七情”加上生、死、耳、目、口、鼻“六欲”,泛指社会的人所共有的一切感情和欲望,合称为“七情六欲”。
《原性》见唐·韩愈《进学解》。业:学业。嬉(xī西):嬉戏,玩耍。本句大意是: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勉,荒疏在于嬉戏。这是一句劝学的格言,千百年来被人书之座右,因为它以极精粹、简洁的语言阐明了学问的成败之道。学向勤中得,最忌不经心的道理,通过一“精”一“荒”,一“勤”一“嬉”的对比便传神地传导出来,真可谓精警而又简约了。
《进学解》见唐·韩愈《谢自然诗》。处万类:处于万种物类之中。知:同“智”,智慧。识:见识。贤:高尚。这两句大意是:人生在世处于万种物类之中,以读书与见识最为高尚。中唐以后,佛教盛行,但道教势力仍然很大。谢自然是贞元时一位年轻女道士,修道不食,白日升天,成为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韩愈反对迷信,排斥佛老,他写《谢自然诗》就是要否定神仙之说,规劝人民不可迷信。原诗说:“~。奈何不自信,反欲从物迁。”此诗先立论点,突出学习与知识的地位,然后否定弃世求仙思想,主张积极用世。这种尊重知识,强调个体意识的思想,在封建时代十分难能。
《谢自然诗》见唐·韩愈《除官赴嗍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新知:新交。衰暮:老年人。这两句大意是:少年人乐于结交新知己,老年人则思念昔日的老朋友。这是元和十五年韩愈诏拜国子祭酒行至江州(今九江)时写给鄂岳(今武昌)老友李程的一首诗。诗中感慨双方都已年过半百,来日苦短更加思念旧日老友。这两句以少年、老年空友的不同特点作对比,突出了老年人特别思念老朋友的特殊心理。
《除官赴嗍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唐·韩愈《师说》。道:指儒家之道。受:同“授”,传授之意。业:指儒家经典。惑:兼指道与业两方面的疑难问题。本句大意是:教师是用来传播儒家治世之道,讲授儒家经典,解答各种疑难问题的人。这是韩愈给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师”所下的定义。作者仅用一个寥寥数字的判断句便从三方面精到地概括出教育工作者的职责范围,可谓言简盘赅,字字隽永。囿于时代的原因,他的论述总是以儒家的教育范畴为准则。摒除其局限而广言之,“道”与。“业”完全可以作新的理解。如果从传播正确的治国及人生道理,讲授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解决各种疑难问题这一新角度立论,则这一古训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
《师说》唐·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其五。患:只怕。义:义理。足己:满足于自己已经差不多了。行:照着做。这几句大意是:读书学习,只担心学得不够多;领会要义,只怕悟得不透;人最怕认为自己学得差不多,从而骄傲自满,停止学习,已经学了的东西最怕不能掌握,不会付之实践。此条突出地体现出中国文化中实践理性的特点。书要多读,义理概念要明确,学习要永不停辍,然而这一切统统是为了指导实践,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成为指导实践的理论。因此,传统文化中读书的价值取向是十分明确的。这种带有功利性的价值取向是正确的。它可以使学习避免走向纸上谈兵、不着实际的错误道路。这种属于文化精华的遗产,今天应加以继承与发扬。
《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见唐·韩愈《答张彻》。张衡:韩愈的弟子,同时又是韩愈堂侄的女婿。这两句大意是:我们两人的肝胆光明磊落、刚直不屈如古剑一般;而我们坎坷不平的遭遇,又像是波涛中的两片浮萍.韩愈提携后进,奖掖人才,和张彻结为忘年交.~是他的长诗《答张彻》中的两句.用以形容他们的品格和遭遇.从中也看出他们之同的深厚友谊。
《答张彻》见唐·韩愈《祭十二郎文》。两世:两代。一身:独苗单传。这两句大意是:子辈和孙辈两代,都各剩下一个男子了;孤零零地一个人,一个影子,十分可怜。《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一篇著名的抒情散文。十二郎韩老成是韩愈的侄子。二人名为叔侄,情如手足。韩家子辈中剩下韩愈,孙辈中唯有十二郎,所以作者说:“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寥寥几笔,写出作者与十二郎密切的关系,以及对十二郎去世的沉重心情。本来便是形单影只,现十二郎去世,岂不是更孤单、更可哀叹了吗?以“形单影只”形容孤独无伴,十分形象。
《祭十二郎文》见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陷穽(Jing井):陷坑。引手:伸手。挤:向下推。下石:投下石头。这几句大意是:见到有人落下陷坑,不肯伸出手击救一救,反而向下推,随后又向陷坑里投石头。这几句用以比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的行为,形象生动。后人将其凝练成“落阱下石”的成语,“阱”也写作‘井”,今天仍常为人所用。
《柳子厚墓志铭》见唐·韩愈《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这两句大意是:男子汉的青春只有一次,百岁之寿也不过像狂风一吹而过。此名句揭示青春不再来,时光如风逝的道理,以告戒人们珍惜光阴,前句直言相告,开诚布公,后句借用比喻,手法委婉。两句一直一曲,相映成趣。
《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见唐·韩愈《盆池》其五。且:姑且。涵泳:沉浸。这两句大意是:姑且趁夜深月明之时,到我的盆池去看看里边沉浸了多少个天上的星星。看星星不往天上看,也不在晚间看,却在深夜里跑到蓄水的瓦盆边去看,通过这一典型行动的描写.把作者闲适的情怀,无聊的意绪曲折地表现出来了。
《盆池》见韩愈《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晴云:晴空中的云片。擘(bò檗)絮:斯碎的棉絮。新月:初出之月。这两句大意是:晴空中的云片如撕碎的棉絮,新出的月牙像刚磨过的镰刀。文学需要比喻,诗歌更离不开比喻。亚里斯多德《诗学》说:“比喻是天才的标识。”《礼记·学记》也说:“不学博依,不能安诗。”博依,就是广设比喻。韩愈是善设比喻的文学家,他以撕碎的棉絮比喻蓝天上飘浮的片片白云,用磨过的镰刀比喻夜空中的弯弯新月,贴切生动,启人联想。应学习诗人这种巧于设喻的写作方法。
《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见唐·韩愈《原毁》。即其新:看他新近的表现。究其旧:追究他以往的过错。这几句大意是:只选取他的一技之长(或一事之善),不要责求他的其它方面;只就他新近的表现(来鼓励)。不要追究他以往的过错。对人要善于利用其可用的一面,而不必去责求与此无关的其它方面;有了错误改正了,就既往不咎,能持这样宽以待人的态度,就能团结住人,取得有益于己又有利于人的社会效果。
《原毁》见唐·韩愈《谢自然诗》。处万类:处于万种物类之中。知:同“智”,智慧。识:见识。贤:高尚。这两句大意是:人生在世处于万种物类之中,以读书与见识最为高尚。中唐以后,佛教盛行,但道教势力仍然很大。谢自然是贞元时一位年轻女道士,修道不食,白日升天,成为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韩愈反对迷信,排斥佛老,他写《谢自然诗》就是要否定神仙之说,规劝人民不可迷信。原诗说:“~。奈何不自信,反欲从物迁。”此诗先立论点,突出学习与知识的地位,然后否定弃世求仙思想,主张积极用世。这种尊重知识,强调个体意识的思想,在封建时代十分难能。
