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能力目标〗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德育目
图片教案
【教学要点】1、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2、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了解文章语言的准确、简
【划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过程与方法〗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情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空间说明顺序。3、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的大意。【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解读课文内容。2、了解结构形式,说明顺序。【
【教学目的】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教学设想】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设想】1、这篇文章语言十分简练。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绍了雕刻匠
【实用教案】话题导读课。〖创意说明〗本课的创意是:话题导读。即围绕文章的中心词“奇巧”二字设计若干话题,指导学生感知文意,欣赏核舟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的奇特技艺、巧妙构思,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描述,让学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的课是:《核舟记》。这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全文仅400余字。课文先概括介绍王叔远的微雕技艺,交代核舟的来历和它选取的历史题材。然后,依次具体描绘核舟
【说教材】一、教材概述《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
【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2、能正确翻译课文。3、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4、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
【课题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2、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3、
【教学目的】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2、学习采用总说分说的结构形式和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法。3、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简洁、周密、生动。【教学重点】掌握以下词语:为、贻、属、诎、衡、简、奇
【教学要点】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领悟雕刻者精巧的构思。 2、方法与过程:反复朗读,抓住细节描写,揣摩雕刻者巧妙的构思,领会文章语言的特3、情感与价值观:了解我
教材理解
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
1、雕刻家的艺术构思:本文之所以写得如此精妙,使人能够通过它的文字想像出这件艺术品所表现的内容,主要原因是作者对雕刻家的艺术构思理解得相当深。这要从这件作品的主题说起。“大苏泛赤壁”,是千百年来脍炙人
一、假定这件雕刻品就在你眼前,先仔细观察一番,然后从中找出一些细节来证明下面几种说法,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第二至四段1、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2、这的确是一次水上游览活动(即
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出这件实物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有了它的完整形象,教学才能顺利地进行。建议如下:1、整体感知极为重要,最好不要把课文分作两半,每课
作者在《核舟记》中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从文章开头至“盖大苏泛赤壁云”为第一段,简练概括地告诉读者
魏学的《核舟记》,是一篇内容简明、充实,艺术性相当高的文章。作者通过描绘一个小小的核舟,说明了我国古代艺术家制作的工艺美术品达到了令人惊奇的艺术高度。文章的一些写法,很值得我们仔细体味和学习。作者写这
明代魏学的《核舟记》大概算得上是一篇公认的传统教材了,然而魏学的名字并不见于一般通行的文学史著作,他的这篇《核舟记》又不见之于他的专集《茅檐集》,可见连他自己也未必十分重视。值得注意的是,虽非名家名篇
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出这件实物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有了它的完整形象,教学才能顺利地进行。建议如下:1、整体感知极为重要,最好不要把课文分作两半,每课时讲一半,而要做到每
不少同学觉得写说明文难,问有什么方法、决窍。其实,以课文中的说明文为范文,学习写说明文,不失为好方法。《核舟记》是一篇介绍工艺品的说明文,写得非常出色,认真阅读,可以得到写作工艺品说明文的如下启示。一
《核舟记》的作者魏学伸虽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大名人,但《核舟记》却是作者的大名作。因为,《核舟记》不但以仅仅400的字数囊括了那精巧玲珑的小小工艺品──核舟上的所有内容,而且,《核舟记》的语言还像它
学习辅导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器皿(mǐng)轩敞(chǎng)箬篷(ruò)糁之(sǎn)B、贻余(yí)二黍(shǔ)峨冠(é)两膝(qī)C、多髯(rán)衣褶(zhě)倚之(yǐ)椎髻(zhuī)D、虞
