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志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因宋欧阳修公《醉翁亭记》出名,千百年来盛名不衰。春节期间,记者回到老家安徽滁州,再次拜访这座古亭。名亭翼然如故,小城春意浓浓,滁人新世纪新面貌。
蔚然深秀的琅琊山,山门牌坊古朴典雅,欧公学生苏轼所题“琅琊山”三字俊逸挺拔。入山门,一条浓黑笔直的柏油路直入山谷,两旁佳木参天,“卖相”不亚于江浙一带的名胜。但是在笔者先前的印象中,山门内虽有柏油路,却颇有些坑洼,路况不佳。琅琊山森林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顾先生告诉记者,一年前当地有关方面把旧路整饬一新,装点好门面让游客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以前总认为,反正本地游客居多,‘一家人’无所谓;现在总想着要招揽全国各地,尤其是附近江浙沪一带的游客。”顾先生说。
山行六七里,见小桥流水,溪水源头近在眼前,是为酿泉。柏油路噶然而止,过桥则为古朴的青石板路。“临于泉上”的醉翁亭虽藏庭院中,上翘的亭角却看得真真切切。“翁去百余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挂在亭柱上的一副对联道出了园林的实貌,布局紧凑别致的庭院内有“醉翁九景”供人细细把玩。亭前九曲流觞,流水不腐;亭后“二贤堂”,纪念的是欧阳修和王禹偁两位宋朝太守。附近“宝宋新斋”供奉着“欧文苏字”的《醉翁亭记》石刻,崇文重教的当地人把这份“宋宝”用玻璃罩起来,盖座亭子遮风雨,仔细地呵护着。
出亭西,有欧公手值的“欧梅”,千年古树高达十数米,枝头万梅竞放,树下落红护花。人勤春早,每年春节都要登山的滁人贾仁旗先生说,今年的梅花开得特别盛。古木新葩,古城何尝不是?滁州所辖凤阳县,曾是“十年倒有九年荒”的穷乡僻壤,也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二十年来农村巨变,此地的很多农户都盖起了小楼,家中现代化电器一应俱全,他们种植经济作物、外出务工做生意,思路开财源进。城市的变迁也日新月异,不说高楼大厦和通衢大道,便利超市、茶坊咖啡屋这些曾经新鲜的玩意儿如今已是小城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出醉翁亭,继续山行六七里,半山腰的琅琊古刹豁然眼前。记者坐在山路台阶上歇息,一只雪白的小狗蹦蹦跳跳地从身边经过,身后传来吆喝声:“慢一点。”小狗停下脚步,摇着尾巴回头看,这时一对年过半百的夫妻从记者身边经过,携手下山。老夫妻俩告诉记者,他们来自河北,春节期间开着车遍访名山大川,年过得有新意又潇洒。“明天去南京,看看中山陵,访访梅花山。”说笑间,他们相互扶持的身影渐远。欧阳修称颂琅琊山“四时之景不同”,冬末春初本是“水落而石出”的萧杀景象,并非观景的最佳时节,如今却是“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一派热闹场面。
欧阳修当年守滁州,另筑有丰乐亭并赋《丰乐亭记》,文中说滁州“四方宾客所不至”,其民“不见外事而安于田亩衣食”,现在的滁州当然早已不是这般闭塞。只有“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一句,用在如今恰恰合适。事实上,“丰乐”二字,不就是当代所有中国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吗?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