《谢自然诗》见韩愈《山石》。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这两句太意是:山花红,涧水碧,鲜明美丽的颜色变相辉映,常常有十围粗细的松树,枥树闯入眼帘。这是写作者早行于山路中所见。作者用“山红涧碧”概括雨后天晴.朝阳映照下的山花、涧水所特有的光感和色调,又用“纷烂漫”加以渲染,把美丽的山景表现得鲜艳夺目。而高大的松树、枥树,又使这首诗的风格显得壮美。~两句一直为后人称道,苏轼还曾根据这首诗的诗意、词语,并依照原韵写过一首七绝,其中有句云“宿云解驳晨光漏,独见山红涧碧时”,足见它的影响深远。
《山石》见唐·韩愈《除官赴嗍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新知:新交。衰暮:老年人。这两句大意是:少年人乐于结交新知己,老年人则思念昔日的老朋友。这是元和十五年韩愈诏拜国子祭酒行至江州(今九江)时写给鄂岳(今武昌)老友李程的一首诗。诗中感慨双方都已年过半百,来日苦短更加思念旧日老友。这两句以少年、老年空友的不同特点作对比,突出了老年人特别思念老朋友的特殊心理。
《除官赴嗍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见唐·韩愈《答刘正夫书》。师:模仿,效法。这两句大意是:效法前人的文意,不模仿他的文辞。文学创作历来讲究创新。由于人们的认识或感情有很多共通或类似的地方,因此表达方式的创新就显得特别重要。虽然论述的遭道理、抒发的感情与前人相同或相近,但由于运用了崭新的语言,就会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可见~是个很重要的创作原则,尤其对于初学写作的青少年更是如此。本名句可供引用论述文学创作中语言风格创新的重要性。
《答刘正夫书》见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厚:柳宗元的字。穷:指处于穷困的境地。乃:才。节义:节操和道义。本句大意是:士大夫在穷困的处境中才能表现出节操和道义。在原文中,本句用以赞扬柳宗元的操守。当时,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刘禹锯(字梦得)被贬为播州剌史。播州在今贵州遵义,条件十分艰苦,柳宗元认为那里“非人所居”,而此时刘禹锡老母尚在,不宜远离,又断无母子同往之理。柳宗元“不忍梦得之穷”,向朝廷提出愿以柳州(在广西柳州市)与播州交换,即使为此得罪朝廷,死而不恨。对这种行为,韩愈十分赞赏,认为~。可见此句在原文中本指柳宗元能在朋友患难之时舍己助人,现可化用以泛指在艰苦的考验中能识别一个人的品格。
《柳子厚墓志铭》见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惟:句首语助词。古:古人。词:指作文写诗的语言。降:下,引申为后来。剽(piāo飘)贼,剽窃,模仿抄袭的意思。这两句大意是:古人所用的文词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后来的人作不到这一点便进行剽窃抄袭。抄袭剽窃是一种最恶劣的文风,因为它掠夺了别人的劳动成果据为已有,所以古往今来每每遭到人们的鄙视和抨击。这两句可供论述文学创作最贵创新、力忌抄袭时引用。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见唐·韩愈《师说》。这几句大意是:(人从师学习是向他学习儒家之道,因此)无论出身高贵还是贫贱,无论年长还是年少,儒家之道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韩愈在这里提出了一个为师的准则——闻道。不管什么人,只要他精通儒家道统,他就是众人的老师。摒弃这种理论推崇儒道的偏颇,存其以能者为师的合理内涵,韩愈进步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有志不在年高,知识不分贵贱,谁掌握了真正的学问,谁就应该受到尊重,大家就应该向他学习。这就是~提供给我们的启示。
《师说》见韩愈《榴花》。可怜:可爱,可喜。颠倒:此为散乱的样子。绛英:红花。这几句大意是:五月的石榴花鲜红耀眼,时有小石榴在枝头开始长成。可喜此地无车马喧嚣,青苔上落满了散乱的红英。石榴,原产于波斯(今伊朗),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我国。波斯古称“安息”,故石榴又称安石榴。石榴可分果石榴、花石榴两大类,前者果实可食,后者不结果可供观赏。五月榴花艳红似火,满树生辉。花败后,小茄形的石榴果逐渐翻红,好像巧夺天工的红玛瑙花瓶,鲜嫩可爱。韩愈这首诗写五月榴花盛开的烂漫景象,早生的小石榴已枝头可见,早败的榴花纷落在青苔上,青红映衬,十分好看。
《榴花》见唐·韩愈《争臣论》。闻多:见闻多。闻于人:为人所闻,扬名于世。这两句大意是:学识广博而又见闻广泛,但是不求扬名于世。此名句表述一种自矜的人格追求。学识渊博,见闻广泛,才智超群,按照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正统观点是应该追求功名,追求闻达于世的,然而~,功名利禄在这里被视为身外之物,显现出一副诤臣的忠心赤胆与超脱世俗的精神风貌,十个字勾勒出一个气宇轩昂的形象,非大手笔不能为。
《争臣论》见韩愈《后汉三贤赞》。雄才:了不起的才能。本句大意是:虽有大志却无了不起的才能。宋代苏轼《扬州谢到任表》有“志虽大而才不副”的句子,与此句意思相近。可用来形容那种志大才疏、眼高手低的人。
《后汉三贤赞》见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弊事:有害于国家的坏事.诗中指迎佛骨事。肯:哪肯、怎肯的省文。衰朽:指身体衰老羸弱.这两句大意是:一心要为朝廷革除危害国家的弊政,岂肯顾惜自己老迈衰弱的余年!韩愈晚年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当他离开京师来到蓝田时,侄孙韩湘赶来同行,护送他前往贬地。韩愈写了这首诗表明自己的心迹。这两句申述了他虽忠谏而获罪、无辜而远谪,但并不后悔,仍要坚持正义,为国兴利除弊,表现丁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的高尚品质。可化用以表现那些虽至暮年,仍鞠躬尽瘁,为国操劳或奋不顾身地同危害国家利益的现象作斗争的老同志的形象。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见唐·韩愈《晚春》。榆荚:俗称榆钱。惟解:只是懂得。这两句大意是:杨花与榆荚没有什么才思,只知道漫天飘舞,像雪花似地翻飞。本诗原为描写晚春景致之作。全诗为:“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有人以为,后两句是对杨花、榆荚的嘲讽,其实不然。诗句正是以极大的热情,对杨花、榆荚大力赞美。它们先天不足,无法与妖桃艳李抗衡,但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漫天飞舞,向人们显示自已的存在,并为繁殖新一代作出贡献。此二句可用以赞美杨花、榆荚,也可用以赞美先天不足而又不甘受命运摆布的人。
《晚春》见唐·韩愈《进学解》。业:学业。嬉(xī西):嬉戏,玩耍。本句大意是: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勉,荒疏在于嬉戏。这是一句劝学的格言,千百年来被人书之座右,因为它以极精粹、简洁的语言阐明了学问的成败之道。学向勤中得,最忌不经心的道理,通过一“精”一“荒”,一“勤”一“嬉”的对比便传神地传导出来,真可谓精警而又简约了。
