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前导入师: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一起去寻找那片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请问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呢?(我请了两位穿着
【天津市第二中学 牛红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比如说,散文家陆蠡的《囚绿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突出的就是一个字──“读”。首先,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教师用优美的音乐作
【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
【指导思想】《囚绿记》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必修模块2)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自读课文。本单元以中外散文名篇为主要内容,单元设置的意图是通过阅读这一类散文,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
【教学设计思路】《囚绿记》是新课程必修2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散文,教授这篇课文是以把握作者情感脉络为“经”线,以探究文章主旨为“纬”线,在经纬线索中体会散文的魅力,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教案】三维目标 1
【教学目标】1、巩固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2、领会中赋物以情、咏物抒情的写法,并能将这种手法在写作中加以借鉴、运用。3、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作者
【教学目标】1、能够用动笔读书的方法,自读课文,圈点勾划并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对文章的重要段落、重点句子、佳妙句子等作批注。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感受体会作者对“绿”的独特感受并进而探究文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2、知识和能力: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习从文章标题和
【三维目标】1、了解散文的基本知识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3、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学以致用。4、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学重、难点】1、明确作者在抒写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抒情线索。 2、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重点、难点)3、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重点)【课前准备】1、学生认真预习课文。2、学生合作搜集艺术家勇于面对苦难的例子。【课时安排】1课
【教学目标】1、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散文。2、指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明确对“绿”的感受和理解。3、了解象征手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教学重难点】1、品味关键句,理解文中“绿”的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 了解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⑵ 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⑶ 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2、德育目标: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
1、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作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了绘形绘色的描写:有粗略的描写,“便有一片绿影”,仅是影子;有精细的“特写镜头”,“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
教材理解
学习辅导
1、物我互观,尽显性灵。作者只身独处,选择了与绿枝条对话、沟通心灵的方式排遣寂寞,所处一室虽小,而精神天地甚宽;景物本无性灵,进入作者有情的视野,便活了起来,成为“我”的朋友。景物被赋予性灵,文章即生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点拨:起笔独句成段,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出语平淡,含而不露。是什么样事情值得我追述呢?开篇即在读者的心海里投下一粒石子,漾起层层涟漪。]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公寓:租期较长,房租
《囚绿记》展示了人心灵中最真实最永恒的一面,那就是:和平安宁,优美诗意的生活才是人真正的需要,但当一种东西侮辱你的自由的时候,人会为了自由而反抗,甚至牺牲。如果是朱自清,写“绿”不稀奇,因为他是一个古
1、“我”与常春藤有哪些相通之处?“我”囚绿对吗?“我”与常春藤都有一种执著的精神,都有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在这一点上我们是相通的,从全文看来,可以说:“绿”是“我”的寄托,是“我”的灵魂,写“
1、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了“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我们从中可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心灵”。2、文章自
