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宋代伟大的文学家,他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的成就都很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他的诗豪放自然,富有理趣。他做官期间关心人民疾苦,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过激措施,因此屡次被贬。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也是著名文学家,合称“三苏”。
【注释】
1、题西林壁:题,书写;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宋元丰七年(1084年),诗人游江西庐山时,把这首诗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横看:正面看,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地看。
3、侧:从侧面看。
4、远近高低:指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不同的角度看。
5、不识:认不清。
6、只缘:只因为。
7、身:自身。
8、山:指庐山。
【译文】
正面看庐山山岭绵延起伏,
侧面望是巍然耸立的高峰;
再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啊,庐山千姿百态各不同。
为什么庐山真面目难认清?
只因为自己置身在此山中。
【解读】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在庐山中游览停留了十多天,写了一系列诗作,这是其中之一,当时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宋人写诗比较注重在诗歌中阐述哲理,这首诗就是如此,前两句写景:庐山面貌千姿百态,从不同的角度看,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后两句写诗人由此产生的感悟:为什么无法看清庐山的整体面貌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自己处身于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现在“庐山真面目”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这首小诗揭示的哲理也已经被大家接受。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返回人教课标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古诗两首 报错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