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文必修1 梳理探究 《奇妙的对联》
我省各普通高中从今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计划”,其核心理念之一即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实践,它全然不同于以往教师课堂的单纯传授、“满堂灌”、一人唱独角戏“,而特别重视教师要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
【海南省三亚市第一中学 周圣余】〖润物细无声──我对本校高中课改的点滴感想〗新的语文教学更强调师生知识的双向交流。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师生之间的交往往往是单向的
【课文类型】活动课。【课前准备】1、收集对联:⑴ 收集楹联:① 了解什么是楹联。② 主要从祠堂、庙宇、古建筑中获得。③ 选择较有文化意义的加以整理。⑵ 收集春联:从春节期间人们所贴的对联中去搜集。⑶
【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3、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4、尝试对对联。【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
【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常识。2、收集和积累对联。3、学习欣赏对联。4、尝试对简单的对子。【教学过程】一、预习布置学生收集一些古文中的对联或民间对联。(古文的例子可参照教参。)二、激趣做些小游戏如猜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2、让学生尝试对对子。【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用多媒体播放对联,请学生看对联猜店名(先引起学生兴趣)二、请学生欣赏
1、对联是非常有意思的,教师要教出兴趣,学生要学出兴趣。教学要注重在“奇妙”两字上,体味汉字的奇妙,中国人思维的灵性,不要把对联讲得干干巴巴、枯燥无味。对本单元中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联,可以要求学生背下来
教材理解
学习辅导
1、掌握基本知识:对仗: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书写和张贴:书写时,要注意上下联都是竖行书写,从上写到下,中间不加标点符号。书写要讲求美
1、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学艺术形式,是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它在自五代产生至今15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仅以音调和谐、文辞讲究、内容简洁、形式活泼的特点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
本辞典共收中国名联近7000副,分6篇24类。其中含古今名人所撰联、名著所记联、与知名人士和重大历史事件有关的对联、各地名胜佳联、为历代传诵的故事联、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实用联、创作技巧有特色的各类楹联
【内容提要】对联与书法,自它们产生之日起,就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兄弟艺术,它们是举世无双的、真正的国粹。中国对联是我国特有的,独立于诗歌、律赋、散文、谣谚、成语、谜语、俚语、戏曲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以外的语
本书精选各类题材、艺术造诣上乘的名联的一百多副。短短十数字,或写景抒情,或评事状物,切景布墨,褒贬并用,笔锋犀利,接语警人。并对其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加以分析、评点,对较难理解的字词、用典等作了注释,使
对联是汉字文化的独有产物。它是汉字艺术,更是汉字的艺术。没有汉字,就没有对联。该书以对联的基本元素──汉字的音、形、义为纲,分为52类,着眼于对联的“奇“和“妙“,故名之为《奇联妙对》。所收对联,除名
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对子。是汉语独有艺术表现形式。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应、语意相关、平仄相调,正因为如比苛刻而有趣,所以不少人乐以为之,哎心沥血。历代以来对联高手丛出不穷,宋朝的
【内容提要】全书共搜集趣联700余副,分为“才童联”、“诙谑联”、“讽刺联”、“工巧联”、“妙意联”五个部分。每副对联包括解说和评点两部分,能使读者增广见闻。【作者简介】柳景瑞(1929~),湖南临湘
【内容提要】梁羽生曾经应香港《大公报》之邀,撰写《联趣》专栏,在该报副刊《大公园》连载,从1983年3月15日到1986年7月31日介绍对联2200副左右,后来结集为本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93年