1、关于文章主题的理解: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几种不完全一致的说法,如:⑴ 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著的爱国主义情怀。⑵ 因为爱一样东西
文章语言优美、清丽,节奏舒缓,忧郁的色彩同表达的思想情绪十分融洽和谐。陆蠡在《囚绿记》序里说:“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确实,他作品中进步的爱国爱民思想,是通过
1、结构精巧、变化多姿。文章以对“绿”的情感为线索,本文以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结构,形成作品特有的节奏。“赏绿”部分用大量篇幅极言对绿之爱,为“囚绿”铺垫;接着用繁笔写“囚绿”之执著,甚至在第9段
【结构分析】课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其中第二、三部分为课文的重点。第一部分(1~7段):赏绿。作者用浓墨抒写了对青藤的喜爱之情。第二部分(8~11段):囚绿。作者着意表现了他“囚绿”的固执和常青藤不甘被囚
作者通过写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借窗前一株永向光明的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1、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正因为常春藤的向光触发了作者的情思,作者才借它的这种执著精神来抒发自己内心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含蓄地赞美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2、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固执 顽固】辨析两个词都可以做形容词,都有坚持、不肯改变的意思。主要区别:“固执”指坚持已见,不肯改变。常形容人的性格、言语、行为等,可以做动词用。如:固执已见。“顽固”为贬义词,程度比固执深。①指
【公寓】租期较长,房租论月计算的旅馆。【丈、尺】长度单位,10尺等于1丈。一尺等于1/3米。【可畏】可怕。【瞥见】一眼看见。【了截】明了简单。【慰安】使人心情安适。【涸辙的鱼】在干涸车辙里的鱼。涸,水
徙:(xǐ)迁徙 瑕:(xiá)瑕疵 揠:(yà)揠苗助长 徒:(tú)徒弟 暇:(xiá)闲暇 偃:(yǎn)偃旗息鼓 陡:(dǒu)陡峭 遐:(xiá)遐想 猗:(yī)猗郁 倚:(yǐ)倚靠 琦:(qí)琦
纤:xiān(纤细) 度:dù(度假) 提:dī(提防) 脉:mài(脉络)qiàn(纤夫)duó(度德量力)tí(提醒)mò(脉脉) 累:lèi(劳累)léi(硕果累累)lěi(罪恶累累)
嵌(qiàn)瞥见(piē)了截(liǎo)涸辙(hé zhé) 移徒(xǐ)揠苗助长(yà) 婆娑(suō)猗郁(yī)蕈菌(xùn)
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入侵租界为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
1、读出作者文后的真正用意:本文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
我在天台县长任上的时候,曾经瞻仰过陆蠡的故居。那一天我到平桥镇检查工作,时间很充裕,便想起这儿曾是陆蠡的生地,他奇特的人生秉赋应该是来自周围的这片山水──这是我读黑格尔《历史地理》的一个启示。于是,我
在巴金的散文中,那些叙写友情、缅念故人的抒情篇章,最为读者喜爱。1947年开明书店出版的散文集《怀念》(收《巴金全集》第13卷),就是这样的作品。这是巴金对在抗战中去世的罗淑、鲁彦、缪崇群、陆蠡……等
1、陆蠡(1908~1942)年谱简编:1908年,陆蠡出生于浙江天台县西乡平镇东头岩头下村。陆宗兰,陆蠡之父,字贤馨,号江秀,学名柳川,毕业于师范学堂及造船研究所。陆宗兰共有二女、三子,长女名为陆新
1942年3月,陆蠡与张宛若女士结婚,三个月后,他英勇就义。1983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陆蠡为革命烈士。相距这位抗日先烈殉难的1942年4月,已经过去了整整41个年头。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
和朋友们坐在一起,即使坐在显目的地方,陆蠡也不会怎么样引起旁人的注意,然而他永远不会自动地坐到一个众目睽睽的地方。他不大开口。如若开口,可能有一半字句在一种木讷的习惯之下失去了应有的尺寸。这对于陆蠡不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以来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道难题。之所以说是难题,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具有弱点的个体。而作为个体的人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往往受主观情绪的引导而无视自然界的规律,最终却难免品尝自酿的苦酒。在这些
《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课文。关于这篇文章的主题,不少参考书中有这样的说法:颂扬“绿(即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从而颂扬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作者忠于祖国的情怀。我觉得这样理
《囚绿记》是陆蠢散文中的名作之一,它被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册选入,那么关于这一文本主题的阐释便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越过社会学的政治功利价值的思路,从微观的文本出发,《囚绿记》应该是作者对
《囚绿记》是现代作家陆蠡的代表作之一。陆蠡(1908~1942),原名考源,字圣泉,笔名有陆蠡、陆敏、卢蠡、大角等,浙江天台人,是我国现代卓有创作成就和富有独特风格的散文作家。他1933年开始散文创作
【作者简介】(陈雷)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
一、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同学之间探讨一下这篇文章的深刻内涵。设题意图:作者紧紧围绕“绿”做文章,那么读者就应该抓住“绿”来理解文章,抓住“绿”就抓住了文章
1、课文既然划分为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五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
多媒体教学
课文拓展
课件下载
课外阅读
励志故事: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