选择翻译正确的一项。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A、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裙里。B、他们的两膝紧靠,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C、他们的两膝相互比着,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一、阅读语段,回答问题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一、基础知识积累和运用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魏学伊()罔不()尝贻()箬篷()壬戊()篆章()多髯()峨冠( )2、区别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思:⑴罔不因势象形() ⑵尝
一、给下列字词注音器皿()罔不()贻()有奇()黍()箬篷()糁()峨冠()髯()衣褶()诎()楫()椎髻()壬戌()虞山()篆章()二、写出下列字的意思1、有奇巧人()2、罔不因势象形()()()3
雕刻品的主题:“大苏泛赤壁”,是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上任被人诬陷,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
全文共6段。第1段为文章的第一部分,简介核舟雕刻者生活的时代、始名、精湛技艺,并道出核舟的来历。第2~5段为文章的第二部分,分别说明核舟的大小,船舱的布局,船头3人的姿态神情,船背所刻之字等,这是文章
1、快速阅读,概括内容要点,理清全文中间部分按空间顺序说明的结构,再通过熟读,整体感知,得到美的熏陶。2、查找有关苏东坡游赤壁的故事及苏东坡写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等文章,帮助理解课文。3、运用想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按空间部位对工艺品进行描写的写法。2、熟读、背诵、翻译课文。〖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
许多同学在写作时“只见舆薪,不见毫末”,对于一些细小之处总是认为“没有什么好写的”,其实,就像雕塑、绘画等其它艺术一样,写作也是“细微之处见功夫”。学过本文,相信你一定会认识到这一点。【学习目标】1、
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
【重难点语句】1、本文说明介绍核舟时,采用了何种说明顺序?〖解析〗认真阅读文章,概括具体说明核舟部分的段落,抓其中心句或关键词作答,总结全文顺序时则概括要点作答。〖参考答案〗具体说明时按空间顺序说明:
1、层次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雕刻者的精湛技艺以及核舟的由来和内容。第二部分(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描述各部位人物的神情状貌,用事实说明雕刻者精湛的技艺。第三部分(第6段),总
1、注音:罔不(wǎng)轩敞(xuān chǎng)峨冠(é)衣褶(zhě)矫首(jiǎo)椎髻(zhuī jì)壬戌(rén xū)袒露(tǎn)器皿(mǐn)箬篷(ruò)黍米(shū)糁之(sǎn)多髯(rán)右趾(zhǐ)虞山(
1、作家作品: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省嘉兴)人,著有《茅檐集》。《虞初新志》为清朝人张潮所编,内容多为明末清初人的文言短篇,并附评语。2、背景材料:微雕:在极小的物体上
1、层次分明,重点突出。2、观察细致,描写生动。3、富于想象,不同于一般的平实的解说词。4、按空间顺序说明物体。
图片资料
一、1、史载苏轼曾任黄州(现在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而且前后《赤壁赋》中都提到有“客”相从。雕刻家自然会产
【例】文言文使用数量词和现代文不同,把下边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比较一下,不同在哪里?①苏、黄共阅一手卷②舟尾横卧一楫③又用篆章一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分析〗文言文和现代文数量词的不同点在于:大多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左右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禽走兽、树木山石,全都是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果核刻的船,刻的是
多媒体教学
课文拓展
原作在“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一句后面有一段话在编入课本时被删去,仅保留其最后一句。抄录如下:(上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鬼犹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
魏学洢,字子敬,明朝嘉善县,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魏学洢在七岁时就能做诗,生性孝顺。曾经有一次不小心摔下桥,断了脚,也不敢大声喊痛,唯恐父母担心受怕。年少时,曾和父亲魏大中一起到
课文中是这样表述核舟的长度和高度的:“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八分”有多长1古代的“分”和现代的“分”相同吗?“二黍许”又究竟有多高?这是每个读者都会产生的疑问。我国古代历来有“累黍定尺”
课文中是这样表述核舟的长度和高度的:“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八分”有多长1古代的“分”和现代的“分”相同吗?“二黍许”又究竟有多高?这是每个读者都会产生的疑问。我国古代历来有“累黍定尺”
明朝的时候,我国的微雕技艺已相当高妙,如冯梦龙的《古今谈概》书中“雕刻绝艺”条记载:吴入顾四以核桃刻小船,“篷、樯、舵、橹、纤、索莫不悉具”;上刻三人,并有各种器物及对联等。“其人物之细,眉发机棙,无
文中“旁有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许多教学参考书或辅导类书籍把这段话译为:“……共有八扇。推开窗来看,雕花的栏杆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收藏界的一大新闻,引起各方强烈反响。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历史博物馆史树青研究员等文博专家专程赴宁波,对该桃核舟作了
课件下载
课外阅读
励志故事: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