对联又称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它重视营造意境,注重立意和锤炼语言,讲求对仗、平仄,具备了诗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是二段体的格律诗。古往今来,多少文人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是根据汉字的字意、字形、词性与声韵等特点构成的。在一副对联中,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句法相似、词性相同、词意相关、平仄相对,一一对称。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每个字都只有一
人名对虽在联苑占地较小,却开出一朵朵五彩缤纷、绚丽夺目的小花,委实逗人喜爱,摘下来欣赏,确有无穷乐趣。大体说来,人名对有三种类型:其一,人名与人名自然成对。例如,“李白”对“萧红”,古代男诗人对现代女
将文言虚字嵌入对联中,虚实搭配,运用恰当,能使对联妙趣横生。洪舜俞是南宋进士,为人直率敢言。刚中进士时官职虽不大,却不畏权贵,上疏参奏当朝宰相,由此而遭报复,十年内未曾升迁。于是他撰写了一幅自嘲联:未
题镌于玉楼琼阁、园林亭榭、庙观寺庵、山门牌坊的各类楹联,遍及华夏大地,它们是中华民族耀眼夺目的文化瑰宝。而遍布神州南北的茶馆、茶楼、茶亭、茶园里的茶联,不仅美化了饮茶环境,也增添了品茗的情趣。细细地寻
所谓“隐字联”,顾名思义,就是把联中的关键字隐去,把成语典故、古人名句、俚言俗语融入联中。“隐字联”既含而不露,又使人一目了然,在对联的众多形式中自成一格。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名庸医叫“吉生”,因其医术
古往今来,不少名人都重视以联教子,为后人留下了一副副家教妙联。它对今天的老师、家长们教育好下一代,也是很有启发的。“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这是清代郑板桥曾写过的一副家教
朱元璋,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皇帝,素有“对联天子”之称。他特别嗜好对对子,不论在戎马倥偬、争夺天下的年代,还是在和平环境悠闲生活的时候,都喜欢与人出联索对,这既可以试才逗趣,又能寓托自己
在对联上增减一字或几字,会使之与原意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1、相传某地有个纨绔子弟平日十分浪荡,慢慢变得穷困潦倒,以至除夕连做午饭的米都没有,就在门口贴了一副自嘲联:“行节俭事;过淡泊年。”本村一位
诗词和楹联均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丽奇葩。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以至唐诗、宋词、元曲,其悠久的历史、多姿的风格、深厚的思想、丰富的情趣,让人目不暇接、心醉其间;而几乎从诗歌诞生的
中国的对联文化渊源流长,辞旧迎新时大门上要贴春联,名胜古迹处柱子上要挂对联,伟人名士死后更是少不了凭吊纪念的挽联。下列对联均是赞颂我国古代名人的,我们可以从这些短小凝炼的语言中体会到这些名人的价值。1
陶渊明作《自祭文》《挽歌》诗以降,文人墨客的自挽之辞便绵绵不绝。明清楹联兴盛,自挽之联亦成楹联中一支奇葩。各种自挽联,或抒豪情,或状功业,或叙平生,或戒后人,内容各异,多有所观。然诙谐戏谑充满趣味的自
在千姿百态的联苑中,将人名以各种形态嵌入对联中的嵌名联,构思巧妙,形态各异,读来别有情趣。这种对联既要自然贴切,又要不露痕迹,而且还要意在言外。凡嵌入的人名,都具有超越本义的引申义,是对联作者的主旨所
在联海中,有一种回旋联,其结构是按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递升(顺序)和递降(倒序)组成,读来令人妙趣横生。相传有个穷秀才,与朋友一起赴试,因路途遥远误了考期。他苦苦央求,主考才准他赴试。主考出
我爱读书,尤爱搜集奇妙的对联。有一种集古人名句又隐去关键字词的集句隐字联,饶有风趣,兹举数副以飨读者。宋朝黄庭坚,号山谷老人,填《西江月》词,开头两句恰是联语:“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原来两句
清朝末年的陈维英(1811~1869),字实之,台湾淡水人。他饱读诗书,学识渊博,以教授为业。晚年执掌江苏宜兴书院,后掌管台湾艋岬(今台北市)的学海书院。他为“学海书院”撰写嵌名楹联:学知不足教知困,
蒋士铨,字心余,号藏园,江西铅山县人。清乾隆丁丑年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被乾隆称为“江右两名士”之一。撰写《评选四六法海》、《铜弦词》和《藏园九种曲》等诗词曲艺。今年(1985年)是蒋士铨逝世二百周年
隐字联,亦称缺如联、藏字联,即在联中故意略掉需要突出的一些字,含蓄巧妙地传达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隐字联含而不露,曲径通幽,寓意隽永,其中不乏构思巧妙、手法奇特、语言生动的佳作,读之令人拍案叫绝,回味无
在对联的“家族”中,春联诞生较早,至晚到五代就有了史料记载。过年贴对子,就是贴春联。长期以来,中国的百姓,包括文人和以“书春”(摆摊写春联)为业的人,积累了写春联的丰富的经验,也为后世留下许多精品。从