《进学解》见唐·韩愈《原人》。一视:一样看待无偏颇。同仁:一样施与仁爱。笃(dǔ堵)近:宽厚地对待亲近的人。举远:推荐疏远的人。这两句大意是;对人样看待,同施仁爱,对亲近者待以宽厚,对疏远者该举荐也同样举荐。这两句用于比喻对人不搞亲亲疏疏,不分远近厚薄,同样看待。
《原人》见唐·韩愈《上留守郑相公启》。宜:适宜于,行:做。这两句大意是:适宜于做就做,适宜于不做就不做,《上留守郑相公启》有言:“故于事未尝敢疑惑,~。”凡事应该做或不应该做,应视适宜与否而定。适宜于做,就坚决做,毫不犹豫;不宜于做,就坚决停止,决不勉强。该做不做,会失去良好的机会;不该做而做了,与事无益,枉费精力。这两句多用于说明出处进退的道理。
《上留守郑相公启》见唐·韩愈《祭薛中丞文》。懿(yl谊)德:高尚的品德。茂行:美好的行为。这两句大意是:高尚的品德,美好的行为。可以激励社会习俗的改进。对社会上的卑风劣俗,批判是必须的,不批判、不抵制,它就会迅速蔓延开来。与此同时,还应该提倡“懿德茂行”,因为榜样是有号召力的.可以激励人们树立崇高的品德,追求美好的理想,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世风自然变得淳厚朴实.可以此二句说明提倡“懿德茂行”可以改变世风,说明大力宣传真、善、美对改变世风大有益处。
《祭薛中丞文》见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孰若:何如,宁可。这几句大意是:与其当面和得势时受到称誉,还不如背后和失势时不遭毁谤;与其身体上享受快乐,还不如心里无忧无虑。~几句通过对比取舍,否定了追名逐利的世俗观念,表达出洁身自好的思想。可供提醒人们作事要慎思其后果,不可只图眼前的利益和一时的欢乐。
《送李愿归盘谷序》见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崭然:突出貌。见:同“现”,显示。头角,比喻出色的气概与才气。本句大意是:显现出突出的气质与才能。这是韩愈在为柳宗元所作的墓志铭中描写柳氏早年才气的著名句子。名句以比喻的手法巧妙地表达人的主观情志,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此名句简洁生动,比喻形象,用语传神,很得后人青睐。在不断的流传与应用中,此语浓塘为“崭露头角”的成语沿用至今。
《柳子厚墓志铭》见唐·韩愈《祭裴太常文》。固辞:坚决推辞。求:有所请求。应:应允,这两句大意是:别人赠送给自己的一定坚决推辞掉;别人对自己有所请求,没有不应允的。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不拒绝别人的求助,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良好的品德,但有时也须区别对待,特别当别人有求于自己时,应区分所求者是否正当,对不正当的请托也应“固辞”或“婉辞”。
《祭裴太常文》见唐·韩愈《与少室李拾遗书》。睹:看到。快:快乐。本句大意是:把争先看到作为高兴之事。一本书,一场歌舞,先看后看本无大的区别,但人人抢着先看,而且以先看为快乐,这就反映出人们急于看到的迫切心理,或这场歌舞具有吸引人心的艺术魅力。“先睹为快”已成为表达急于见到、殷切盼望之情的常用成语。
《与少室李拾遗书》见韩愈《东方半明》。太白:星名,即金星,也名启明星,无明时见于东方。这两句大意是:东方现出曙光,明亮的星辰都已隐藏,只有太白星伴着残月留在天上。以“太白配残月”写黎明时的天空景象,很典型。可用来描写黎明时天空的景色。
《东方半明》唐·韩愈《进学解》抓住了关键性的重要知识,就等于画山水画出了主峰,穿衣服提起了领袖。
《进学解》唐·韩愈《调张籍》。蚍蜉(pifu皮浮):一种大蚂蚁。撼:摇动。这两句大意是:蚂蚁妄想摇动大树,这种不自量力的举动实在令人觉得可笑。原诗抒写了对当时一些谤伤李白、杜甫的轻薄后生的愤慨,并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热情赞美了李、杜的诗文,表现出对李、杜的仰慕之情。~的比喻非常生动,后人将两句提炼为“蚍蜉撼树”的成语,可用来嘲讽那种不自量力的人及其行为。《庄子·人世间》中说:“(螳螂)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后人提炼成“螳臂当车”的成语,与“蚍蜉撼树”寓义略同。
《调张籍》唐·韩愈《五箴五首序》。患:忧虑,担心。这几句大意是:人只怕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已经知道而不能改正,这是没有勇气的表现。改正错误需要勇气,要有勇气承认,有勇气痛改。如果明知故犯,将错就错,就是一个讳疾忌医的懦夫,就会沿着错误的道路滑向深渊。可引此句为知错不改者戒。
《五箴五首序》唐·韩愈《答冯宿书》。这两句大意是:能指出我错误的人,就是我的老师。改过首先得知过。而人犯错误,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不自觉的。如果无人指正,可能酿成大错。所以英明的人闻过则喜,把指出自已过错的人尊之为师。如能有这种胸怀气度,在人生的征途上就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就能作出更大的成就。可引作座右铭。
《答冯宿书》唐·韩愈《举张正甫自代状》。嫉:痛恨,仇雠(chóu酬):仇敌。这两句大意是:憎恨坏人恶事,像对待仇敌一样;见到好人善事,像饥饿求食、口渴思饮一样。此二句是作者歌颂张正甫品德高尚的赞美之辞。作者说他为人耿直,嫉恶如仇;心地善良,广施仁义。“仇雠”二字.将其对坏人恶事的敌视态度,恨不得将他们都消灭掉的心情表现无余,“饥渴”二字貌似平常,实则高度赞扬了张正甫热切为民效力的行为。试想,还有什么比饥者求食、渴者欲饮更为迫切?~表现出张正甫鲜明的爱憎,可以此二句赞美那些品德高尚、为人正直的人。
《举张正甫自代状》唐·韩愈《省试颜子不贰过论》。隐约:难以捉摸。确乎不拔:坚定不改变。浩然:正大刚正之气。这几句大意是:不因为富贵而损害道德修养。不因为形势难以捉摸便变更其思想认识,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坚守节操和正大刚正之气。韩愈是中唐时期的大儒,以孟子的继承人自居。~几句即是从《孟子·膝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孟子·公孙丑上》“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引申而来,但较孟子语更为具体,更为原则,尤其是“不以隐约易其心”,明确指责了那些见风使舵,投机钻营的势利小人。可用以勉励年青人重视个人修养,坚定政治方向,不可为形势所左右。
《省试颜子不贰过论》唐·韩愈《释言》。聪明;耳灵目明。惑:疑虑。迩(er尔):接近。谗邪:毁谤,行为不正。这两句大意是:耳聪目明,则所见所闻不受迷惑;公正无私,则不会接近邪恶谗言。耳聪目明,自然是听得真.看得清。但作者在这里并非单指生理上的“聪明”,而含有不偏听偏信,不戴有色眼镜看事物,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真相,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而公正无私,一身正气,自然百毒不侵。可以此二句说明为人应该明察秋毫。应该耿直公正,这样才能远邪恶,驱谗言,一尘不染,无所畏惧。
