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读准下列字音:豁然 俨然 衣着 阡陌 鬓 要 邑 诣 骥 语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
图片教案
图片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4、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3、了解作者陶渊明。〖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 精炼的语言。3、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教学设想】1、学生接触
【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词汇。2、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寓意。3、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朗读、背诵。2、理解故事的寓意。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音频朗读、图
【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⑴朗读、背诵文言文。 ⑵理解积累一些文
【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
【设计指导思想】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教学重点】1、文言字词。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教学安排】两
【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
一、导入谁来解释一下“世外桃源”的含义或举例说明其含义。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优美的世界;另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生活的地方。注:根据学生的解释来揭示课文。二、整体感知1、教师朗读课文,注意订正字
【教材简析及教学设想】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
【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和评价陶渊明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把握文意,复述课文。3、了解课文中的文言现象并进行归类,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1、
【教学目标】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通过多种诵读的形式,个性化解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 2、在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品味赏析文章语言,同时将个人审美情感融入其中,充分的展开想象,进行文学再创作。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培养对文章的分析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语言的神韵,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3、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及对黑暗现实的。 【教学重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中心。 【教学难点】理解和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1、自主探究式学
【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⑴了解“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词义变化; ⑵解文言文中主语的省略; ⑶掌握“皆”、“咸”、“具”、“俱”、“并”等文言副词的意义。 2、情感态度方面
【创意说明】这是一个反复式教学设计。“理读”──感知课文内容,“赏读”──品析课文美点,“评读”──解读课文主题,根据不同的学习重点反复多遍学习课文,形成能力的螺旋式上升。【教学步骤】一、理读:桃源故
【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选有五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语文书上已明确指出: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
【说教材】1、《课标》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根据文学
【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选有五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语文书上已明确指出: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
教材理解
一、文章的主旨本文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
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作者57岁,隐居农村已十余年。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
1、作者社会理想的实质:“桃花源”是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要弄清作者理想的实质,必须先看原诗,因为在某些实质性的问题上诗比记还要说得明确些。例如“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正是原始共耕社会中“日出而作,日
一、熟读并背诵全文,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可以适当地加进自己的想像设题目的是:1、使学生当堂成诵,要求背得顺畅,并能大体上叙述作者原意;2、发展学生的想像力,能根据上下文意补充若干细节,作创造性的复
本课拟用一个半课时教读。由于文章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在此条件下,教师可以凭自己的经验创造出有特色的教法来。下面提几条建议,以供参考:一、关于诵读教学本
【参考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
【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县乐清中学张金琪】 〖谈谈教师的教学行为〗(二)设置程序性问题,启发学生探究学习从学生发现问题开始,当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设置一些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性问题,
桃花源记 参考图片陶渊明画像 桃花图片
由于文章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在此条件下,教师可以凭自己的经验创造出有特色的教法来。下面提几条建议,以供参考:一、关于诵读教学本文共309字,用中速读一
【教例简述】这是《桃花源记》的第一节课,任务是介绍课文作者、写作背景、疏通字词,明白课文内容。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高声诵读课文,并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试讲课文(每个学生讲一段),然
多年以来,初中语文课本将《桃花源记》一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外人”一词解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人。”我认为这样理解与原文意思相悖,也与历史的发展规律不符。其一,服饰的演变是人类历
八年级的语文(人教版)教材,收录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中有三个“外人”,注释上明确标注都解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笔者不以为然。笔者认为,第一个解释为“世外之人”,第二、第三个才解释为“桃花源以