对联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一株极富生命力的小草,它源远流长,雅俗共赏,流传至今,长盛不衰。古代文人雅士多以之即景抒怀,吐露心曲。其中有数不胜数的名联、佳联,也不乏别出心裁、妙趣横生的传世“怪”联。摭拾二三
清代有个学台,名叫吴省钦,此人胸无点墨,贪赃受贿,名声狼藉,为莘莘学子所不齿。一年乡试,吴省钦任主考。大权在握,营私舞弊,公开受贿、贪赃不法,令世人侧目,使学子叫苦。一时间,民怨沸腾。一位秀才,家中贫
1、清朱应镐《楹联新话》言,清时有人与其友合作五十岁生日,撰联云:与我同庚,忝居三日长;得君知己,共作百年人。同庚,即同年所生。忝,谦词。三日长,即比其友大三天。末句既可理解为两人合起来庆贺一百岁,也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一、对联背景此为蒲松龄落第自勉联。蒲松龄少时几次赴考都名落孙山,于是愤而放弃科举转而著文。为激励自己,书一联刻
有个叫梁鼎芬的,史上如此介绍:梁鼎芬(1859~1919),字海星,号节庵,番禺人,18岁中举人,光绪七年(1881)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因弹劾李鸿章六大可杀之罪,被罢官。南归后任广东丰湖、端溪书院
上联:悟怒何故昨日暮偶见那妇把纤纤玉手交那衰人牵住盈盈笑语左右顾神采飞扬凌波微步美眸中一片深情倾注似前年与我同在湖畔路也这般附耳交颐低语倾诉如今见我头也不点形同陌路我发现自己旧情难忘六神无主两眼痴呆两腿
春节,在我国人民心目中是农历一年中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写春联、贴春联,是上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表达人们向往美生活的民族风俗。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按照当代艺术大师周
一先:晴对雨,地对天,天地对山川,山川对草木,赤壁对青田,郏鄏鼎,武城弦,木笔对苔钱,金城山月柳,玉井九秋莲,何处春朝风景好,谁家秋夜月华圆,珠缀花梢千点蔷薇香露,练横树杪几丝杨柳残烟。前对后,后对先
一东: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署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沿对革,异对同
大地回春,风光胜昔旭日永临,文明门第山川添秀,岁月更新春风常驻,勤俭人家春回大地,千山竞秀迎新春,盼江山一统日暖神州,万木争荣送旧岁,期骨肉重圆日丽风和,神州雨霁生财莫忘,崭新道德波平浪静,海峡云开致
一、集人名老舍老向凤子;胡风胡考龙生。(文化界人士)碧野田间牛得草;金山林里马识途。(文艺家)林黛玉颈挂珍珠扫花悲吟惜春曲;薛宝钗衣镶翡翠抱琴喜唱绣凤歌。(《红楼梦》人物)顺泰康宁雍然乾德嘉千古;治平
古往今来,有的对联因上联过于奇巧,使人难以应对,于是便成了绝对。1、苏东坡主政杭州时,某日与友人携歌女游西湖,一歌女提一把锡壶给东坡斟酒,不慎将壶掉入湖中,席间友人触景生情,当即撰出下联,请东坡对上联
楹联脱胎于古诗,承袭了诗歌的许多属性,因而被看作是诗歌的变体。正如郭立志所说:“联语亦诗余也”(《曾文正公联话辑录·序》),其别称也有“二行诗”、“诗中之诗”等。作诗之要在于讲求诗意和诗律,撰联亦然。
上联: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一般以仄声字结尾(亦有极少用平声字者)。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右侧。上联又称出句、上
一、联的类别1、正对: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比如:“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这种对联的上联与下联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
对联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充分利用了中国方块汉字的特点,寥寥数语,就能营造出深邃的意境。本次活动就是要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并学会欣赏对联,甚至学着创作对联。1、活动一:介绍了对
一、对联常识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据史料记载,后蜀广正二十七年(公元九六四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
【关于各部分的练习及“课外延伸”参考内容】一、关于“对联常识”1、能够简单说出对对子的方法即可,如对仗、平仄等方面的要求。2、⑴ 名词对得工整,以胡对孙,有谐“猢狲”之妙,“适”对“行”,“之”对“者
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3、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4、尝试对对子。
多媒体教学
课文拓展
课件下载
课外阅读
励志故事: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