《释言》唐·韩愈《原毁》。责:要求。重:严格。以:连词,同“而”。周:全面。轻:宽厚。约:简约,少。这两句大意是:古之君子要求自己总是严格而全面,对待别人则宽厚并且要求简单,《原毁》是韩愈探求社会上毁谤恶习的本原,以求革除毁谤恶习的一篇文章。作者以孔子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话立论,讲了古代君子对人、对己的两种不同要求,后被概括成“责己严,待人宽”两句话,还活在人们的口头和笔下,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原毁》唐·韩愈《徐泗毫三州节度掌书记厅石记》。气合:意气投合。本句大意是:彼此理想志趣一致,意气感情投合。这一句和《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说的“道合志同”意思一样,现在多写作“志同道合”,用以表示朋友之间的信仰、志向及所从事的事业相同。
《徐泗毫三州节度掌书记厅石记》唐·韩愈《原毁》。事修:事业办好了。谤(bàng棒):诽谤。这两句大意是:事业成功了,诽谤随之而兴;道德高尚了,诋毁随之而来。中唐之世,朋党纷争,士人间排挤倾轧十分剧烈,社会风气浇薄,毁谤滋多。有感于此,作者写了《原毁》一文,指出了由于“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以致“~”,颇能切中时弊。事实上这种现象在政治混乱,利己主义盛行的封建社会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两句话可用于慨叹在世风浇薄。妒贤忌能者当道的社会里干事业、修道德之难。
《原毁》唐·韩愈《县斋有怀》。殊异:变化多端。世路:指世间的人事,权诈:权变奸诈。这两句大意是:世人所顾忌的是感情变化无常,而世间的人事偏偏多权变奸诈。世人都希望人们之间的感情能始终如一,诚挚不变,可惜世间的人事又太多奸诈,太多权变。两句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社会人事多诈,人情多变的深沉感慨。诗句本言人情反复,却从人们顾忌人情多变说起,然后又深入一层,道出人事偏多权诈,那么人们的顾忌也就成为无可奈何了。这种迂回曲折的表现方法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发人深省。
《县斋有怀》唐·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弱:弱者。强:强者。食:食物。这两句大意是:弱者的肉是强者的食物。大鱼吃小鱼,强暴动物吃弱小动物本是自然现象,从而保持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可用“弱肉强食”比喻力量小的被力量大的欺侮吞并。倘以此为阶级压迫、民族侵略、以强凌弱提供所谓“理论”根据,则是十分反动的。
《送浮屠文畅师序》唐·韩愈《复忘赋》。本句大意是:全面了解自己的人是聪明人。早在春秋时期,老子就说过“自知者明,自胜耆强”,韩愈此句即由此而来。人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容易夸大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以致盲目自满,固步自封;如能更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就能经常警戒,谦虚谨慎。这句话被后世引为“自知之明”;有了这种“自知之明”,才能扬长避短,在事业上做出成就来。
《复忘赋》唐·韩愈《送石处士序》。这两句大意是:犹如驾驭着轻车,走着熟悉的路,十分自如。此二句比喻任务不重,又有经验,事情很容易办。它妙在“轻”、“熟”两个形容词上。驾车自然很难.但驾轻车则容易得多了;走路自然也难,但走熟路就容易多了。更何况轻车”、“熟路”合为一体,这就更容易了。成语“驾轻就熟”、“轻车熟路”就是从此名句简化而成,用以形容任务既轻松,又熟悉,完成起来十分容易。
《送石处士序》唐·韩愈《答李翊书》。褒:表扬。贬:批评。这两句大意是:表扬值得表扬的人,批评应该批评的人。此句在原文中是说“(吾)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也”,意思是:我急于称赞这样的人是为了勉励他,非敢随便褒贬世人。现在可甩以说啊批评、表扬应该实事求是,应以事实为依据,该批评剐批评,该表扬则表扬,不扩大,不缩小,这样才能令人心服口服。
《答李翊书》唐·韩愈《处州孔子庙碑》。业:本业。这两句大意是:只有空名,实质已不存在;(儒道衰微)儒生已失掉他们的本业。“名存实亡”已成日常热语,用于形容徒留空名,而实际早已不复存在的事物。
《处州孔子庙碑》唐·韩愈《为韦相公让官表》。或:有时。致弊:形成弊端。寰海:天下。晷(guǐ鬼)刻:晷,测日影以定时刻的仪器,晷刻如言片刻,极言时问之短。这几句大意是:毫厘的差错,有时会在天下形成弊端;片刻的失误,有时会遗下多年的祸患。作者原指位至宰辅,举止系于天下,其实人人如此。所以察精审微,慎行细思,才能力求避免错误。可用于立身的劝诫。
《为韦相公让官表》唐·韩愈《原道》。这几句大意是:坐在井里看天而说天小的人,并不是天小,(而是自己的视野受局限的缘故)。在原文中,~是韩愈批评老子的话。现在人们用“坐井观天”的成语,比喻部些眼界狡小,见识浅薄,不识大局而又盲目自大的人;也可说明客观存在的天,不因坐井者所见的狭小而变小的道理。
《原道》唐·韩愈《听颖师弹琴》。跻(jī机)攀:攀登。势:指地势,形势。强:有余。这两句大意是:登攀时一寸一分也布能再上升,失势后一落千丈还有余。这两句形容琴声由高亢到无以复加陡然急转直下,一落千丈,不仅通过视觉形象,而且通过切身感受来写琴声忽高忽低的变化,写其高则高之极,一分一寸不能再上;写其低则低之甚,一落千丈还未收住。可化用以形容乐声的高低变化;其通感手法和强烈的对比,也可借鉴。“一落千丈”现已成为成语,多用“表现景况急剧恶化。
《听颖师弹琴》唐·韩愈《听颖师弹琴》。这两句大意是:(颖师的琴声)像蓝天上白云飘浮,又像柳絮离开了柳枝,随着春风在辽阔的天空轻轻飞扬。~是运用“通感”手法写声音的一个好例子。琴声本是诉诸于听觉的,而韩愈从颖师的琴声中仿佛看到白云在飘浮,柳絮在飞扬,把听觉和视觉沟通起来,用视觉获得的形象美,形容听觉所体会的音乐美,把无形的音乐描绘得惟妙惟肖,宛然可见。此诗被后人誉为足以“惊天”的摹声至文。讲通感手法可引此例。
《听颖师弹琴》唐·韩愈《听颖师弹琴》。昵呢(nì逆):亲热的样子,这里指亲昵地轻声细语。恩怨:偏义词,主要指恩爱。相尔汝:指亲密无间地以你我相称。尔、汝:你。划然:突然。这几句大意是:(琴声)像小儿女亲昵地轻声细语,诉说着相互间恩恩怨怨的衷肠;忽然又变得激昂慷慨,就像勇士奔向杀敌的战场。这里以两个生动的画面写琴声由柔入刚。“昵昵儿女语”是那样轻细温柔,“勇士赴敌场”又是那样激越昂扬。作者在这里把听觉形象诉诸视觉形象,突出了音乐的可感性。可化用以形容刚柔相间的乐声。
《听颖师弹琴》唐·韩愈《荐±》。国朝:指唐朝。子昂:阵子昂,初唐著名诗人。这两句大意是:唐代的诗歌最为兴盛,而唐诗的兴盛是从陈子昂提倡诗歌革新才开始的。陈子昂反对齐梁以来偏重形式主义倾向的绮靡颓废的诗风,提倡汉、魏风骨。主张写诗要有兴寄,强调文学的现实主义,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社会生活,表选了对人民的同情,陈子昂是唐代现实主义诗风的奠基者,在唐代诗歌革新运动中起了启蒙作用。所以韩愈说:~。此名句可用于评价陈子昂在唐代诗坛的历史地位。
《荐±》唐·韩愈《荐士》。齐、梁、陈:指南朝的齐、梁、陈三代。隋:隋代。众作:指齐梁陈隋时代诗人们众多的诗作。蝉噪:知了嘈杂的鸣叫。这两句大意是:齐梁及陈隋时代的众多诗作,就像夏天知了嘈杂纷乱的鸣声。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齐梁时代,开始特别重视形式美,讲究声律,注重对仗,堆砌辞藻,雕琢字句,内容则空洞贫乏。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陈、隋乃至初唐,后世斥之为“六朝浮艳诗风”、“形式主义逆流”。韩愈这里把那些诗作比作“蝉噪”,认为成就低下,一无所取,表达了他鲜明的批判态度。可供批评六朝诗歌时引用。
