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市市北中学 黄俊燕
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我们历史学科教育教学一直追求的目标。尤其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这一目标显得更加突出而明确。因此,在历史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上述素质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应该这样来体现:一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二是要选择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组织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三是要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答疑解惑,评定学习效果。四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概而言之,就是要达到让学生由需要教到不需要教,由受“鱼”到能“渔”。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时,我先鼓励、指点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方法去预习,让学生或通过翻阅资料(如《上下五千年》等书),或上网查询,广泛学习与该课题有关的知识。课堂上,同学们提出了诸如何谓“三孔”?“儒”作何解释?孔子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乃至在世界上的地位等等许多价值的问题。这样,学生通过预习,就能够搜集、掌握到比较完整而系统的资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发展的广阔天地,还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及时反馈,让学生体验成功快乐。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快乐,是成功教育的真谛。这一境界,并不是要求教师降低标准,无原则的表扬学生,而是要求教师真正关心爱护学生,全面观察和了解学生,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引导,让每个学生都能时时扬起希望的风帆。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时,我让学生搜集三国故事,准备课堂交流。令人惊喜的是:班中一个平常学习并不突出的学生,竟能将三国故事很流畅的表达出来,而且还真有一股子说评书的味道。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及时给予表扬。从此以后,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尤其是学习历史的兴趣更浓了,学习成绩也在稳步提升。
——设疑置难,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应当致力于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智力、情感和才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进行思考、讨论和探索。惟其如此,才会极大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惟其如此,才会有助于学生创造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时,谈及各派思想时,我因势利导,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来治理国家,你打算采取哪些措施?学生各抒己见,情绪高涨。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历史的洞察力就这样在探索交流之中得以培养。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7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时,针对“赵州桥”这一知识点,我先让学生试唱民间戏曲《小放牛》,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赵州桥的真正设计者是谁呢?学生在质疑、答疑中可以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我注重给学生创造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去操作、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质疑……从而形成鲜活的知识体系。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7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雕版印刷的发明过程,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印章,结果学生制作的印章不仅使用的原料有萝卜、透明皂、大理石等等,不一而足,就是内容上也是丰富多彩、独具匠心。一枚枚浸透着学生智慧和心血的印章,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活化了对知识的掌握。
——相信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作为教师,应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都有独特的兴趣、爱好、特长,都有积极向上的心理和获得成功的愿望。因此,教师要努力为每个学生的表现和发展创造条件。一次,在讲授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后,我向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办一份手抄报,内容是搜集、整理春秋战国成语故事。结果,有的学生的作品,用简洁的笔墨就勾勒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古代人物;有的学生大展自己的书法特长,作品上的各种字体富于变化,摇曳生姿;有的学生的作品,版面设计想象力丰富,不拘一格;有的学生的作品竟然是用电脑打印出来的。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使学生的编辑能力、绘画能力、审美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都在参与办报活动中得以全方位的展示与提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学而思,思而疑,善于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不断激发其进取创新的欲望。在讲授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时,有的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商鞅变法取得成功了,为什么商鞅最终还是被车裂而死?此问题问得妙!我引导学生合作讨论,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研讨,自己寻找答案,探寻规律,让学生能从个别看到一般,从现象透视本质,在偶然中发现必然,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变得灵活而富有创造性。在讲授《先进科技成就》一课时,我让学生搜集华佗、张仲景、祖冲之等科学家事迹,让他们从中吸取知识,学会品味人生,逐步形成真诚善良、积极进取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教师的素质,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出色的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必须具有幽默的语言、强大的亲和力和豁达的人生观。这样,才能吸引学生,赢得学生的信赖和拥戴,学生才会在一种愉悦和谐的氛围中逐渐进入到学会、会学、乐学的理想境地。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8课《璀璨的文学艺术》时,我提前布置学生搜集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的作品,并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选取两位诗人有代表性的作品《将进酒》、《兵车行》,给学生进行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李白诗歌的豪迈奔放和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这样的教学设计,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在美的感染、熏陶中深刻领悟到了我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通过自身较高的学识修养,为学生营造一个这样的学习氛围,使他们置身于其中,学习效果怎会不事半功倍呢?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