2004年第2期《现代语文》第25页刊登了湖南龙智先老师《重释“落英”》一文(以下简称龙文),认为课本对陶渊明《桃花源记》里“落英缤纷”中的“落英”解释不正确,应进行“重释”,“落英”不应是“落花”的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虽是《桃花源诗》的“序文”,然早已被人们视为精美的散文推崇备至。《桃花源记》是现实主义的,它有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地点,有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与结局,有故事主人公渔人身份的明确,有
江上望渌罗山如削成,颓岚峭绿,疑将压焉。从此一带山皆飞舞生动,映江而出,水缥绿见底。至白马江,山益夹,水益束,云奔石怒,一江皆飞沫,是为浪光之天。山南即避秦处。上桃花溪百步,从间道出后岭,玄武宫其巅。
学习辅导
一、给下列划线字注音1、晋太元中()2、缘溪行()3、便舍船()4、豁然开朗()5、屋舍俨然()6、阡陌()7、黄发垂髫()8、便要还家()9、遂与外人间隔()10、不足为外人道()11、及郡下()1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文段,完成练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①豁然()俨然()阡陌()怡然()②垂髫()郡下()遣人()诣太守()2、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并解释: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急。主人默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②
1、下面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A、便舍船 shè屋舍 shě 俨然B、为外人道 wèi捕鱼为业 wéiC、男女衣着 zhuó便要还家 yàoD、与外人间隔 jiàn此中人语云 yǔ2、下面句中加粗的副词不能用“皆”代替的一
一、为下列加粗字注音1、豁然()2、俨然() 3、阡陌()()4、垂髫() 5、邑人() 6、郡()7、诣() 8、刘子骥() 9、遂()10、问津()二、多音字注音并组词1、舍:________();________()
图片资料
1、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2、了解文章线索。3、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本文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这篇“记”中,作者以捕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顺序记叙,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们
《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生活于晋宋交替的时代,也曾做过小官,但由于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官归隐。为了表示自己对平等、和平社会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虚构了一个“和平、宁静、人人平等、自食其力、没有人压
1、反复诵读,读出感情,结合注释理解大意。2、先忠于原文模仿性地讲故事,再运用想像创造性地讲故事,加深理解。3、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简介,更好地把握主题。4、结合以前所学的有关陶渊明的诗歌
【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并翻译全文。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
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末年,政治非常黑暗,封建剥削压迫十分残酷,加上连年内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作者本人因憎恶趋膻逐臭的官场,毅然选择了躬耕田亩的生活道路。在长期的躬耕生涯中,他逐渐体验了普通农民的
记,是一种文体,即记述事物的文章。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人民的愿望。这篇记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
豁然(huò)俨然(yǎn)黄发垂髫(tiáo)邑人(yì)骥(jì)阡陌(qiān mò)
舍:shě(舍己为人)间:jiān(田间)语:yǔ(语言)鲜:xiān(新鲜)shè(屋舍)jiàn(间隔)yù(语人)xiǎn(鲜见)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舍】便舍船,从口入:放弃、舍弃,动词屋舍俨然:房屋,名词【志】处处志之:作标记,动词寻向所志:标记、记号,名词【寻】寻向所志:寻找,动词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副词【其】复前行,欲穷其林:这、那既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觉得……奇怪。【欲穷其林】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走到……尽头。【处处志之】名词活用作动词,做标记。【才通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通过。
【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鲜美 【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类判断)【省略句】1、省略主语。例如: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
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出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的愿望。
【结构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三部分(4~5段)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结构图
《桃花源记》的语言也十分准确和精练。文章一开头,只用“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这19个字,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开端。第二段描写桃花源的景象也只不过一百多字,就勾画出了一
1、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本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了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而且写得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忽逢桃花林”为之
【重难点语句】1、桃花源真的存在吗?〖解析〗仔细分析课文内容,联系历史背景来讨论这个问题。〖参考答案〗桃花源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作者的心中,是作者所憧憬的理想社会的曲折反映。2、写南
1、读课文第一段,理解“忽逢”一词的意思“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2、读第二段。说说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
【例1】写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通________2、居十日,扁鹊见桓侯而还走。________通________3、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通________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________通__
多媒体教学
课文拓展
课件下载
课外阅读
励志故事: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