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无忧无虑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
童年的记忆总是亲切而又美好的。岁月流转,那不曾消逝的依然是童年时代留下的对故乡那山、那水、那人……的忆念。
打猪草是农家娃娃必修的家务活。童年的我正是利用打猪草的机会,寻遍了山里的山珍野果:哪儿有松菌采,哪儿有野葡萄摘,哪棵树上的枇杷大,哪棵树上的糖梨儿甜,哪棵树下掉的板栗多,弥猴桃什么时候熟,山桃什么时候红,在儿时的记忆深处都有比较准确的把握。
从时间来推算,那时正是生活物资比较贫乏的年代,但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却并未曾留下贫穷饥饿的时代印记,这首先得感谢山的那份殷实丰饶了。
水
我童年的故乡没有流水的小溪,这多多少少让我感到有些遗憾。但上天赐予的那一眼山泉,又足以弥补我的这一缺陷。
山泉离我家二里远,泉洞冬暖夏凉,特别是夏天,一到洞口,便有一股清凉迎来,的确是消暑的好去处。那时出集体工,劳作间歇,便有人自告奋勇地担上水桶去取泉水。这时的我,征得大人同意后,便跟随那担水人,来一回“游山玩水”。说那水甜,那是夸张,但说它沁人心肺,让人五脏六腑舒贴,却是真切的。这种感觉可能是今天的人们喝纯净水、饮料体味不来的。
夜
童年最温馨最美妙的记忆要算夏夜纳凉了。一天的劳作过后,吃过晚饭,洗完澡,一家人便从屋中搬出绷椅、凉床,放在宽敞的地坪上,享受夏夜的清凉。天上繁星点点,地上细风微微,空气清新得没有一粒尘埃;没有蚊虫的打扰;四周没有喧闹,只有不时的蟋蟀的鸣叫;那忽近忽远的,是萤火虫的光亮在闪动。那时,电视还没有走进山村,所以大人们便会利用这机会,讲一些他们的经历和见闻,有时,也去憧憬、勾画一下未来。偶尔,还有清越的山笛从山的那边送来,供你欣赏。
晨
清晨,总是被母亲“三宝,起来吃饭呢”的亲切的唤声叫醒——几乎很少有例外。睁眼一看,才发现阳光已从亮瓦中射进来。伸个长长的懒腰后,赶紧起床。不忙于洗脸漱口,却先到户外领略一下乡野的清新,面见一下初升的朝阳,亲近一下晶莹的露珠,告别一下轻散的晨雾。很快的,孩子他妈叫出早工的孩子爸回家吃早饭的声音彼此惹起。
树
离屋二丈远的大樟树,是我儿时接触最频繁、最亲近的地方。粗大的樟树杆,两个大人合抱还触手不到。树的浓荫,可以让一队的男女老少享受夏天的荫凉。劳作间歇,大家便坐在这树下,心态平和地聊一些轻松的话题。兴致好的,会来几局对角棋。有个别瞌睡瘾大的便拉下头顶上的草帽,罩住眼睛打起盹来,很快便传来均匀的酣声。这时,顽皮的孩童,会给那熟睡的人画个大花脸或口中喂上一粒花生或其它什么的,然后便一起欣赏各自的杰作和熟睡人的酣相。
竹
我童年的住处除前面空旷开阔外,三面环竹。那竹,不仅可以衬出一片风景,也为生活物资所需而存在。制箩筐,编晒垫,作凉席,捆桔草,都少不了竹子的。童年的我常穿行于竹林间,安闲地领略那份静谧,有时还会捡拾一些新鲜的竹壳儿,然后将壳尾剪掉,在上面写字。那写字的感觉很特别,以至现在的我有时练字时还想找回那感觉,却是不再。
猎
我们那会儿称打猎为“赶山”。现在的我见过电视上皇帝狩猎时那宏观的场面和声势。儿时“赶山”的情景,虽不及那样壮观,但心里的感觉可能差不离:一群猎在前面开路,背着猎枪的猎人紧随其后,后面还有一大群助威的人,我便常常去作这助威人群中的一员。助威者手中大都拿着柴刀,一来可以砍掉前行的障碍物,二来可以作保护的武器,万一有险情,可以用柴刀来几下。获取的猎物有时多有时少,但都是先将其弄熟之后,大家齐分享,不曾参与者也可一起品尝,可以说是地道的“有福同享”了。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