《荐士》唐·韩愈《调张籍》。李杜:指李白与牡甫。文章:此指诗歌。光焰:光芒。这两句大意是:李白与杜甫的诗歌亘古长存,永远放射着万丈光芒。李白与杜甫的诗歌,不仅在内容上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们对进步理想的热烈追求,而且在艺术上取得了高超的成就,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因此,他们被后人誉为“师仙”、“师圣”。韩愈的这两句诗,高度赞美了他们的诗歌成就,肯定了他们的历史地位,表达了由衷的景仰之情。可供评价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时引用。也可化用以颂扬其他取得重大成就的诗人、文学家。
《调张籍》唐·韩愈《荆潭唱和诗序》。要妙:亦作“要眇”,美好。工:精工,精巧。这几句大意是:歌颂升平的声音显得淡薄,而抒发愁思的诗歌常写得美妙;表现欢愉之情的作品难以写得精工,而描写穷苦困顿的作品容易写好。韩愈这几句话道出了我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翻开一部中国度学史,虽不乏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作,但感人至深的还是那些感时伤世、抒发忧国忧民愁思的作品。描写愉悦之情的像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样的上乘之作,实属少见,而脍炙人口、比比皆是的则是抒写穷苦与愁恨的作品。这大概与我国古代社会乱离,民生多艰,知识分子大都具有忧患意识有关。
《荆潭唱和诗序》唐·韩愈《答李翊书》。惟:句首语助诃.陈言:陈旧的言辞.务:必须。本句大意是:务必避免那些陈旧的言辞。再优美,再奇丽的语言,如果陈陈相因,反复使用,也会变成陈词滥调,让人读来有似曾相识之感而心中生厌.因此作诗为文除了命意新颖之外,语言的创新也非常重要。这句可供论述文学创作中语言的推陈出新的重要性时引用。
《答李翊书》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袭:抄袭。蹈:踩,这里是模仿的意思。这两句大意是:必定出于自己的创造,不抄袭模仿前人的一句话。这两句也是强调作诗为文时语言创新的重要性的,可与“师其意,不师其辞”、“惟陈言之务去”互相参看。多引用以论述文学创作中语言创新的必要性。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唐·韩愈《上襄阳于相公书》。丰:指文章语言丰富。余:多。约:简练。失:少。这两句大意是:词句丰富但不多一句累赘的话,语言精练但不少一个该有的词。这两句准确地指出了文章的长与短、语言的丰富与简练的辩证关系,值得每一个从事创作的人,尤其是初学写作的青少年借鉴。可供论述文章写作的一般原则时引用,也可引用以评价某些文学名篇在语言上的特点。
《上襄阳于相公书》唐·韩愈《答尉迟生书》。这两句大意是:词汇不充足,不能写成完整的文章。韩愈的原句是:“体不备不可以为成人,~。”他以身体各部分不齐备,不能成为完整的人作为比喻,说明一篇完整的文章,必须有充足的词汇。如果辞不达意,或者结构不完整,就“不可以为成文”。可见要写好文章,必须掌握充足的词汇,初学写作者更要注意词汇的积累。
《答尉迟生书》唐·韩愈《进学解》。纂(zuān缵):编纂。此处指撰写立论的著作。钩玄:探索精微。这两句大意是:对待记事一类著作,一定要提纲挈领,抓住要点;对待立论一类著作,一定要寻求奥妙,探索精微。韩愈是唐代著名学问家,虽才高八斗,仍口不绝吟,手不停批。在《进学解》一文中,他借国子监先生的弟子之口反话正说,抒发了自己长期不受重用的愤懑情绪,同时也谈及了自己的治学经验与科学求实精神。~两句不仅反映了韩愈严谨的治学态度,而且说明学习必须针对不同的文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只有二者的巧妙结合,才能实现治学的高境界。其中的道理在创作中也可借鉴。
《进学解》唐·韩愈《送孟东野序》。鸣:发出声音。本句大意是:世间万物只要有不平就会发出声音来。这是韩愈著名的《送孟东野序》开篇第一句。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大凡~”这一激动人心的命题,这个命题带有极大的概括性,把有才能而受到压抑的人因为要表示自己的不平感情,或著书,或写诗,或呼号,或说话,都包罗于~之内。这句话现在已被浓缩成“不平则鸣”的成语,用来表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此成语知名度、引用率都很高。
《送孟东野序》唐·韩愈《答李翔书》。取于心:指经过刻苦学习,铭记于心的仁义之道,从心里取出来。这是形象的说法,意即酝酿文思,考虑成熟之后而表现出来。注于手:用手写出来,像从手头笔端流出来似的。汩汩(gū骨)然:水流急速的样子,这里指文思泉涌,得心应手。这两句大意是:当文章酝酿构思成熟后,从心中取出文思而将它灌注到手头笔端,就像冒出的泉水一样急流不息。~两句把融会贯通,酝酿成熟的文思像泉水般涌流出来的情况,描写得形象生动,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活动具体地展现于读者面前,可见可闻,可触可感,遂成后世形容创作活动中文思泉涌、得心应手情景的名句。
《答李翔书》唐·韩愈《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凭:成靠。诸:之于。这几句大意是:今人之所以了解古代的情况,后人之所以了解现在的情况,不能仅靠口头代代相传,必须凭借史书记载。口耳相传,不免漆枝加叶,屡有增损,很难保证历史事实的真实性,因而每个时代都得有史书,将这个时代的各种情况忠实地记载下来,留给后世。这几句可供强调史书的重要性时引用。
《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唐·韩愈《答李翊书》。迸:犹言莲遂(穟穟),本意是禾穗成长,这里形容果实累累,多而丰硕。沃:肥祆油汪汪的样子。晔(yē叶):明亮。霭如:和善的样子,指文章写得纯正而和顺。这几句大意是:根部长得茂盛,结的果实就特别丰硕;纰膏充足肥润,发出来的光就特别明亮;躬行仁义的人,他的文章就纯正而和顺啊。《答李翊书》是韩愈的篇著名的文论,阐述了韩愈倡导文章复古的基本亲旨。~几句说明了人品与文品的关系。韩愈通过“根茂”则“实遂”,“膏沃”则“光跸”的生动比喻,说明道德是文章的源泉。韩愈认为,道德修养对写文章的人根重要,须是仁义之人,文章才写得好。用现在的话讲,文学作品不单是文学技巧问题,它与作家思想、品德、修养有着极重要的关系。学文之道,一则要志向纯正,一则是要注重修养。
《答李翊书》唐·韩愈《幽怀》。但:只。四序:春夏秋冬四季。迭:连续。侵:推移。这两句大意是:心中总是悲哀时光太易失去,四季接连不断地向前推移。此名句表现一种伤时的心理活动。时光易逝,四季相迭,这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引发过无数人的喟叹。韩愈抓取瞬间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类共同的思想感情,选取角度较新,语言又十分朴素,因而独其风格,别有诗味。
《幽怀》唐·韩愈《进学解》。随:因循随俗。本句大意是:人的德行完成于勤思而毁损于因循。韩愈《进学解》是对增进学问、德行问题的辨析,其落脚点在于“业精”、“行成”。精于业的目的,是为了成就德行。而德行的成就离不开勤思。“思”与“随”是两个对立的概念,此句通过对这两个概念肯定与否定的不同态度,表现出作者的观点与主张,语言简练质朴,蕴含深刻丰赡,是使用价值很高的人生格言。
《进学解》唐·韩愈《符读书城南》。乃:才能够。有:有所得。这两句大意是:勤读诗书才能有所收获,学习不勤就腹中空虚。韩愈在此篇中说:“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这里以读书为准则,不仅确立了衡量一个人有无能力的标准,而且提出了如何实现这种目标,获得这种能力的途径——勤。通过“勤”与“不勤”进一对立的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后果,十分朴素地阐明了道理。其言具事,具体明白,理寓其中,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教育。
《符读书城南》唐·韩愈《进学解》。六艺:即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披:在书上作各种批语。编:书籍。这两句大意是:嘴里不停地吟诵儒家的文章经典,手上不停地在各种书籍上批出学习心得。这是儒家所提倡的青衿学子应努力实现的读书境界——口不绝吟,手不停披。此条不仅强调专,而且主张博,既能持之以恒,又能博览兼采。该名句句式骈整,各句成分严格对仗,结构整饬,音节悦耳,特色鲜明突出,说理生动独到,从形式到内容都很充实。
《进学解》唐·韩愈《师说》.术业;术,名词用如动词。业,指儒家的经典。术业,指修业,学习儒家经典。这两句大意是:领悟儒家之道有先有后,学习儒家经典却各有各的专长。此名句阐述弟子不必不如师的道理。人受年龄与环境的限制,懂得各种道理的时间有先有后,但是后闻道的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才分不同,形成了“术业有专攻”的局面。在某些方面,学生可以后来居上。韩愈的论述是客观的,符台人才发展的实际。“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因此,为师者应该鼓励后学者超过自己。后学者应该充满自信,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多作贡献。
《师说》唐·韩愈《师说》。这两句大意是:做弟子的不一定不如自己的老师,老师也不一定各方面都比自己的学生高明。这是一个符合辩证法的名句,哲理性很强。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特点与优势,否则社会只能退化而不能发展、进步。学生不一定不如自己的老师,老师也不一定事事都比弟子高明。确立这样一个观念,对于讲掖后进,解放思想,鼓励学生的超越意识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此名句经得起历史检验,富有无限生命力,表现出韩愈进步的教育思想。
《师说》唐·韩愈《师说》。惑:兼指儒道和学业两方面的问题。这几句大意是:(人既然不是生而知之的,在儒道和学业上就一定会存在疑难问题)有了问题却不向老师求教,他的疑惑最终也不能解决了。此名句阐述求师的道理。一个人的局限性是很大的,不可能无所不通,有疑惑是正常的。但有了疑惑却不求教于人,那就是非正常的了。从师解惑并不能说明自己无知,相反,有惑而不从师,疑难就水远得不到解决。
《师说》唐·韩愈《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监胡良公墓神道碑》。洗手:手净如洗,不染指钱财,比喻廉洁。奉职:履行职责。假人:给与人。这两句大意是:廉洁奉公,忠于职守,决不把朝廷的一分钱私自授人。这是韩愈在墓志中称扬胡良的话:“建中四年,侍郎赵赞为度支使,荐公为监察御史,主馈给谓桥以东军,~。”现在仍可以用“洗手奉职”的成语,赞颂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干部。
《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监胡良公墓神道碑》唐·韩愈《送齐嗥下第序》。取舍:举用或舍弃。进退:提拔或降免。无择于:不论。迩(打尔):近。这两句大意是:大公无私的人,在任人方面不管举用还是舍弃,提拔还是降免,都不以亲疏远近为转移。用人唯贤,不因亲疏远近而影响取舍进退,这是古代开明政治家的主张,也是区别一个人有私还是无私的标尺。当今的人事工作者可从中获得教益,涉及人事工作时也可引用。
《送齐嗥下第序》唐·韩愈《送张道士》。寻:八尺,喻大材。尺:十寸,比喻小材。施:用。这两句大意是:在手艺高超的匠人手中没有可抛弃的材料,无论大材小材都会各有用处。高明的匠人,善于用材,高明的领导者,善于用人。这两句是用比喻的方法说明善于用人者像能工巧匠量材而用一样,使手下的人个个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比喻贴切形象,说理透辟深刻。
《送张道士》唐·韩愈《上张仆射书》。量:衡量。度:估量。处:处置,安排。这两句大意是:衡量能力而给以任命,估量才能而给以安排。人事安排应根据人的才能大小给以不同的处置,大才则大任,小能则小用。量才而用,因人而宜,使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用,这就是用人艺术。
《上张仆射书》唐·韩愈《为人求荐书》。这两句大意是:良马一被伯乐注意,价值就大为提高。~两句比喻有才者教识得才具的人相顾看,身价就大为提高。多用于称誉有名望有地位的人对人才的荐拔。
《为人求荐书》唐·韩愈《杂说四》(马说)。伯乐:姓孙名阳,秦穆公时善相马的人。这两句大意是: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发现有千里马。这两句说明了千里马与伯乐的依存关系。世上不是没有千里马,关键在于没有伯乐去发现它。所以说有了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不然即使有大量千里马的存在,因为没有伯乐,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而没有人知道它们。韩愈的《马说》以精妙的构思,贴切的比喻,对历史上世无伯乐,人才沉沦的现象作了非常深刻的总结,同时也是对当时大量有才干的人士长期埋没于下层,得不到荐拔任用的社会现实的有力抨击。一说明了能发现人才的人,比人才更为重要。
《杂说四》唐·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川:河流。防:阻塞。弭:消除。这两句大意是:河里的水不可用堤坝来堵,人们的舆论不可用权势来消除。韩愈赞颂郑子产尊重国人的言论而不毁乡校的行动。因为子产懂得~的道理,“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作者的赞颂表现了希望统治者广开言路,改革政治,集思广益,治好国家的政治见解。~两句言简意赅,已成传世名言。
《子产不毁乡校颂》唐·韩愈《与孟尚书书》。随:随时。乱:治理。失:失去功效。钧:古以三十斤为一钧。这几句大意是:好像满身疮痍洞孔,虽然一面治理,一面却仍在溃烂,它的危险像一根头发悬挂着三万斤重的东西。这几句可用于形容几乎不堪收拾的极其危险的局面。
《与孟尚书书》唐·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威行:越展权威。仁行:推行仁政。这两句大意是:施展权威,像秋风一样凛冽,使人畏惧,推行仁政,如春风一样和煦,使人温暖。厉政慑人,仁政暖人,当政着应有爱民怜民之心,当施仁政。而要得百姓的衷心拥护,也唯有施仁政。厉政可以使人畏惧,却不能得到人心。这两句用于劝示施政者当施仁政,而不可施厉政,
《与凤翔邢尚书书》唐·韩愈《太原王公墓志铭》。这两句大意是:贫穷可以变成富裕,动乱可以转为大治,贫无常贫,乱无常乱。只要不安于命运,努力奋斗,政策对头,领导得法,贫穷可以变为富裕,动乱可以转为大治。这是历史的辩证法,也是对韩愈对此话所作的新解释。
《太原王公墓志铭》唐·韩愈《游城南十六首·遣兴》。断送:消磨。造两句大意是:消磨一生的好办法只有饮酒,考虑下来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如闲适。《遣兴》原诗为:“~。莫忧世事兼身事,须著人间比梦间”。韩愈是唐代大儒,以孟子的继承人自许,积极用世,但此诗写得十分超脱。~二句说美酒、闲适是人生难得的两大幸福,自己将终生以酒为伍.忙中偷闲,闲中取乐。诗句表理出鲜明的道家思想,带有一定的梢极情绪。
《游城南十六首·遣兴》唐·韩愈《上李尚书书》。赤心:赤胆忠心。事:侍奉。上:君王。这两句大意是:忠心侍奉君王,忧虑国事就如忧虑家事一样。君国一体这是封建时代正直的人共有的思想;一方面是对国家的安危盛衰忧怀如焚,一方面是对君王忠贞不二。他们生活在君即是国的家天下时代,我们不必过多地苛求他们,而要看到他们爱国如家的高尚情操。这两句可用来表现封建时代忠君忧国之士的爱国精神,也可用“忧国如家”表现古今忧国忧民之人的胸怀。
《上李尚书书》唐·韩愈《忽忽》。(he河)鸟羽的茎,也指鸟的翅膀。六台:指天地四方。这两句大意是:怎能身上长出如云一样的大翅膀,乘风振翅,直上九霄云外!作者在这里表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自由高飞的愿望,也可借用以表现远大的志向。
《忽忽》唐·韩愈《入关咏马》。岁老:年老。上驷:最好的马。这两句大意是:年老了怎么还能充当上等好马,力量小了自己就应当在今后的路途上特别谨慎小心。这是一首咏马诗,所以是代马立言。马老了,力量就微弱了,所以不能再把自己当成“上驷”,任意驰骋,而要时时谨慎,量力而行,免得失闪。马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人老了,精力就不会像年轻时那么充沛,所以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现状,办事要更加小心。这两句借咏马而自喻,慨叹老之日至,力不从心。可用于告诫年老之人要认清自身的不足,谨慎处事,及早引退。
《入关咏马》唐·韩愈《进学解》。投闲置散:被安置在闲散不重要的位置上。分:名分。宜:适宜。这几句大意是:动不动就遭到别人的毁谤,名誉也随着受到损害。我被安置在(国子博士)的闲散位置上,乃是我分所应得。这是作者的自咎自责之词,其实是对自已有才德而不被重用表示不满的反语,寓否定于肯定之中,说的全是牢骚话,反话正说是一种艺术手法,运用得体,能使行文生动有趣,幽默含蓄,增强文章的讽刺力和感染力。
《进学解》唐·韩愈《祭十二郎文》。生:活着的时候。殁:死。这两句大意是:你活着的时候我们不能居住在一起互相关照,死后我又不能抚尸恸哭,表达深深的哀思。韩愈与十二郎韩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感情特别深厚,这篇祭文就是为悼念十二郎而写的。~两句深表自己对十二郎生前死后都未尽到作叔叔的责任,今已永别,后悔莫及。每字每句都凄楚动人,融注了深挚的骨肉之情。
《祭十二郎文》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天之涯:天的边际。地之角:地的尽头。这两句大意是:(我们叔侄二人)一个在天的这边,一个在地的那头。这是韩愈为他的亲侄子十二郎韩老成写的祭文中的话,说明十二郎在世时叔侄之间遥隔两地,不能互相照顾,十二郎去世后更是生死阻隔,永无相见之日,语意十分沉痛。此名句和成语“天涯海角”意思相同,用以表示双方相距的遥远。写相距远、相思深的感情时常常引用它。
《祭十二郎文》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俯首帖耳:低下头,垂下耳朵,一副卑屈顺从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对人卑屈驯服,像狗一样低着头,垂着耳朵,摇着尾巴,向主人乞求爱怜。这两句描写恭顺屈从的样子,形象极为鲜明。后人即以“俯首帖耳”,“摇尾乞怜”作为成语使用。“俯”也写作“伏”。可用来形容某种人为求得有权势的人的垂怜而卑躬屈膝的丑态。
《应科目时与人书》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反眼:反脸。这几句大意是:一旦遇到细微的利害冲突,仪像毛发一样细小,就翻脸如从不认识一样。韩愈用里巷小人的行为和柳宗元的高尚人格相比,赞扬柳宗元的高风亮节。那些势利小人平日酒食游戏时信誓且旦,表示生死不相背负,可是-旦遇到毛发一样细小的利害冲突,就翻脸不认人,甚而“落井下石”。~几句鲜明地揭露了世态的炎凉和小人们的自私卑劣。
《柳子厚墓志铭》唐·韩愈《原毁》。这两句大意是:对外而言,欺骗他人,对内而言,欺骗自己的心。今天人们常说的“自欺欺人^”与此语意义相同。可用于描写那些为人处世不老实的人及其行为。
《原毁》唐·韩愈《争臣论》。孜孜(zi资)矻矻(ku枯):勤奋努力,不辞劳苦,毫不松懈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总是勤勤恳恳,不辞劳苦地奋斗,至死方休。可用来赞扬为正义事业而勤苦奋斗终生的人们。
《争臣论》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濯(zhuO捉):洗涤。本句大意是:甩清澈的泉水洗涤自身。永远保持一尘不染。这里以“濯清泉”比喻人的自我道德修养。可用来描写人们经常自省的行为,或者表现以进步的理论著作、文学作品等陶冶自己的情操。
《送李愿归盘谷序》唐·韩愈《进学解》。跋:踏,踩。蹇(zhì至):同“踬”,跌倒。《诗经·狼跋》:“狼跋其胡,载蹇其尾。”跋前蹇后,比喻进退两难。辄(zhé哲):就,总是。咎(jiù旧):罪过,处分。这两句大意是:做事进退两难,动不动就会招致罪过,受到处分。韩愈善于巧妙化用前代诗文,铸成新的语汇,为丰富和发展我国的语言艺术提供了可贵的经验:这两句可用来形容左右为难的处境。
《进学解》唐·韩愈《符读书城南》。飞黄:古代传说中的神马。腾踏(达):马飞驰,升腾。蟾蜍(chánchú缠除)俗称“癞蛤蟆”。这两句大意是:神马腾空飞起,看不到地上的癞蛤蟆了。《符读书城南》是韩愈的一首教子诗,内容是劝子学习,诗中有几处用了比喻,反复对比,勤学则有成(“飞黄腾踏去”),不学则无成(“蟾蜍”),富有形象性。“飞黄腾达”后来用作成语,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地位升得很快。多用于贬义。
《符读书城南》唐·韩愈《进学解》。号(háo耗):哭喊。这两句大意是:即使是比较暖和的冬天。儿子仍为寒冷而叫号;即使是遇到丰收年景,妻子也为饥饿而啼哭。这里表现作者因长期不被统治者重用而穷困潦倒的情形,不仅自身动辄得咎,而且妻室儿女也为之啼饥号寒。“冬暖”尚且“号寒”,可知无衣;“年丰”尚且“啼饥”,可知无食。诗中不明言无衣无食,然而贫困程度自可想见。可用来描写生活十分困苦的情形。
《进学解》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惠:通“慧”。本句大意是:外貌秀美,内心聪敏。这句在原文中是用以形容封建官僚姬妾成群,她们外貌秀丽而且资质聪颖,成天妒宠争妍,有一定的讽刺性。现在可用以从正面形容外貌秀丽而且资质聪颖的人,一般用于写年轻的女性。
《送李愿归盘谷序》唐·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前古:前代。这几句大意是:对于古今大事都经心留意,仔细考察和研究。~运用了双重否定和排比句式,起到了加强表达效果的作用。可用来描写悉心研究古今大事的政治家或学者。
《与凤翔邢尚书书》唐·韩愈《送殷员外序》。刺刺:语言罗嗦的样子。本句大意是:说话不停地罗嗦。韩愈在原文中以~讽刺有的士大夫以国家利益为轻,个人私利为重,为家里的生活琐事喋喋不休。现在描写人们说话不分主次,对小事大发议论,罗嗦不已时可作参考。
《送殷员外序》唐·韩愈《送穷文》。这两句大意是:面目令人讨厌,语言淡而无味。这本是韩愈自嘲之辞,现既可用以状人,也可用以论文,批评一种言之无物,枯燥乏味,令人生厌的文风。
《送穷文》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踔(zhuó酌)厉风发:形容谈论时神采飞扬,滔滔不绝的样子。率:太抵,通常。这两句大意是:谈论起来神采飞扬,滔滔不绝,总是压倒在座的其他人。可用来描写极为健谈的人。
《柳子厚墓志铭》唐·韩愈《圬者王承福传》。约:简练。尽:周详。这两句大意是:听他所说的话,简练而周详。说话是一种艺术,若能做到语言简练而表意周详,达到要言不烦的地步,那是须要认真下工夫的。这两句可用来形容某些人善于言谈。
《圬者王承福传》唐·韩愈《祭十二郎文》。而:连词,无实义。视:这里指视力。茫茫:模糊。苍苍:花白。这几句大意是:视力迷茫,白发苍苍,牙齿也松动了。老眼昏花,视力衰退,头发由黑转苍,牙齿动摇以至脱落,是人进入老年的典型特征。韩愈就是从这几个方面自述未老先衰之状貌,写老态时可作参考。
《祭十二郎文》唐·韩愈《盆池》其三。瓦沼:用瓦盆蓄水当作池沼。小虫:饲鱼的小红虫。“忽然分散”句:饲鱼的小红线虫离水则纠缠成团,入水则分散。无踪影:指小虫被鱼吞食尽了。这几句大意是:清早瓦盆里的水多么清,无数不知名的小虫在里面浮行,忽然分散开来没有了踪影,只留下鱼儿在列队游泳。这首诗描写了唐时饲养金鱼的情景。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物象,把金鱼在清水盆池里吞食小虫的情景写得很生动,刚才盆中还有无数小虫,忽然间便葬身鱼腹,饱餐了的鱼儿自由自在,结队而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后仍宛然若见。
《盆池》唐·韩愈《芍药》。浩态:盛态,芍药花大色艳,酷似牡丹。狂香:异常的浓香。烁烁(shuò硕):光亮的样子。绿盘龙:指芍药枝叶如盘踞的龙。这两句大意是:过去从未见过如此盛态异香的芍药,花朵如闪闪的红灯,枝叶似绿色的盘龙。芍药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春末夏初开花,品种众多,花色纷繁,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早在三千多年前已为先民所种植,《诗经》上就有“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的记载。作者这首诗以夸张之笔写道:“~。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形容自己置身芍药花丛,就像步入仙宫天苑一般。诗人的审美感受使读者也受到感染,急欲一睹为快。
《芍药》唐·韩愈《题百叶桃花》。百叶:指百叶桃,桃花的一种。晚:指盛开将谢之时。见(xiàn限):同现。玲珑:娇艳美丽。这两句大意是:百叶桃花开到将谢时颜色愈加鲜红,探头探脑像要伸入窗内,在绿竹的映衬下,模样显得格外玲珑。其实,桃花盛开之后颜色未必比初开之时更加红艳,自然也不会窥窗逗人和有意显示自己的美好姿态。这两句全写诗人的感觉,借以表达对桃花的喜爱。句中“窥”、“见”两个动词用得很妙,把桃花写活了。“映竹”二字以竹的绿衬托桃花的红,更见其精神。以“玲珑”形容桃花的姿态,也很新颖。这两句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颇富艺术情趣。可用于描写盛开的桃花,也可用以渲染春天的气氛。
《题百叶桃花》唐·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风揉雨练:风吹雨淋的意思。杳(tǎo咬):深远。无涘(sì四):无边。这两句大意是:几番风摩雨洗,李花出落得洁白无瑕,令雪花羞于相比;满山遍野盛开,好似波涛翻腾,无涯无际。这两句写盛开的李花如海如潮,境界阔大,不仅想象奇幻,夸张大胆,字句的锤炼也极见工夫。如椽巨笔稍加挥洒,便将李花盛开时的壮观景象呈现于读者眼前,使人如临其境。可用于描写三春李花盛开的景色。
《李花赠张十一署》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青罗带:青色的绸带。篸(zān糌):通“簪”,古人插在头上用来绾(wān晚)头发的一种首饰。这两句大意是:漓江像一条青色的绸带,山峰像一支碧玉削成的头簪。此条上句远眺碧,以青罗带为喻,写出漓江江水的清撤、恬静,富有柔情。下句近看青山,以碧玉簪为喻,表现桂林山峰的秀丽与挺拔。两个巧妙的比喻,成功地再现了桂林秀水蜿蜒,奇峰耸峙的山水之美,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名句,今天仍时常出现在表现、赞叹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歌与散文中,描写同类景色时也可借用。
《送桂州严大夫》唐·韩愈《岳阳楼别宴司直》澄泓(hóng宏):明净而深广的水色。泓,水深。椹:清澈。凝绿:浓绿。况:比。这两句大意是:澄澈深广的洞庭湖水一片浓绿,山色楼影都一一巧映在湖水之中互相比美。这是风平浪静的洞庭湖,湖光物影,相映成趣,风景如画。写晴日湖光可作借鉴。
《岳阳楼别宴司直》唐·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门楼》。静扫:指清风吹散了云气。突兀:高耸突出的山峰。这两句大意是:片刻间清风悄悄地把空中云气扫尽,众峰显露了出来;仰望那一座座高耸陡蛸的山峰.仿佛是把青天支撑起来一样。这首诗咏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南岳衡山,是作者谪贬阳山北归时游衡山所作。~二句写雨停云散之际衡岳显露的景象。“静扫”写不知不觉中天气的变化;“撑”字写群峰如天柱直插云霄,高可撑天。用字精妙,生动传神。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门楼》唐·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纤云:淡淡的云。河:银河。舒:展。波:这里指月亮的光辉。这两句大意是:清风卷尽长空中的纤云,月光如水,把它的金波洒满大地。在明月朗照下,银河也隐而不见了,万里晴空,一碧如洗。这两句描写中秋夜色,清风轻拂,纤云翻卷,皓月舒波,写出了静境中的动态,极尽轻清之情致。此名句可用于写清风明月的夜景。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唐·韩愈《晚春》。归:归去。斗:争。芳菲:指花草芬芳美盛。这两句大意是:花草树木仿佛知道春天不久将要归去,因而千方百计地显露出自己的姹紫嫣红,似乎有意在争奇斗妍。这两句虽表现晚春之景,仍写得热烈秾艳,没有一丝感伤情绪。可引用描写三春郊游时的所见所感,后一句还可用于形容其它各种五彩缤纷的场面。
《晚春》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指京城的街道。酥(sū苏):酥油,动物的乳制品。这两句大意是:细密的小雨飘硒在京城的街道上,像酥油一样滋润着万物;草芽经过春雨的沾濡开始返青,远望中显出一层朦胧的淡绿;可走近一看,春草尚未露出地面,稀疏纤细的草芽的颜色也见不到了。诗句比喻精美,形容准确,表现出诗人对景物的深入体察和高度的语言技巧,成为千古传颂的描绘早春景色的名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原道》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原道》韩愈的作品 经典语录 名人名言名句
推荐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作者:韩愈经典语录
推荐成语大全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mingrenmingyan/13446561631566.html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